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表現隻能用傳奇二字來形容!
解放戰爭爆發後,粟裕在蘇中戰役中七戰七捷,殲敵53000餘人;
魯南戰役打垮國民黨第一快速縱隊,殲敵53000餘人;
萊蕪戰役,僅僅63小時,就殲敵56000餘人;
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的整74師,殲敵32000餘人;
濟南戰役,殲滅國民黨10萬餘人;
淮海戰役,更是指揮60萬大軍,殲敵不計其數。
可以說,解放戰爭中,粟裕所在的三野是殲敵最多的野戰部隊,為解放全國立下汗馬功勞。
因此,才有了毛澤東後來的高度評價:解放戰爭誰人不曉得你華中粟裕!
然而粟裕卻又像一個橫空出世的戰將,在解放戰爭之前,幾乎沒有多少存在感,稍微熟悉點黨史、軍史的同學,都會對粟裕感覺到陌生,他在紅軍時期到底打沒打過仗,為何一直默默無聞呢?
對於這個問題,在抗日戰爭時期與解放戰爭初期,粟裕的敵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納悶,這個粟裕到底是哪來的?
為了搞清楚粟裕,日本特工組織特意設立一個專門研究粟裕的機構,隻不過直到日本戰敗投降,也沒有研究出來個一二三。
解放戰爭初期,粟裕的第一個對手,指揮蘇中戰役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李默庵,黃埔一期出身,自詡用兵不差,卻在蘇中戰役爆發之前對粟裕一無所知。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他的上級顧祝同那裏打聽到一點消息:“粟裕個子不高,文質彬彬,寡言少語,麵帶殺氣。”除此之外,那就是粟裕喜歡吃辣椒!
在美國調停期間,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顧祝同曾邀請粟裕到徐州會談,為了盡地主之誼,顧祝同讓人做了一桌子的山珍海味請粟裕吃,粟裕卻一口也沒吃,當著美國人的麵,顧祝同感覺下不來台,因此再三邀請粟裕點一些愛吃的東西。
粟裕執拗不過,就點了一盤炒辣椒,一聽這個菜,辣椒炒辣椒,除了湖南人,誰也不會這麽吃,顧祝同才知道粟裕是湖南人。
至於其他的,譬如粟裕從哪學的軍事指揮,在紅軍中任職情況,基本一無所知,這個粟裕就好像是從石頭裏麵蹦出來的一樣。
為何粟裕在紅軍時期默默無聞,到解放戰爭卻能大顯身手呢?
這個原因肯定是複雜的,縱橫今天就帶著大家好好分析分析。
第一點原因,粟裕沒有讀過軍校,起點有點低
軍隊走向近代化後,打仗是越來越專業的事情,軍官大多需要從軍校畢業,從“大頭兵”升上去的軍官少之又少。
北洋以來,雖然沒有硬性規定沒讀過軍校就不能當軍官,但事實上,讀過軍校的就是人才,進入部隊就是天然的軍官,沒有讀過軍校的就是兵。官和兵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階級,當時管兵叫作“丘八”,當一輩子兵也是兵,像馮玉祥就因為丘八出身,被稱為“布衣將軍”。
其實,北洋軍閥中的大佬,大多也是讀過軍校的,當時讀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回國最吃香,其次就是保定軍校畢業生。
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國民政府後,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即黃埔軍校。
一般的學員在軍校畢業之後,到軍隊中就是從見習排長做起,也就是最小的軍官,一點點晉升,最後成為連長,營長,團長,師長這樣;而士兵大多數隻能做到士官一級,也就是班長,班長是士官而非軍官,這是很重要的差異。
粟裕吃虧就吃虧在沒有讀過軍校,從軍的時候沒有讀軍校,粟裕出生於1907年,在1925年考入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參加學生運動,於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後與第二師範的同學一塊轉移到武昌,被安排到葉挺24師教導大隊中,粟裕擔任學員班長。
並且於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8月1日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當時粟裕的職務是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
應該說,粟裕參加革命時間比較早,入黨時間也很早,但是起步卻很低,從班長開始做起。
相比之下,同是1907年出生的林彪,於1925年7月考入黃埔四期,於1926年11月畢業進入軍隊,與粟裕入伍時間相差不多,但是林彪入軍就是25師73團見習排長,見習就是實習的意思,不久就成正職,起步比粟裕高多了。
假如要是在國民黨軍隊當中,沒讀過軍校的粟裕可能一輩子都是個大頭兵,沒讀過黃埔還想當軍官,那是相當不容易的。
但紅軍當時正處於草創時期,一來軍官儲備沒有國民黨那麽多,二來共產黨的隊伍裏沒有階級之分。所以,盡管沒有讀過軍校,但是早先入黨,參加的又是教導隊,給了粟裕晉升的機會。
當林彪和粟裕同在的南昌起義餘部,最後以千八百人到達井岡山時,毛澤東是熱烈歡迎,因為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隊伍雖然不少,但是真正讀過軍校或者有知識的不多,南昌起義餘部改編為紅28團時,成為蘇區最強大的部隊之一。
當時林彪是連長,粟裕是連裏的黨代表,後來林彪升任營長的時候,粟裕也成為連長,相差一級。
可以說,盡管起點很低,粟裕依然能夠從人才濟濟的革命初期隊伍中脫穎而出是很厲害的。
但是國民黨方麵隻了解紅軍中在黃埔軍校讀過書的將領,並不了解那些非軍校出身的將領,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根本就不知道粟裕的存在。
再說到具體職務上,國民黨了解到的也隻是紅軍中的正職幹部,比如連長、營長、師長這一類的,而粟裕擔任正職時間比較短,井岡山期間幹的更長時間的職務是政工幹部,比如黨代表、參謀長、政委、政治部主任,履職最多的是參謀長職務。
第二點原因,粟裕受傷次數太多,影響存在感
粟裕在紅軍時期影響力不大,除了在軍中起點較低外,另一點就是受傷次數太多,嚴重影響晉升。
對於一個軍人來說,能夠在戰場上立功,主要就是看參加戰役的多寡,參加的越多自然功勞越多,存在感越強。
而一旦受了傷,多多少少都會對軍人的軍功產生影響,《亮劍》中李雲龍就因為在淮海戰役中負傷,錯過很多戰役,最終影響軍銜評定。
《亮劍》雖為戲說的影視劇,卻也折射出一個重要的軍中現象,脫離軍隊時間過長,肯定影響晉升。
比如陳毅,在井岡山時期被敵人打中了腿,就不能跟隨主力參加長征,盡管陳毅後來被評為元帥,卻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一個沒有參加過長征的,很多人還因此質疑陳毅不夠元帥資格。
隻有像林彪那樣,已經成為軍隊最高領導層次的,這樣在平型關大捷後不久中彈養病,在全麵抗戰的七年時間裏都沒有在一線帶兵,但在解放戰爭時,走馬上任時還能是山東軍區司令,後來是東北民主聯軍司令。
然而部隊中像林彪這樣的太少了,有的履曆錯過就是錯過,假如林彪不是115師師長,並且沒有指揮平型關戰鬥,估計養病那麽長時間,也很難升任山東軍區司令。
粟裕在南昌起義後的9年時間裏,曾6次負傷,有好幾次都差點要命,根據記錄顯示,在1930年粟裕第三次負傷時,被迫擊炮的炮彈飛濺的彈片打到腦袋,粟裕到後方醫院治療了三個月才歸隊。
這次治療三個月的時間不算長,在第四次受傷的時候就沒有那麽簡單了,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作戰時,粟裕被敵人的子彈打中左臂,打破血管,鮮血直流,送到後方醫院時,醫生說傷了神經,出現壞死,要做截肢手術,否則就有生命危險。
粟裕擔心少一條胳膊拿槍太費勁就沒有同意,但是這次手術創傷太大,又在夏天,傷口久久不能愈合,在後方醫院休養好幾個月也不見好,一直後來到方麵軍司令部醫院,用了半個月的碘酒才好。
這次住院時間最長,又處於第四次反“圍剿”和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期間,致使粟裕錯過很多大仗。
除了這兩次有記錄的大的受傷住院治療外,粟裕還有四次受傷,有的嚴重,有的不嚴重,但是多多少少影響了粟裕的晉升,使得粟裕在紅軍時期名聲存在感不強。
第三點原因,因為參加北上抗日先遣隊,沒參加長征
抗戰勝利後,中共領導下的武裝力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但是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主體部分是八路軍,其餘為新四軍。
具體區分開來,那就是中央蘇區紅軍主力突圍後經過長征到達陝北的,後來改編為八路軍,而新四軍是那些沒有北上的隊伍。
長征曆來被看作是一種戰士對黨忠誠度的考驗,在很多人看來,隻有經過長征的人才算是共產主義戰士,在開國評定軍銜時,也有此種思想考量,比如陳毅以華野司令的身份參加授銜,評定個元帥,還有不少人指指點點,就是因為陳毅沒有參加過長征。
粟裕原本也是紅一方麵軍的將領,卻沒能參加長征,是其最大的遺憾,究其原因,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國民黨通過碉堡戰術,層層向中央蘇區的核心地帶壓了過來,不得不考慮突圍。
因此,中共中央決定以紅軍第7軍團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出動,一方麵推動抗日救國運動的發展,另一方麵是將圍困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調動出去,給中央蘇區突圍創造機會。
粟裕當時就是紅7軍團的參謀長,1934年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從江西瑞金出發,向閩中進發,7月下旬在紅9軍團的配合下,攻占樟湖阪,渡過閩江。
正在紅7軍團打算向北進發時,中革軍委盡皆命令紅7軍團“相機襲取福州”。
說是“相機襲取”,哪裏來的機會,紅7軍團從瑞金出發開始,就受到國民黨當局的重視,從福州出來的飛機轟炸紅7軍團多次,等到紅7軍團趕到福州的時候,國民黨軍早就做好了準備。
紅7軍團連戰一晝夜未能攻克,不得不改變方向,向閩東轉移,此舉引發國民黨軍的瘋狂圍追堵截,給紅7軍團造成巨大傷亡。
一直到九月初,紅7軍團到達閩北,本來想要休整,但是中革軍委不允許,因此全力向浙西挺進,到10月下旬在閩浙贛蘇區與紅10軍會和,合編為紅10軍團。
此時紅7軍團改編為19師,紅10軍改編為第20師與21師,
紅7軍團出發時是6000多人,如今被編為1個師,可見損失多慘重,當時一個師人數上估計已經不足兩千人。
10月10日,主力紅軍已經開始由中央蘇區開始轉移,所以在紅10軍團的粟裕未能參加長征。
粟裕未能參加長征,是粟裕一生最大的遺憾,不但缺乏軍中履曆,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脫離了黨中央的領導。
這也是後來在評定元帥時,粟裕為何吃虧,有人說粟裕資曆太淺,其實粟裕跟羅榮桓資曆相差不多,再晚也就是一兩年而已,主要還是沒有參加長征,後來的遊擊戰打得有點邊緣化了。
第四點原因,挺進師隻有突圍的五百人,影響力有限
為配合中央蘇區主力紅軍轉移,紅10軍團在浙皖邊積極活動,吸引國民黨軍主力。
11月中旬,第19師向著往岸邊進發,第20、21師也開始轉向外線作戰,打算在遂安一帶創建浙皖邊根據地,然而在12月中旬,紅10軍團在譚家橋戰鬥失利,損失慘重,師長尋淮州負傷後犧牲。
此後紅10軍團與國民黨軍苦戰於皖南,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進行了大小戰鬥10餘次,損失慘重。
1935年1月中旬,在轉移過程中,被國民黨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打擊,方誌敏等領導的主力部隊2000多人,由於休整一夜被封鎖住,經過七個晝夜的頑強戰鬥,很多指戰員都犧牲了,方誌敏等重要領導幹部被俘虜,後於南昌就義。
隻有參謀長粟裕與政治部主任劉英等人率領的1000多人先頭部隊在經過敵人的封鎖線後,還剩下500多人。經過改編後,組成500餘人的紅軍挺進師,在粟裕的領導下,開辟浙南遊擊根據地,因為浙南地區是蔣介石的老巢所在,地主勢力紮堆,各種反革命武裝力量層出不窮,可想而知粟裕在浙南三年遊擊戰爭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在粟裕的回憶錄裏麵講到這一段,為了尋找依靠,粟裕甚至聯係到當時的青幫成員,依托幫派勢力與國民黨軍周旋。
1935年8月,挺進師和遊擊隊一度發展到2000餘人,但是隨後國民黨調集7個師的兵力展開“清剿”,挺進師損失慘重,跳出包圍圈的部隊隻有300人。
1936年6月,趁著兩廣事變,挺進師在浙西快速發展,主力部隊達到2000餘人,以及數千遊擊隊和武裝民眾。
但是1937年1月,國民黨再騰出手來後,又調集6個師采用“大拉網”的打法,對遊擊隊展開圍攻,挺進師損失慘重。
全麵抗戰爆發後,國共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協議,隨後挺進師總共才集結了500多人,於1938年4月改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第3營,奔赴抗日前線。
相比之下,中央紅軍主力北上到達陝北時,一路上是轟轟烈烈,浩浩蕩蕩,可歌可泣,曆來都是黨史軍史研究的重點,留在南方八省繼續遊擊作戰的紅軍,通常都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
到國共第二次合作時,陝北紅軍經過整編為三個師,每個師1.5萬人,此時林彪已經是正兒八經的師長,所部1.5萬人,相比之下,粟裕當時的處境實在是有點慘淡了。
當然,革命隻有分工不同,不存在高低貴賤,隨紅軍主力北上很艱難,在南方留下來打遊擊也艱難。粟裕在解放戰爭爆發前影響力不大,甚至有些默默無聞就是上述這些因素導致的。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沒有重要的支援情況下,粟裕能夠在國民黨腹地來來回回打了三年,也極大地牽製和消耗了國民黨軍的大量兵力。
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蘇中根據地與蔣介石下榻的公館隻有一河之隔,為了把粟裕從眼皮子底下趕跑,蔣介石派遣李默庵調集12萬大軍發動蘇中戰役,在付出了53000人的傷亡後,才把粟裕“請”了出去,這個代價不可謂不大!
一個將領能夠發揮出多大的作用,跟其所處的環境,掌握的兵力,麵對的對手等等因素都有極大的關係,粟裕所在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作用,就是為了戰略上牽製國民黨主力,為中央紅軍突圍創造機會,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必敗無疑的。
後來粟裕率五百來人突圍後組成挺進師,更是在更加艱難的環境中作戰。
但是正是這樣艱苦的作戰環境,將粟裕的作戰指揮藝術訓練成熟,此後不管是遊擊作戰,攻堅作戰,運動作戰,還是大兵團運動戰,粟裕指揮起來都能夠得心應手,屢創軍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