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從【武訓傳】、【海瑞罷官】、到【大秦賦】一再地印證了這一論斷 【轉載】

本文內容已被 [ -非聖- ] 在 2020-12-30 00:19:5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我們每個人寫報告的時候,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名聲,難免會對措辭進行考量,盡量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說法。同樣,假設我們寫一本日記時,清楚地知道這本日記在將來,很可能被無數人研究琢磨,甚至對著後代指指點點,那麽在落筆的時候,肯定會慎之又慎,充分顧及自己的形象,回避一些不可描述的地方。

  普通人寫報告或日記,隻會影響自己的工作生活,但是相關的文檔記錄,已經存在各種偏差;同一件事讓利益衝突的不同方去寫,就象法院的正反方相互答辯那樣,更會有千差萬別的說法。如果相關的記載,涉及到幾千、幾萬人的前途聲名,或者記錄人全家老小的身家性命,幾乎不用問也知道,最後出來的文件,肯定充斥著,對記錄人最有利一麵的各種信息。

  我們看到的所有曆史事件,幾乎都經過紀錄人的改造,換句話說,它們都是由擁有話語權的一方作出來的。想要找一份沒有偏向、絕對客觀正確的記錄,可能性差不多等於零。話又說回來,如果檔案記錄絕對正確,那還要曆史學家做什麽?

  原始文件或檔案記錄,是一切曆史研究的基礎。所以研究曆史,有兩件事情是不能不做的,一是整理各種檔案文字,盡量還原出各種原始記錄,防止它們湮滅;二是從整理出來的記錄裏,還原曆史事件,進而分析出社會發展的規律。問題是,有的人就是把曆史記錄,當成了死讀書本尋真相的法寶。

  隨便舉一個例子。如果三國時代的劉備寫日記,那蜀國出版的劉備日記,肯定都是昭烈皇帝如何匡扶漢室的光輝一生;同樣地,孫權要留下了日記,不光太祖大皇帝的形象無比高大上,連袁術手下的揚州銀槍小霸王孫策,也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了,武皇帝曹操在魏國史書上,那形象真是高大上極了,想不誇獎都不行。

  如果一個人看了蜀國的資料,就大罵吳魏兩國割據漢室疆土、逆臣賊子人皆可誅;接著讀了吳國史書,立刻痛斥蜀魏卑鄙無恥,隻有江東風範才是正統;然後再查魏國的文件,馬上歌頌中原正朔德遠流長,自己前半輩子原來都是被吳蜀兩國洗了腦。那幾乎不用問也知道,這種人讀書再多也是浪費,還不如不識字的白丁,因為他不懂得思考,隻是一台效率低下的複讀機而已。

  一個人對三國史、唐史或者明清史有不同看法,通常並不會引發什麽後果,畢竟相關事件都離得比較遠,對現實社會的影響也不大,但在近代史問題上,問題可就嚴重多了。因為,很多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是跟近代史聯係在一起的,你講的隻是曆史,在他眼裏就成了對他的冒犯。總而言之,誰敢觸動心裏那尊神,那就跟挖了祖墳一樣,不跳到半空大鬧一場不算完。

  絕大部分左右爭議,還有*****、蔣粉甚至日粉德粉北洋粉們,夜以繼日的謾罵,大都是從這裏麵來的。雖然幼稚無聊,但巨嬰們永遠樂此不疲,因為,某些人的水平,隻適合呆在這樣的層次上。

  麵對此情此景,有的人就說了,現在的資料有偏差,都是因為,沒有貫徹民主自由的緣故。所以呢,隻要等到民主自由的那一天,曆史自然不會有爭議了。

  對這種說法,通常是懶得說什麽的。因為,全世界貫徹民主自由要到什麽時候,鬼都說不清,更何況真實現了民主自由的話,相關爭議隻會更多,絕不會更少。自己沒有科學的思考方法,指望民主自由、曆史真相從天上掉下來,或從地攤角落裏橫空出世,不是扯淡又是什麽呢?

  古代史的研究爭議相對不大,是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能留下來的原始資料,往往是極其有限的。而到了近代,隨著媒介手段的發達,各種文件檔案和回憶錄都能保留下來,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解讀相關數據,自然容易導致羅生門式的結論。

  所以說到某段曆史的時候,做事認真一點,先不要急著下結論,花一點心思找正反雙方的不同敘述,甚至旁觀者的描述,對比他們的利益立場,然後再得出一個比較靠譜的結論,比整天傳播什麽真相要好得多。當然了,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大可不去琢磨這些東西,但千萬不要輕易把曆史同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掛上鉤,否則會被忽悠得很可笑的。

  想要真的讀懂一本書,左看右看或橫看豎看,都是不夠的,必須把它切開來,仔細去品字裏行間藏著的意義,才能領會文字背後的價值。

  把書切開了看,意味著你要剖開作者的思想,找出他的考慮和顧忌,然後恢複他不願承認的某些方麵,還原成一幅新的畫卷。這個工作不光累,更重要的是得罪人,因為,既然是不願承認的顧忌,那肯定有不可描述的理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