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一輩子都沒有解決好接班人問題。他的幾個接班人,按順序是劉少奇,林彪,鄧小平,華國鋒,最後都沒能成功接班。
毛最後的歲月裏,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讓華國鋒接班,二是讓陳錫聯掌管軍隊,葉劍英靠邊站。讓華接班,目的有二,一是尋求在四人幫和老將們之間的平衡,二是想自己的路線能夠延續。此外,讓陳錫聯掌管軍隊,輔佐華,是雙保險。但這個雙保險其實很不保險。
先看看當年第十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成員和常委名單。
中央政治局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毛澤東(1973年8月—1976年9月)、王洪文(1973年8月—1976年10月)、韋國清(壯族)、葉劍英、劉伯承、江青(女,1973年8月—1976年10月)、朱德(1973年8月—1976年7月)、許世友、華國鋒、紀登奎、吳德、汪東興、陳永貴、陳錫聯、李先念、李德生、張春橋(1973年8月—1976年10月)、周恩來(1973年8月—1976年1月)、姚文元(1973年8月—1976年10月)、康生(1973年8月—1975年12月)、董必武(1973年8月—1975年4月)、鄧小平(1973年12月—1976年4月,1977年7月—8月)
候補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吳桂賢(女)、蘇振華、倪誌福、賽福鼎(賽福盛·艾則孜,維吾爾族)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毛澤東(1973年8月—1976年9月)、王洪文(1973年8月—1976年10月)、葉劍英、朱德(1973年8月—1976年7月)、李德生(1973年8月—1975年1月)、張春橋(1973年8月—1976年10月)、周恩來(1973年8月—1976年1月)、康生(1973年8月—1975年12月)、董必武(1973年8月—1975年4月)、鄧小平(1975年1月—1976年4月,1977年7月—8月)、華國鋒(1976年4月—1977年8月)
從這個名單可以看出,四人幫的勢力在政治局中占優勢,而華根本沒自己的勢力,是孤家寡人。而華是個老實人,沒有政治手腕,正常情況下,華雖然被毛指定為接班人,無論今後局勢怎樣發展,華能坐穩的可能性非常小。
毛晚年想讓第一代逐步淡出政治,讓新生代接班。但他至死都搞不定軍隊,沒能讓新生代在軍隊中占主導地位,主要原因是軍隊是個論資排輩的地方,為了軍隊的穩定,毛不得不妥協。
文革激化了新生代和第一代之間的矛盾,他們基本上是水火不容。陳錫聯在軍中根基很淺,不可能掌控軍隊。很明顯,在軍隊被老將們控製的情況下,這個政治局班子和軍隊的班子是很不協調的,隱藏著巨大的政變可能性。軍隊要政變,最好的方式是通過中央警衛局把對手的主要人物抓起來。所以, 中央警衛局局長在接班的過程中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
毛聰明一世,但最後在接班人問題上一直沒找到好辦法,導致自己的路線在死後被全盤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