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來源: williamsteng 2021-02-13 10:12:2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6363 bytes)

羅敷媚2021-02-13

 

人民領袖人民愛,人民領袖愛人民。

偉大領袖毛主席始終與人民心連心,時刻關心群眾疾苦,關注青少年成長。在他光輝的一生中,毛主席曾很多次和青少年、和孩子們在一起,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曆史瞬間。

有一張毛主席的經典照片,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這張照片是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時拍攝的。照片中,毛主席戴著紅領巾和一群孩子親切合影,所有孩子都在開口大笑,似乎能聽得到他們開心的笑聲,它因此被譽為是一張“畫麵彷佛聽得見聲音”的照片,反映出偉大領袖和青少年親密無間的魚水關係。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經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 攝影者:侯波

看到這張照片,很多人可能會問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照片毛主席戴的紅領巾是從哪裏來的?

答案是:站在毛主席左手邊的那個小男孩,他親手給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

第二,照片中這個幸運的小男孩叫什麽名字?

……

第三,這個小男孩是如何成為那個幸運兒,被選定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

……

第四,這個小男孩後來的命運如何?是泯然眾人,還是飛黃騰達?

……

接下來,羅敷媚帶你一起回顧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的經曆,挖掘這張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看一看當初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那個小男孩會有什麽樣的傳奇人生。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毛主席與韶山學校師生們的合影

毛主席重回韶山,兩個孩子受重任,成金童玉女

1959年6月25日,湖南湘潭韶山學校。

下午5點多鍾,學校放學了,少先隊輔導員蔣守仁把蔣含宇、彭淑清叫到自己辦公室。

蔣含宇、彭淑清今年都是14歲,兩人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社會活動能力也很強,是韶山學校最優秀的少先隊員,蔣含宇是學校少先隊大隊長兼迎賓團團長,彭淑清則擔任少先隊大隊委員。

蔣守仁對蔣含宇、彭淑清說:“明天會有一位重要首長來咱們韶山學校視察,學校經過認真研究,決定讓你們你們兩個代表韶山全體少年兒童給這位首長獻花。”

蔣含宇、彭淑清互相看了一眼,點了點頭,說“好!”

韶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故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有各級領導來訪,給領導獻花、戴紅領巾的任務,兩個孩子以前也承擔過,所以並不陌生。

蔣守仁轉身對蔣含宇說:“獻花之後,你好要給首長贈送紅領巾。”

最後,蔣守仁特意囑咐了一句,“這可是一位特別重要的首長,你們一定要好好練習!”

蔣含宇、彭淑清幹脆利落地回答:“蔣老師,我們一定把任務完成好!”

“重要首長會是誰呢?”從輔導員辦公室出來後,蔣含宇、彭淑清開始猜想。

想起輔導員喜不自勝的表情,蔣含宇問,“彭淑清,你猜明天來咱們學校的首長是誰!”

彭淑清搖搖頭,“我不知道,蔣老師沒說,誰知道呀?”

蔣含宇故作神秘地說:“我猜很可能是毛主席!”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毛主席與韶山群眾在一起

“你怎麽知道?瞎猜的吧?”彭淑清回答。

蔣含宇撇撇嘴,說:“我可不是亂猜,你沒看報紙都說了毛主席正在湖北視察,咱們湖南緊挨著湖北,韶山是毛主席的故鄉,又是楊開慧烈士辦私塾的地方,毛主席順道來看看不是很正常嗎?加上蔣老師這麽神秘,不提首長的名字,我猜肯定是毛主席要來我們韶山學校了!”

“真的?”彭淑清聽蔣含宇的分析頭頭是道,但還是有些不敢相信。

蔣含宇點點頭,“我猜一定就是!咱們趕緊好好準備吧!”

想起明天可能要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還要親手給毛主席獻花、戴紅領巾,兩個孩子激動不已,就像兩隻歡快的小鹿,跑去準備了。

哪兒的花最香最豔?

兩人把校園內外逛了個遍,終於找到了一處鮮花最綻放的地方,因為擔心早摘花讓花蔫了,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先不摘花,等第二天毛主席來了之後再摘花,把最新鮮的花獻給毛主席。

反手給主席戴紅領巾,怎樣才能更熟練?

負責這個任務的蔣含宇擔心自己動作不熟練,讓毛主席長時間彎著腰,便拿著紅領巾反複練習,一直練到胳膊都累了,動作十分嫻熟了,才算讓自己過關。

全校700多名師生,隻有他們兩個被選為幸運兒,給毛主席敬獻鮮花,戴紅領巾,這是何等的幸福和榮耀啊!由於過於興奮,兩個人激動地幾乎一夜沒睡好,腦子裏不停地演練明天給毛主席獻花和戴紅領巾的場景。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毛主席回韶山時與群眾在一起

向毛主席獻花,為毛主席戴紅領巾,留下經典瞬間

蔣含宇猜得沒錯。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主席在公安部長羅瑞卿等人陪同下,乘車回到了韶山。

“毛主席來韶山啦,等下還會來學校看我們呢!”

6月26日一早,這個爆炸性的好消息迅速傳遍了韶山學校。一時間,學校沸騰了!全校700多名師生一起走到校門外,在道路兩旁排好隊,夾道歡迎毛主席。

孩子們井然有序站好隊,一個個都踮起了腳尖,伸長了脖子,他們急切地向外張望,都想第一個看見毛主席。

7點多鍾,毛主席從故居向韶山學校方向過來,他打著一把遮陽傘,步伐快捷、有力。

有一位同學最先發現毛主席走來,大聲喊:“毛主席來了!毛主席來了!”

全校師生立即熱烈鼓掌,歡呼聲此起彼伏,“毛主席好!”“熱烈歡迎毛主席!”

這個時候,最著急的人莫過於蔣含宇、彭淑清了。

他們一聽說毛主席來了,立刻跑到校園花圃裏,采了早就選好的夾竹桃、月季紅,迅速紮成兩個花束,趕緊往學校門口跑去。

毛主席在夾道歡迎的人群中緩慢穿行,當他即將走上通往學校的兒童橋時,彭淑清、蔣含宇像兩隻雀躍的小鳥飛到主席麵前,向毛主席行了一個少先隊禮,緊接著把兩束帶著露珠、滿含韶山人民愛戴的鮮花獻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過鮮花,花朵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氣。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彭淑清向毛主席獻花敬禮

“你們多大啦?”毛主席親切地摸了摸兩個孩子的頭,笑著問。

兩個孩子齊聲說道:“14歲!”

“讀幾年級?”毛主席又問。

“初中二年級”。

毛主席滿意地點點頭:“很好,要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好學生!”

聆聽毛主席的教誨,蔣含宇和彭淑清激動的淚花湧出了雙眼,都不知怎麽回答了,毛主席這麽平易近人,他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就消失了,轉而被滿滿的幸福感代替。

隨後,毛主席拉著他們的手,在孩子們的簇擁下,一道向學校走去。

走到校門口,毛主席抬頭看到“韶山學校”四個大字,他佇立了一下,凝神注視了幾秒鍾,臉上露出了微笑。這是他1952年親筆題寫的,飽含著毛主席對故鄉孩子們的深情。

進了校門之後,毛主席和師生們邊走邊聊,興趣盎然。當看到學校正在進行擴建工程時,毛主席感慨地說:“學校變化不小呀!”

聽到主席的稱讚,學校負責人趕忙回答說:“主席,我們勤工儉學,正在打地基建房子;學校裏種的蔬菜也自給有餘哩!”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韶山學校

當聽說學校在1956年剛設立了初中部,是由原來的小學部擴展而來時,毛主席高興地說:“原來你們是中小學並舉啊!”

學校負責人高興地回答,“毛主席,我們以後還準備辦高中呢。”

毛主席更高興了,誇獎道:“喲,這麽厲害,那你們是要搞一條龍咯!”

毛主席的幽默風趣,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

6月的韶山豔陽高照,哪怕還在早上,就已經很熱了。在孩子們的簇擁下,再加上熱烈氣氛的感染,毛主席的額頭上已經冒出了汗珠,蔣守仁趕緊拿來一把椅子,請毛主席坐下休息。

毛主席關心地問蔣守仁:“你在這裏工作?”

蔣守仁點頭稱是,毛主席又問:“搞什麽工作?”

“主席,我是少先隊輔導員,擔任學生團隊工作。”

“哦”,毛主席點了點頭,語重心長地叮囑道,“你是學生的頭,是孩子王,青少年工作很重要。”

蔣守仁剛想回話,不知誰喊了一聲“照相了”,他趕緊招呼孩子們站好。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在給毛主席佩戴紅領巾

孩子們都想離毛主席近一點,盡量往裏擠,但大家都不忙亂,井然有序地簇擁著毛主席。這個時候,蔣含宇拿出一條鮮豔的紅領巾,看著毛主席,不知該怎麽開口。

毛主席一看紅領巾就明白了,他微微彎腰,低了一下頭,蔣含宇踮起腳,敏捷而熟練地給毛主席戴上紅領巾,毛主席很配合地再微微仰起頭,蔣含宇把紅領巾係好結,整理了一下。

看到這一幕,校園裏再次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新華社攝影師侯波看到這裏,連續按下快門,哢嚓,哢嚓……留下了好幾張精彩的瞬間。

毛主席撫摸著胸前的紅領巾,開玩笑說,“你這紅領巾是送我,還是隻是給我戴一下的?”

蔣含宇響亮地回答:“送給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開懷大笑,“那我就把紅領巾帶到北京去咯,我又年輕了,又變成少先隊員了!”

毛主席那濃厚的鄉音、幽默的話語,讓大家覺得特別親切,也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那樣開心,那樣爽朗,就像一大家子人一樣融洽、和睦,這是多麽溫馨和諧的場麵啊!

哢嚓!新華社攝影師侯波迅速按下快門,一個精彩的瞬間就此定格。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轉眼已近上午10時,隨行人員提醒毛主席該回去吃早餐了,毛主席微笑著用商量的口吻問大家:“他要我去吃飯,你們同意不同意?”

“同意!”師生們依依不舍但又異口同聲地響亮回答。

毛主席點點頭,緩緩朝學校側門走去,不時回頭向師生們點頭、揮手、告別。

“毛爺爺,再見!”“毛主席,祝您健康!”大家一邊鼓掌一邊高呼,目送毛主席離開。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在給毛主席佩戴紅領巾

漸漸地,毛主席越走越遠,他的背影終於消失不見,全校師生還是駐留在原地,不舍得離開,大家的目光久久地凝望著毛主席遠去的那個方向,回味著這終生難忘的一幕。

對韶山學校所有師生而言,這是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而對蔣含宇、彭淑清兩個孩子來說,這一天將永遠銘刻在他們的腦海中,深刻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很快,侯波拍攝的這幅經典照片被刊發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著名詩人臧克家即興而發,為這幅照片題下一首題照詩《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

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少先隊裏高大的人,笑的風要把人身撼動,紙麵上仿佛聽出聲音。“崢嶸歲月”成過去,故鄉山河一片新,鬥爭曆史作背景,方才知道這笑意深。……

照片中,毛主席戴著鮮豔的紅領巾,親切地和孩子們在一起開懷大笑,表現出偉大領袖對青少年的深情關愛,人們似乎能從照片中聽到那歡快的笑聲。從此之後,這幅經典照片被命名為《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也被譽為“紙麵上仿佛聽出聲音”的照片。

隨著照片的公布,這張《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陸續被許多報紙、畫報轉載刊用,迅速紅遍全國,後來又被選編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全國中小學生翻看著課本,忍不住暗暗羨慕韶山學校的小夥伴們:他們是多麽幸運啊!能和毛主席親密合影……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j蔣含宇為毛主席佩戴紅領巾

照片作媒結良緣,昔日金童玉女,終成模範夫妻

1959年6月26日向毛主席獻花、戴紅領巾,是蔣含宇唯一一次見到毛主席。

那次見麵之後不久,蔣含宇、彭淑清都得到了那幅珍貴的合影照,蔣含宇鄭重地在照片下方寫下了十個字:“幸福的會見,巨大的鼓舞”。

隨著照片《毛主席戴上紅領巾》的火熱,蔣含宇、彭淑清也逐漸被全國人民熟知,成為很多青少年的偶像,人民雖然不知道他們名字,卻喜歡把他倆稱作“毛主席身邊的金童玉女”。

向毛主席獻花、戴紅領巾確實是一份極為罕見的榮耀,但是蔣含宇、彭淑清從來沒有把這份榮譽當作炫耀的資本,而是當作對自己的鼓舞和鞭策。

蔣含宇和彭淑清,韶山學校最優秀的兩個少先隊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辜負毛主席老人家的期望!兩人還相約將來一起考上北京的大學,真正“待在”主席的“身邊”。

1960年,蔣含宇、彭淑清從韶山學校初中部升入高中,韶山學校停辦後,兩人又以優異的成績轉入湘潭市一中,仍在一個年級讀書。兩人相互幫助,相互鼓勵,你追我趕,學習成績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還熱心於社會團體活動,都是班委會和團支部委員。

在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蔣含宇和彭淑清相互佩服,但他們隻是把對方當作好同學、好朋友,互相鼓勵著朝一個共同約定的目標前進——考上北京的大學。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年輕時的蔣含宇

1963年高考,兩人終於圓了到北京的“大學夢”。

這一年,蔣含宇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前身)機械係煉油機械專業,兩個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名校,也是本校最王牌的專業。

這一年,同一屆韶山學校畢業的學生,隻有幾個人考上了大學,蔣含宇、彭淑清是其中成績最好的,一些人也因此產生了質疑,認為兩個人是沾了毛主席的光,沾了那幅經典照片的光,靠著曾給毛主席獻花、戴紅領巾的“政治資本”,得到了“特殊照顧”才被大學錄取。

針對這種質疑,蔣含宇毫不回避,他明確表示:

“我相信我能考上大學,確實跟毛主席還有那幅經典照片有關係,但這種關係不是什麽特殊照顧,而是它給了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去學習、去拚搏。正是在這段經曆和這幅照片的激勵下,我才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考上了大學。”

大學生活忙碌而充實,蔣含宇和彭淑清盡管不在一個學校,功課也很繁重,但兩人是多年的老鄉、同窗、好友,來到北京這個陌生的城市,彼此都是對方唯一的親人,有什麽事都想跟對方訴說,交往更加密切,兩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越走越近,產生了一種朦朦朧朧的美好情愫。

1967年,在大學四年級那一年,蔣含宇、彭淑清兩個人正式相戀了。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與彭淑清的結婚合影

1968年,蔣含宇、彭淑清大學畢業,共同麵臨著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

當時正值知青山上下鄉運動,兩人毅然決定響應毛主席、黨中央的號召,服從國家需要,選擇到最艱苦的基層一線工作,最終蔣含宇、彭淑清都被分配到遼寧省工作。

蔣含宇先在淩源縣的基層農村勞動鍛煉了一段時間,不久後就被調往縣教育局任幹事;彭淑清則被分配到錦西石油五廠,成了國家石油戰線的一名科技新兵。相比很多長期沉淪在基層農村的知識青年,蔣含宇、彭淑清還是幸運的。

兩人雖在同省,但工作地點相距200多公裏,當時交通、通訊條件十分有限,根本不能經常見麵,隻能靠鴻雁傳書,訴說衷腸,兩人聚少離多,2年半的時間裏一共才見過3次麵。

1971年的元月,蔣含宇和彭淑清喜結連理。

這天,彭淑清從錦西隻身一人來到淩源縣,和蔣含宇結婚。當時,新郎蔣含宇還在住好幾個人一間的集體宿舍,沒有房子,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床,隻好借一名同事去部隊探親的空當,借用同事的家暫作新房。

一床新床單、一對新枕頭、兩雙新鞋,這就是一對新人的全部家當。

新婚當日,蔣含宇單位的領導在會議室主持儀式,花生、糖果一散,彭淑清就成了蔣含宇的新娘。從1959年到1971年,經過12年的“漫長修煉”,昔日一對金童玉女,終於結為夫妻。

在很多人看來,蔣含宇和彭淑清的結合,跟那張《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的經典照片不無關係,有人曾好奇地問:“是不是因為毛主席為你們做媒,是不是那張經典照片為你們牽了紅線,鼓舞你們在前進道路上攀登?

蔣含宇、彭淑清認真回答說,“是毛主席、是那張經典照片為我們牽了紅線,但更是共同的事業,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使我們相親相愛,心心相印。”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彭淑清夫婦在《毛主席戴上了紅領巾》前合影

艱苦歲月共堅守,不叫苦不叫累,不給毛主席抹黑

幸福的時光那麽短暫,蜜月還沒過完,彭淑清就不得不返回錦西,一對新人變成了兩地分居。

這年9月,國家籌建湖北荊門煉油廠,需要從全國各地抽調技術力量,彭淑清毅然報名參加。

剛剛報上名,彭淑清就得知了一個既激動又驚喜的消息:自己懷孕了!

一個難題擺在了蔣含宇和彭淑清麵前。

如果彭淑清真的去了湖北,夫妻倆一個遼寧,一個湖北,天各一方,不知多長時間才能見上一麵,何況彭淑清還懷著身孕,到了湖北根本沒人照顧,蔣含宇該有多麽擔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蔣含宇單位的領導打算把彭淑清調到淩源,可彭淑清覺得淩源沒有石油,自己的專業特長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國家培養自己上了五年大學,現在國家正在搞石油大開發,自己不能從事石油行業,豈不是讓國家白白遭受損失,自己也白白搭上五年的青春?

經過再三考慮,彭淑清沒有答應調往淩源縣,兩人一商量,覺得蔣含宇是學政治專業的,到哪兒都派得上用場,以後有機會可以跟著彭淑清調動,於是決定以彭淑清優先。

1971年10月,彭淑清隨大部隊到了湖北荊門煉油廠。

籌建中的荊門煉油廠,位於一片荒野中,這裏沒有廠房、沒有宿舍,沒有道路,沒有市場,就連買菜都要跑到三四公裏外去買,煉油廠的職工大多數是部隊複員戰士,他們就地取材,用黃土壘成牆,當地人稱“幹打壘”,上麵搭上蘆席棚,作為簡陋的房子。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與彭淑清參加節目訪談

羅敷媚本人也是石油係統的基層職工,父親是老一代石油人,經常聽父親講起70年代石油工人戰天鬥地的艱苦生活,對荊門煉油廠的艱苦環境可以說是感同身受。

由於一路之上的輾轉奔波,彭淑清早產了,她本可以休上幾個月的產假,調養好身體再工作,但彭淑清知道煉油廠亟需她這樣的技術骨幹投入工作,孩子剛滿40天,她就抱著孩子,提著一個小木箱,帶著母親一起趕到了煉油廠工地報到。

當彭淑清來到工地時,單位連蘆席棚都沒有了。領導考慮到彭淑清的特殊情況,把她和孩子暫時安置到招待所,這讓彭淑清很感動。過了幾天,單位領導找彭淑清談話,說:

“廠黨委研究過了,你丈夫不在身邊,你一個人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孩子,還不如回湖南老家先休產假,工資給你照發。等孩子斷奶了,你身體調養好了再回來上班。”

彭淑清很感動,但她還是拒絕了領導的好意,“我和蔣含宇很感激組織的關心,可我還記得十幾年前毛主席對我們的教導,請領導放心,我倆一定克服困難,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就這樣,彭淑清毅然選擇留在煉油廠,投入艱苦的前期籌備工作。

在沒有丈夫在身邊的日子裏,彭淑清一個人拖老帶小,兼顧工作,硬是撐了過來。寒冬臘月,天寒地凍,有幾次雪花飄飛,住的蘆席棚被寒風吹掉,開了天窗,彭淑清和母親自己動手一起將房修好。即便生活如此艱苦,彭淑清也從沒感到過苦,訴說過累。

想起遠在千裏之外的丈夫,想起毛主席對自己的諄諄教誨,彭淑清渾身充滿了力量。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彭淑清夫婦參加電視節目

舉案齊眉賢伉儷,相互扶持創佳績,永記毛主席教誨

1972年5月,蔣含宇終於從遼寧調到荊門,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

蔣含宇年輕、有活力、有思想、有能力,到了湖北煉油廠後很快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從此之後,這對伉儷像以前讀書上學時一樣,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無論走在哪裏,他們始終牢記毛主席教誨,國家哪裏需要,他們就到哪裏,後來服從調遣一起來到江西九江石化總廠。

這是一家大型國有煉化企業,也是今天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的前身。

在九江石化總廠,蔣含宇充分發揮自己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長,先後任教育科幹事、副科長、教育中心主任,他一邊工作,一邊潛心職工教育研究,編著的職工教育教材多次獲得省部級獎項,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省部級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成為人人羨慕的青年才俊。

1991年,蔣含宇調任九江石化總廠黨委委員、宣傳部長;

1997年,蔣含宇以最高票數當選為九江石化總廠黨委委員、組織部長

2005年,蔣含宇卸任江西石油總公司任黨委副書記以副廳級正式退休。

盡管父親是九江石化總廠的領導,一向公正廉潔,但懂事的女兒還是經常提醒蔣含宇說:“爸爸,咱可不能做違法的事啊!”

每當女兒這樣提醒自己,蔣含宇都會認真回答:“放心吧女兒,爸爸可是受過毛主席的親身教誨,永遠記得毛主席的話,一輩子都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蔣含宇、彭淑清夫婦回韶山

向毛主席獻花和紅領巾,並和他老人家合影,是蔣含宇、彭淑清終身難忘的大事。幾十年來,這幅照片一直珍藏在身邊,不時拿出來欣賞、回憶。

麵對記者采訪,蔣含宇感慨道:

“回過頭去看,60多年來,我們將這一榮耀變成了前進的動力。怎樣對待生活、工作,怎樣對待困難、榮譽,我們堅守一條原則:我們所做的一切,一定不能給毛主席丟臉,不能給韶山人民抹黑!”

盡管有著人人豔羨的榮耀經曆,但蔣含宇、彭淑清從不張揚,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後,這張照片經全國40多家媒體報道,蔣含宇、彭淑清的真實身份才被人們熟知,他倆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一幸運伉儷”

彭淑清對記者說:

“我們的結合,有人說是機緣,是天意。我們對結婚紀念日倒不是十分看重,但毛主席的誕辰日,毛主席會見我們的日子,成了我們最難忘的‘節日’。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們開始關注毛主席的專題收藏,還常常在這些日子辦展覽,寫研究文章,宣傳毛澤東思想,宣傳毛主席的豐功偉績——‘紅色情結’融進了我們的血液,一輩子永不變色。”

“60多年了,永遠不會忘記毛主席和我們合影時的情景!”“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每當我遇到困難,毛主席的鼓舞就像一座燈塔,為我照亮前行的路,給予我奮鬥的力量!”這些話語時常掛在蔣含宇、彭淑清的嘴邊,他們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1959年,那個給毛主席戴紅領巾的男孩子,後來怎麽樣了?

2013年10月,蔣含宇、彭淑清夫婦與老照片合影。 

一幅經典照片,體現了一代偉人對青少年的深情厚意,演繹了一對有情人白頭偕老的幸福良緣,如此傳奇,如此勵誌,前所未有,千古難覓!這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力量。

謹以此文獻給偉大領袖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永遠緬懷毛主席!

所有跟帖: 

實話實說,文革氣味很濃的文章。 -zhige- 給 zhige 發送悄悄話 zhig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10:20:59

哈哈 -世事滄桑- 給 世事滄桑 發送悄悄話 世事滄桑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10:28:03

這樣的人民, 如何讓我相信文革不會卷土重來? -TomDragon- 給 TomDrago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15:51:22

這種文章真他媽惡心 -happyEstate- 給 happyEstat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22:09:0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