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令濤沒有公職,是個體畫匠,全靠畫畫的稿費養家糊口。他最喜歡胡若佛給他勾線。但後來,因為稿費的事兒,倆人鬧過不快。

來源: 鐵甲連環馬 2021-01-27 10:46:3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12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鐵甲連環馬 ] 在 2021-01-27 10:58:4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王家龍----中國第一連環畫收藏家。(在連趣網的談話匯編。)

咱們說過,一頁連環畫稿的稿費是5元,倆人平分就是每人2塊5。他們倆十幾年畫了50多本,(初步統計),粗算一下,每人可以得到2萬餘元的稿費(他們畫的封麵的稿費要高得多)。每月的這個連環畫稿費收入,相當於一位八級工的工資。張令濤隻有這個收入,因此比 胡若佛緊張(胡還有固定的工資),要了預付。家裏人要吃飯嘛。他這一預支,胡若佛不高興了。很複雜呀。尤其是,出版社把稿費都先寄給張令濤,然後由張令濤再把胡若佛的那份兒寄給胡,胡不爽呀,

 

王家龍這樣說:

當年張令濤沒有工作單位,隻是出版社的社外特約作者,屬於自由職業者,因此沒有固定工資收入,完全憑靠稿費維持生活,而胡若佛先在上美社任職,據聞是連創室封麵設計組的成員,後來調到朵雲軒,每月都能領到薪金,生活有保障。
由於這個緣故,張令濤高度重視生活來源-稿酬,他在給人美社連編室的信件中,多次索要定金,迫切懇請出版社體諒他的實際情況,給與支持照顧,以免除後顧之憂,利於全身心的投入創作,將自己滿意的畫稿交給出版社。
 
張胡二位畫家長期聯手,合作默契,被譽為“黃金搭檔、連壇絕配”。這是從他們的作品得出此結論。然而,這僅僅是留給讀者的印象而已。其實他們之間並非鐵板一塊、關係水乳交融,而是確實存在矛盾,以致曾險些分道揚鑣,中斷合作。在連環畫界這種現象,絕非個例。像大家熟知的滬版《鐵道遊擊隊》合作畫家,丁斌曾、韓和平,早期合作還是愉快的,文革後再版時有兩分冊因原稿丟失,由丁斌曾修改補畫,韓和平回國後對此不滿,後來出版社出麵擺平此事。
 
 
 
 
conew_img_3526.jpg
 
人窮的時候,有時候顧不上麵子。文人窮的時候,特別是要養家的文人窮的時候,更是如此。張令濤即便是八級工的收入,養活一大家子,壓力也大呀。
 
 
注:左為連趣網總裁趙剛先生。
 
 
王家龍先生接著講到:
張胡之間的問題,出在哪裏?書檔材料披露,出在經濟糾紛上,說穿了就是一個錢字,都是稿費惹的禍。
長期以來,在領取稿費時,執行的是“代表製”,即由張令濤出麵代表胡若佛共領酬金,然後再將一半轉交給
胡。
 
 
上文介紹,張先生沒有工資,全靠稿費過日子,因此稿費由他全權領取到手,往往延誤或有失公平,引起胡不滿。發展到後來,胡先生索性給人美社寫信,強烈要求改變“代表製”,堅持與張分立賬戶,由“人美社”分發,不再由張轉交。胡先生曾於1963年7月3日信中寫道:“在這種極不合理的代表製的情況下,產生了下列不愉快的問題:在合作繪製《楚漢相爭》時,當時我沒有預支分文,然而在我不知道的情況下,張竟然已預支稿酬的半數以上......
 
 
此外,《李陵碑》一書脫稿時,發生了類似的情況......這就是中斷合作的主要原因。”胡先生於1963年7月14日信中寫道:“剩餘的稿費(過去支過200元)我的部分請你們直接寄來,因為過去的辦法,發生了很多麻煩。接著又在7月22日信中列舉了稿費分配存在的弊端,寫道:“這也是合作代表製的最大缺點,不僅會妨礙出版計劃,同時也影響創作質量。根據以上考慮及過去的糾紛所帶來的經驗教訓,我不得不堅持會計分戶,直接與貴社建立關係,經濟方麵由貴社負責。”
 
 
又在8月2日信中再次強調:“我和張令濤的合作稿酬,請通知會計處同誌要對開寄下,各自結賬,免得最起碼的經濟糾紛。”
 
 
張先生在7月17日信中寫道:“得悉胡若佛同誌曾直接寫信給貴社,請求把我們兩人合作的連環畫稿費,平分半數,分別匯寄,這樣做我是同意的。因為每當匯款寄到我處,有時也匯到胡若佛處,由於我們分居兩地,相距甚遠,往往要互相通知,還要有兩人的圖章和證件才能收款,的確轉來轉去,很不便利,請您社照辦吧。”
 
 
 
在另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他(指胡)是最講現實的人,如果將來連環畫工作情況改觀,也許仍可和我合作,可是現在我雖兩次去電話約他來家麵談,都不曾來,是各有誌,也難相強了,別的話下次再談吧。”
 
 
張胡之間的矛盾,雖令人遺憾,但可以諒解,畢竟人無完人,經濟作為基礎是第一位的,總不能講奉獻讓畫家餓著肚子搞創作。我並未因此而改變張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但願廣大連友得知此情後也持同樣態度。
 
當然,他們的共同心願,都是畫書,掙錢。看他們給出版社的信中言之鑿鑿,多麽誠懇!
稿費是大收入,高收入。我講過,上海著名連環畫家錢笑呆去郵局領取出版社寄給他的稿費,由於數額巨大(是巨大呀),被營業員穩住在櫃台前,報了警。誰他媽的好人有那麽多錢?結果警察來了,一聽說是畫連環畫的,馬上揮手放人。可見連環畫家的稿費收入不菲。
 
 
套書《楊家將》的繪畫創作,曆時8年,僅在首尾兩冊,即《楊業歸宋》和《審潘洪》期間,張令濤就獨自或聯合胡若佛給人美社連編室寫了十幾封信,這些信函語氣非常誠懇,盡力與編輯協商溝通,謙虛的表示願聽取意見,修改畫稿,還願多接活,多畫新作品,為人美社出力,希望社方予以照顧。張先生在信中寫道:“我是一個專業作者,因此很不願放棄連環畫工作。”兩個人聯名的信,1956年時寫道:“承關切照顧,還準備為我們安排適當的腳本,使我們非常高興,我們一定盡我們的能力,經常為您社進行創作。”1964年寫道:“我們雖然年逾花甲,但對於連環畫工作仍極愛好,很想在晚年有所貢獻,可否於此稿收到後,即行匯寄新腳本,使我們工作不致中斷......如有適宜於我們的新題材的腳本,也希望給予我們嚐試的機會。”胡若佛信中表示:“畫稿請你們提前審查,並請多提些寶貴意見,這是我們非常感激和歡迎,需要修改,請立即將畫稿寄來。”
 
畫外話:毛主席是新中國連環畫事業的恩人,推動,倡導者。但毛主席不喜歡鬼戲。
毛澤東主席對當時文藝界的狀況很不滿,於1963年底做出措辭嚴厲的批示,如“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還說什麽文化部是“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楊家將》連環畫表現帝王將相,寫的是死人,不合時宜,所以擱置一邊停止印發。
 
注:我個人認為,停止印發的是這冊《智審潘仁美》。
 
這就是黃金搭檔的張令濤、胡若佛在《楊家將》的創作過程中也經曆了坎坷,曾經一度因此中斷創作,1957年開始直到1964年才完成這5集的經典作品。5冊書畫了8年!
 
這個故事是連趣網上的。主要是因為出版社的一些檔案資料被行家收藏了。我告訴大家一個故事:
當年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把很多原稿,樣書,資料,信件當廢品賣給一個收破爛兒的販子(一車呀!)。販子不懂他們價值幾何,被有些連環畫收藏愛好者連蒙帶騙,低價賣給他們不少。結果販子知情後,勃然大怒。再也不跟這些哄騙他的連環畫愛好者打交道。憑著剩下的東西出售,就買了房子,買了手機,娶了媳婦兒。知道這些廢紙的價值了吧!
 
王家龍說:當年人美社編輯出版《楊家將》時,曾將與作者交往的信件、合同、審稿簽等相關資料,匯集整理,作為檔案保存起來。年深日久,後來覺得也已失效,便當做廢品處理掉了。這些具有史料價值的書檔,被京城一位資深藏家見到,他慧眼識真,遂花重金購得,留作自己的藏品。我仔細讀完這些材料,征得該藏家同意,將內情梳理成文,公示於後:
一、 二位著名畫家,繪製了大量連環畫作品,他們是如何合作呢?即他們在創作中如何分工,怎樣共同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繪畫?過去聽一些知情人介紹,說根據二人各自的特長,共同確定了人物造型(即畫出繡像後),先由張先生構圖畫出鉛筆稿,然後再由胡先生進行墨稿勾描。從書檔材料中,這一說法得到證實。胡若佛1963年7月3日,給人美社連編室的信中提到:“我與張令濤同誌合繪了不少畫冊,由他起稿我勾描。”由此可看出,這種方式發揮了二位畫家各自優勢。不但構圖精妙,而且線描嫻熟,畫麵富有韻味,魅力十足,整個作品藝術質量上乘。
 
我以幾句題外話來結束這個帖子。看這幅畫。
 
我是馬未都先生的鐵杆馬紮兒。聽他的講座,對瓷器略知意點。大家看,這楊業身後右邊那個瓷瓶畫的合理嗎?張/胡可是口口聲聲他們考察了宋代的東西,嗬嗬。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