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籬笆的叫法 - 讀《儒林外史》偶得

本文內容已被 [ 思苽 ] 在 2020-12-22 16:32:3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上海的住宅如果有小花園,外麵常常會圍上一道竹籬笆,用的竹子一般為1-1.5厘米粗細,細細的竹稍有時會剪去,有時會保留著,直指天空。口頭上我們把這種籬笆叫做“qiang籬笆”,不過從來沒想過這個qiang字怎麽寫,直到後來有人討論了,我想了想,籬笆的竹梢往上伸著,很像古人兵器裏的長槍,覺得寫成“槍”字很形象。有種綠茶叫旗槍,就是因為在水中泡後茶葉浮在水裏,一芽向上如槍,一葉展開如旗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采嫩茶的時候隻采一根芽和一片葉子,謂之一旗一槍。總之竹籬笆上端向上指著像一支槍,所以叫槍籬笆。

上海街頭的竹籬笆

再深入點想,上海人說的qiang籬笆,一般都是指用細竹子編得密密的,不能有空隙,隔著籬笆看不見隔壁的那種籬笆。所以是起了牆的作用的籬笆,qiang應該寫成“牆”字,好像更說得通。有首歌叫《籬笆牆的影子》,歌名裏的籬笆牆也是差不多的意思。足球比賽中逢到罰球,被罰的一方的球員可以在球門前排成一行,行話叫“搭人牆”,上海的球迷把這叫做“打qiang籬笆”,當然是應該是打起一堵密不透風的牆來。所以寫成牆籬笆是合理的。除此以外,也有的竹籬笆是用粗毛竹劈成3厘米左右寬的竹片編成的,空隙很大,足可以鑽過一條狗。我小學的操場的周圍就是用這樣的竹籬笆。這樣的竹籬笆是不能叫qiang籬笆的。

足球比賽中罰球時的“打牆籬笆”

不過叫“牆籬笆”有一個問題。上海話裏“牆”字的發音不是qiang而是比較接近jiang,除非“牆籬笆”這種叫法是照單全收來自牆的發音為qiang的方言,如北方話或者揚州、南京這一帶的方言。

畸筆叟先生寫的《牆籬笆、槍籬笆還是廠籬笆》一文裏考證下來,認為應該是“廠籬笆”,好像也有一定道理。

另外有朋友介紹我看一篇文章,“作護牆之用的‘戧籬笆’ – 絞圈房子中的特色構件之三”。該文作者認為qiang籬笆裏的qiang應該寫作“戧”,因為根據《辭海》的解釋,“戧”字的釋意之一是“大堤外圍對大堤起加固、保護作用的小堤”,而築於絞圈房子外部牆上竹籬笆就是運用了此一意思,所以應該叫做戧籬笆。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種解釋,錄在這兒供參考。

近日讀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在第四十二回看到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老爺明日到水襪巷,看著外科周先生的招牌,對門一個黑搶籬裏,就是他家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北京,第493頁)。書裏的注解是這樣說的:“搶籬,竹籬笆”。

《儒林外史》封麵(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吳敬梓生於1701年,即康熙四十年,卒於1754年,即乾隆十九年。他生於安徽全椒,除了青少年時代在江蘇贛榆生活過一段時間,其他主要都是生活在全椒(離南京大約五十公裏)和南京,可能在揚州也生活過一段時間。特別是他33歲那年從全椒遷居南京,到他去世為止一直生活在南京,《儒林外史》一書也是在南京寫的。應該可以說他對南京一帶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是很熟悉的,說的也是當地的方言。另外,他在《儒林外史》裏對語言的掌握非常有分寸,寫到官員、讀書人的對話,用的是比較正規的語言、詞匯;寫到普通百姓的對話則是比較有市井味的方言。上麵引用的那段話是書中的一個人物鮑廷璽講的。他是戲班子的領班,在當時社會裏隻能算是普通老百姓,所用的語言應該是南京的方言。由此得到的結論是,南京方言裏有“搶籬”這種說法。

吳敬梓畫像

安徽全椒吳敬梓紀念館的吳敬梓塑像

如果我看到的這個1978年的《儒林外史》的版本沒有差錯,那麽可以說在二百五十多年以前南京人已經把竹籬笆叫成“搶笆”了。

把《儒林外史》裏的這件事寫出來,供有興趣的朋友們作個參考。

前麵談到足球比賽中罰球時球員排成人群,上海人也叫做“打排門板“,跟打牆籬笆一樣的意思。這裏排門板是指有卷簾門以前店鋪的條狀的門板,開門的時候要一塊塊卸下來,叫“下排門板”;晚上再裝回去,叫”上排門板“,是店裏學生意的小學徒或者小夥計的活。

店鋪門口的排門板

本文部分照片來自網絡,特在此致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