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而過·1990s|都會好的,總會有的

這裏是攝影師許海峰拍攝於1990年代的照片。拍攝對象是當時還未拆除的淞滬鐵路沿線。這些照片曾在那行-零度空間進行 展覽。雖然展覽已結束,但我們仍然試圖在線上呈現,讓更多人有機會借此思考這座城市的故事。

本文圖片均由許海峰攝於1990年代的上海。

商業街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形態出現。某種程度上,由商品堆砌出的眩暈感,是鐵軌在背後推動而來。鐵軌將遠方的待售之物大批送來,讓本地的消費者難於決斷,也將更多閑逛者吸引過來,進而鋪展出更多用於陳列和展示的鐵架。人們穿行在鐵軌和貨架之間。至此,如本雅明所說,拱廊正是鐵路翻轉的倒影。

淞滬鐵路之所以保留 這段基底,正是要以人與貨物的流通,來支撐商品經濟運作。而用於工業生產的那些軌道,即便此時尚在緩緩運行,也隻是將要退散的細枝末節。產品生產的過程被逐漸清除出人們的視野。而商品銷售則依托著媒介技術的革新,越來越快地翻新著花樣。


鐵軌與地鐵站取代了船隻和碼頭的功能。為了讓大型的商業裝置不至無人光顧,在連接外灘的南京路步行街之下,必須有地鐵轟隆隆跑起來。需要讓人把體力用在逛街上,而不是前來的路上。穿行於眾多商品的圖景之中,在欣喜和疑惑之餘,人們有時也辨不清方向,既亢奮又疲倦。


在大型的商業街區,穿著、手提袋,這些物件的使用價值,需要讓位於展示麵的功能。所謂街拍正是由此而來。雖然自家做的衣服也稱得上別致,但街區內公共生活的審美風潮,毫不意外地,逐漸與幾條最時髦的商業街趨同。


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須找到更好的買主。在商業街上,那些集中精神觀看別人如何消費的人,對這一道理的理解最為深刻,並在其後若幹年中,不斷試圖創立新潮之物,或為新潮之物創設市場。但他們也許忘了自己喜歡的是什麽。這大概就是商人需要學習哲學的原因之一。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