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不到月底就把口糧吃光了,餓得我們眼珠子發藍zt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物作為一個能補充人體機能的東西,一直以來都是民生政策之中的重中之重。古時候也有重農抑商的說法,隻有老百姓肚子填飽了,政權才會穩定,因此當政者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

即便當政者出台了許多利農政策,不過建國以前鬧饑荒的地區還大有所在。很多人都因為饑餓而喪失了自己生命,近代中最出名的饑荒事件恐怕要數闖關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百廢待興,曾有一段時間裏也出現了饑荒。好在國家立馬出了相應政策,遏製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不過在饑荒事件中我們也了解到農業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是多麽重要。

隻有百姓不再忍受饑餓之苦,經濟的發展才能進一步提高,為了讓青年們了解到農民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引進了偉人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所以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自此一個新的身份誕生了,他就是——知青。

不過我們能從知青下鄉的報道看出,他們的下鄉還是很辛苦的,曾經有知青回憶,剛開始去不到月底,就把一個月口糧給吃完了,最後餓得眼珠子發藍。

極度的饑餓

人在極度饑餓的時候,總會做出一些讓人十分驚詫的事情,麵對空空如也肚子,想方設法都會把它填滿。比如紅軍長征時期過草地,吃樹根,煮皮帶充饑,每每想起來都感到十分心疼。當年的知青下鄉也嚐到了餓肚子的滋味,如今想來那種無助的感覺仍舊令人膽寒。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其實饑荒也已經差不多被消滅殆盡了,尤其是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人,生活條件雖不如現在的大魚大肉,至少溫飽還是能夠保證的。

不過在他們剛進入鄉下務農的那段時間,除了最初享受到了每天吃飽穿暖,到了後期甚至連最基本的口糧都給吃沒了

當年農村家家戶戶的餘糧也都不多,盡管很多好心人都從家裏拿出了一些餘糧,但是對於那些正值壯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來說仍舊是杯水車薪。

許多年後這些回城的知青想到當年眼珠子都餓來發藍的景象,除了有無奈更多的還是懷念。那個時代雖然是物質匱乏,但是如今想來卻是他們最值得珍惜的時代。

人生第一次下地幹活

1969年,正是知青下鄉務農風靡的時候,許多15-18歲的青年在時代的潮流下,舉著紅旗,背著書包,唱著革命歌曲走向了那一片希望的田野。在這裏他們看到了廣袤無垠的黑土地,看到了淳樸憨厚的農民兄弟,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生經曆。

剛到鄉下的知青們,大多數對農田,農作物,農活感到好奇,又因為“身負使命”,所以他們幹活也是十分賣力。

盡管他們嬌嫩的雙手被磨起了血泡,居住的環境也不如家中舒適,吃的東西也沒有城市裏精細,但是在他們的身上從來看不出對生活的抱怨,麵對一次次困難這批知青們總是能夠苦中作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不過因為是第一次下地幹農活,很多東西都不得章法,所以浪費精力的事情也還是時有發生。

人一幹活就容易餓,一餓就吃得特別多,而他們的口糧一般也都是棒子麵大餅,蘿卜條湯,在高強度勞作麵前也不抵事,於是這批毫無經驗的知青們在二十天之後,就麵臨了斷糧的困境。

因為那個時候的糧食製度十分嚴格,每個人的口糧有固定數量,不能提前加購或多夠,因此看著一個個餓得眼睛發藍的青年們,老鄉們就好心的拿出餘糧接濟他們,雖然不多也成了知青們心中最熨貼的回憶。

在勞動中思考人生

抬頭見天空,低頭見牛羊。在這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環境裏,知青們除了身體素質得到了鍛煉,靈魂也得到了升華。他們上山下鄉、屯墾戍邊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也是一個國家的精神。

從城市來到農村,改造的是他們嬌生慣養的身體素質,從農村到城市,帶走的是千錘百煉的靈魂,這批人在極致的勞動中,感悟人生,接納人生,奉獻了祖國也成就了自己。

比如1969年5月的內蒙古建設兵團中,就有許多來自城市的知青們,陳德康就是其中一個。

那時候的陳德康還不滿十八歲,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踏上了北上的火車。在下鄉的日子裏,他做過車夫,鐵匠,事務長,管理員,也開過荒種過地,架過橋修過路,在如此極端的環境裏,成就出了一個堅韌不拔、不知苦為何味的陳德康。

盡管那段時光裏也有過失意,有過困難,甚至還有過饑餓,但是從那段時光裏走過來的陳德康,注定了是一個心胸寬廣的大漠雄鷹。

在老年的日子裏,他曾多次回憶起那段知青生涯,“如今很多年輕人看來那個時候特別辛苦,不過除了當年二十天把糧食吃完,斷糧後餓得眼睛發藍的時候覺得辛苦,其餘時候壓根不算事。雖然物質沒有如今豐富,但是它帶給我的經曆卻是我人生中可以受用一生的精神財富!”

小結:

時光匆匆,那段時間早已成了長輩們口中回憶的光輝歲月了。彈指一揮間,幾十年光陰便消失殆盡,當年那批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也已經鬢角染上了霜花,臉龐上刻滿了皺紋。時光帶走了他們年輕富強的身體,但是卻給他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回憶。

風吹麥浪的聲音仿佛一直縈繞在耳邊,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猶如正在眼前,月明星稀的河風似乎還能親自感受,這些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撩撥著知青們的思念。

多少次午夜夢回,仿佛還能回想當時坐在田埂上無憂無慮放聲高歌的場景,仿佛還能重回與鄉親們不分彼此的時光。

就如許多知青們回憶時所說的那樣:“經常夢到下鄉的地方,除了懷念那裏的風土人情,其實更多的還是對在那個時代互相扶持的友情懷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