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革命家”孫中山的“賣國職業史”
作者:何新
作為一個職業革命家,孫中山從辛亥革命前,到他死的那一刻,都在致力於破壞,拙於建設。辛亥革命後不久,失去總統權位的孫中山,由於沒有當上皇帝,心理嚴重失衡,開始了所謂的“二次革命”。從此,中國更是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其根源無不與孫中山的革命實踐有關。
為奪取最高權力,當上“皇帝”,孫中山通過革命手段,希望亂中求機會。為了得到自己發動革命暴亂的資本,孫中山為出賣國家權益,周遊列國,換取日本,德國,蘇聯的金錢,把中國一次又一次地推入內戰的血海。
辛亥之前,他接受日本政府津貼,遊走於英、法、美政府之間,以東北,新疆,西藏,外蒙領土為條件,試圖換取列強支持。不果。
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的孫中山主動與日本政府簽訂十一條(原件為普大教授Jason於1986年在日本檔案中發現),是為二十一條之源本。為此,孫得到日本軍部140萬日元資助。
1917年,孫通過留英學生曹亞伯從德國政府拿到200萬鷹洋,在廣州建立政府,向支持英法的段祺瑞政府宣戰。又不果。
1923年,孫中山與蘇聯大使越飛簽訂“孫文越飛宣言”,放棄中國對外蒙和中東路的權益,換取蘇俄三千萬盧布援助,以資助北伐。
正如梁啟超所說:“孫文晚年已整個做了蘇俄傀儡,沒有絲毫自由”。蘇俄花費巨款,支持孫中山革命,用心險惡,是要“立足於日美中三國利益發生衝突,要采取 一切手段來加劇這種衝突”。(維辛斯基)同樣,許多支持孫中山的“日本友人”也並非真正把他當做朋友。“彼等雖是一批廢物,但現在願以重金購置之”。(犬 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