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知青時在社辦農場,計工分,年終算總賬。我是全場最高分,十分。年終結賬,我每天七毛五分。這在我們公社不算最高的,但是遠高於生產隊的平均值(我記得還有一天1毛5分的)。扣掉全年分給我的口糧和食油,分得現金二十餘元。當地大部分的農民也就是這樣的,有些窮的生產隊,全年扣了口糧,還倒欠生產隊的錢。農民家庭可以養豬(一般平均也就一頭),一年賣一次,自己吃一部分,賣一部分換錢(原則上是要賣給供銷社的)。可以養一些雞,據我觀察,每家十來隻,雞蛋由供銷社統購統銷。自留地有三分就不錯了,小半個籃球場吧,種點自家吃的蔬菜,有的種點煙葉自己抽(大煙杆我也抽過)。每個生產隊都有國家攤派的豬、雞鴨等農副產品的指標,並分配到各家各戶,按國家統一價格收購。
當地農民非常純樸,一年吃不到幾次肉,破衣爛衫,小孩子髒兮兮的,住的是幹打壘的土牆茅草房,身上長虱子(我也是滿身虱子),買不起醬油的不是個別的。我們到農民家做客,煮一碗雞蛋掛麵招待我們就是很好的了。要知道我下鄉的地方是湖北著名的糧產區,是電影“難忘的戰鬥”故事裏發生的地方(如果你沒有看過“難忘的戰鬥“這部電影,以後就別隨便評論當年農村的美好生活了)。全國比這窮的多了去了。有空可以去問問習主席,延安的農民要比我那裏的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