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出版了《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他在書中采用了一組照片,記錄了晚清社會生活的一些場景,今天整理出來,展示給大家。
1872年來到中國後,明恩溥先後在天津、山東等地傳教,還創立了學堂、醫院等慈善事業。通過長期在中國的工作與生活,他逐漸熟悉了中國國情,了解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
明恩溥在書中沒有對這些照片做出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們不清楚其拍攝情況。根據畫麵記錄的曆史信息,我們可以推斷它們拍攝於直隸、山東等北方省份。
《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以中國人的性格為探討主題,通過剖析中國人的今昔差異,個人與社會、家族的互動關係,兒童的教養方法,以及一些傳統禮儀儀式行為,研究中國人性格的特征。這本書對西方人的中國觀念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這位博學的傳教士力圖以公允的態度敘述他對中國人的認識。他歸納了20多種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有褒有貶。褒的方麵有仁愛之心、能忍且韌、頑強生存等等,貶的方麵有思緒含混、相互猜疑、缺乏誠信等等。
著名學者辜鴻銘並不讚同《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的觀點,他說:“(明恩溥)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作為一個美國人,他不夠深沉。”
明恩溥在書中提到中國人普遍比較勤勞。他說:“經常有一些人尋找兩種工作來互相調配。比如天津的船工每當河水結冰無法行船時,就拉起冰撬,這個方法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最短的時間拉東西。同樣,有些地方的大部分農村人口忙裏偷閑地做帽子、搓草繩,至今還有不少東西拿出去賣錢。”
明恩溥特別關注到了女性的辛苦,他說:“你看到中國的婦女,她們的手很少不在納鞋底的,即使在巷子口聊天,她們也是這樣邊納邊聊;或許你看到她們在紡線,總不會閑著。”
談及古代教育,私塾是頻繁出現的關鍵詞。私塾上課到底是什麽樣的情景,想必現在已經沒有人見過。這張照片彌補了我們的遺憾。
大家可能對明恩溥這個人比較陌生,提到一樁曆史事件,就能對他有更多的了解。1906年3月,就是他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議,用清廷“庚子賠款”在中國興學和資助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在他的推動之下,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