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學派創始人張元素和 弟子李東垣的《脾胃論》,影響中醫傳承創新九百年 zt

來源: yzout 2021-01-01 15:52:2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068 bytes)

 

?

岐黃醫學薪火傳,河間易水並比肩。金元學術啟爭鳴,中醫流派拓紛繁。燕趙醫家重臨證,理論新說競開先。匯通結合現代化,傳承創新九百年。

10月仲秋,大河之北,易水湯湯。在第二屆京津冀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研討會現場,張伯禮院士用這樣一首詩,以及詩旁的黑白像,來紀念一個人——易水學派創始人張元素。

900年後,兩位中醫以這樣跨越時空的形式,相逢易水河畔!

“他提出的髒腑辨證、藥物歸經理念,創造了一種中醫發展的內生動力。其主要特點表現為注重臨床、守正創新、學術爭鳴、啟迪後學等方麵,其學術思想影響著中西匯通、中西結合、中醫現代化、中醫精準化的發展。在主題研討中,張伯禮對張元素推崇備至。

張元素,字潔古,易州軍士村人(今易縣良崗鎮水口村),生卒年代不詳,大約生活在金代1213世紀。

易水學派,髒腑辨證、藥物歸經理念影響900

醫之門戶起於金元,醫道自此開始中興。

張元素生活的金元時期,戰亂頻繁,內傷雜病及大量瘟疫流行,原有醫學理論不能滿足臨床治病需要,於是許多醫學家開始從不同方麵進行創新,形成不同醫學流派。他的主要弟子李東垣(李杲)寫《脾胃論》,撰於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東垣創導脾胃學說的代表著作。卷上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內經》原文以闡述其脾胃論的主要觀點和治療方藥。卷中闡述脾胃病的具體論治。卷下詳述脾胃病與天地陰陽、升降浮沉的密切關係,並提出多種治療方法,列方60餘首,並附方義及服用法。所創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湯等至今為臨床所習用。

李杲,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宋金時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生活於金大定二十年至元憲宗元年(公元1180-1251)。李杲出身富豪之家,早年其母患病,遍延諸醫,雜藥亂投,竟不知為何證而斃。李杲痛悔自己不知醫,於是以千金為贄,受業於易州張元素,盡得其傳而多闡發。他不僅重視髒腑辨證,且精於遣藥製方,尤其對《內經》《難經》等典籍深有研究,結合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脾胃與元氣的關係作了重要的發揮,

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頗有見地。李氏治療脾胃內傷諸病,主用益氣升陽,結合苦寒瀉火,對後世影響甚大。其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和《蘭室秘藏》等。

"《脾胃論-序言》

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髒,八風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穀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必從足始者也。《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變,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後見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後知世醫之誤。學術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且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論》叮嚀之。上發二書之微,下祛千載之惑,此書果行,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

到了明代,易水學派還特別留心於精氣虛損一麵,尤以脾腎虛損最為突出。其臨證治療,多偏於溫補,故時人亦稱之為溫補學派。

“在張元素以前,中醫看病多從火熱辨證,或從六經套用成方,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也是粗略進行了髒腑辨證,沒有形成完整體係,隻有張元素開始細致進行髒腑病機的研究,分寒熱虛實,這是中醫理論的一大進步。從此,中醫進入了研究髒腑病機的時代。在研討會上張伯禮稱,張元素這種研究髒腑病機的思路至今仍在指導中醫理論和臨床,影響長達900年。

“出自燕趙大地的易水學派比河間學派略晚些,引領我國中醫近千年,但是和南方的中醫流派相比,研究挖掘得不夠,在張元素的故鄉成立研究會具有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張伯禮稱.

時光不居,歲月如流。張元素創下的易水學派,在驚豔並影響了中醫900年後,正在煥發新的風采。

 

所有跟帖: 

紅棗生薑山藥小米粥,健脾養胃。 -信筆由墨- 給 信筆由墨 發送悄悄話 信筆由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01/2021 postreply 16:05:5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