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賈樟柯的訪談,也談微信群

近一段時間,文學城上有不少博文談微信群

比如博主朱頭山的 “微信讓我們重逢,又永遠地分別”

還有“斷舍離 - 退出朋友圈”……

“微信群…….又另立中央”

都寫得很好,入情入理,說出了不少網友的心理話,很多讀者感同身受產生 了強烈的共鳴,因此博文獲讚無數,評論眾多。

“同感!入群須謹慎,退群須果斷,混群惹麻煩,離群好輕鬆!”

“大學同學,就因為在群裏討論政治議題,觀點不合,他就把我拉黑了!”

“都是這路子, 剛組群時,懷舊續情,好親熱..... 然後拉開兩派論戰時事,吵夠了,傷了和氣, 這群就安靜了.....”

“寫得好! 我也有同感,想退出同學群的,有些東西看了覺得浪費時間,不看又怕有什麽信息錯過。尚未能下最後決心。”

但是,話說回來,還沒有退群的人畢竟還有很多。

這幾天看了賈樟柯在朗讀者中接受董卿的訪談,很有感觸,也談一下微信。

 

也許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就我本人而言,我就比較幸運,挺享受在群的感覺,從來沒有考慮過“斷舍離”。

其實微信群本身沒有問題,隻是主體客體的吸引力/排斥力的對比不同而已。

作為主體而言,當事人會下意識掂量留群的利弊得失。

在我看來,同學之間畢竟是純真年代的感情不可替代,也寄托著我們對故鄉的牽念,對青春的回憶。曆經時間考驗,彌足珍貴!(特別是來自家鄉的高中同學群。)

當然時光流逝,各自有不同的經曆,際遇,繼而興趣不同,價值觀有差異,看人看事的角度,方法,結論會天差地別,其實也很正常,偶爾出現辯論,爭執甚至衝突,也沒什麽。但是畢竟有共同的底色,畢竟是在一個集體之內,不必深究太多,過後一風吹,求同存異就好。

而從客體來講,微信群也是一個小組織,需要有人自覺自願熱心張羅,“插科打諢”,悉心維護,恰當管控,----既要有“油門” 也要有“刹車”,

少數熱心同學的辛苦聯絡,熱心張羅,無私奉獻恰恰也是同學情誼的重要體現。

有人升職了,發財了,出書了,事業有成了,小孩上名校了,

家裏出狀況了,有困難了……該祝賀的祝賀,能幫助的盡力幫助, 正如賈樟柯訪談中談到的,這就是“人情”啊!雖然世俗,但是很真實,很接地氣!他以前就很排斥這些,“曾經年少愛追夢,一心隻想往前飛”,覺得這些俗事很浪費時間,但是很多年以後,開始“返璞歸真”。

至於說,有人在群裏吃瓜,扯淡,語重心長送雞湯,不厭其煩憶往事,無聊低俗講段子,一本正經說廢話,明裏安裏臭顯擺,咄咄逼人發意見,夾槍弄棒爭觀點…….其實隻要你不要太較真,也不是多大的事。不管怎樣,同學群至少還是知根知底的,不帶多少麵具的,沒有那麽多惡意的。更應該看到同學們可愛的一麵,溫馨的一麵,自己也需要多一些包容和克製。頂多就是賠上一點點時間吧。

想想大家在素昧平生的網上都那麽願意花那麽多時間,為什麽對多年的老同學就那麽計較呢?

(無非是感覺舒服不舒服的問題,自由的問題,其實反躬自問,我們會不會下意識覺得生活上觀點上優越而不夠在意別人?我們是不是不夠包容?我們是不是過於較真,不夠圓融?都一把年紀了沒有積累多少耐心、氣量、智慧,反而增加了固執己見和好為人師!這麽多年過去了,自己依然缺乏娛樂精神和幽默感,一言不和就抬杠,三句不合就要退群,受不了一點委屈和誤解。)

另外,同學群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也很重要,特別是“有朋自遠方來”,借這個機會,一幫老友,聚一聚,喝一喝,敘敘舊,扯一扯,拍拍照分享到群上,共同接受時間的衝刷和洗禮。聚到一起不容易,多看看同學們暖心的一麵,淡化那些矛盾和不愉快的東西。

當然,我們對微信群也不能期望值過高,但是在認真了生活的真像之後我們仍然熱愛它!

 

還有,就是微信群這個小組織的“刹車”問題。

有人講話講出格了,做過分了,需要有一定威信的人出來管控,和稀泥,“平息”怒火和爭端。敏感話題,禁忌話題少討論,不能任由事態發展,免得傷了和氣。

這個有一定威信的人(可能是幾個人),不一定是班上官當得大的,錢賺得多的,學術成就高的,而是做人到位的,一直以來對班級對大夥做事多,貢獻大的,這種威信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誰封的。一個團結的集體、暖心的集體一定有這樣的幾個人,熱心腸,講義氣,有擔當,力所能及地幫助大家,維護集體,管控矛盾。

在我看來:人,不管走得多遠,總還是希望有這樣的集體,你在意他們,他們(至少其中相當部分的人)在意你,為你守候,彼此牽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