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末年伴隨著因不堪重負而奮起反抗的農民反抗是很常見的。比如中國曆史上最早的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一句“難道天生有此特殊”的發問,道出起義者內心的不滿與憤怒。
起義是以暴製暴的反抗,但是農民階級也帶著階級的限製。勝勝負負,兵家常事,但是諸多起義中,錢穆先生對太平天國運動卻有不一般的定論,他認為:假如太平天國成功了,那麽整個中國曆史就失敗了。
錢穆先生
中國古代文化傳統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諸子百家,思想齊鳴的文化思想繁榮的盛景。但是隨著秦朝的建立,逐漸意識到法家思想在進行刑法統治過程中的必要性,由此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以嚴苛的牢獄製度,壓迫普通民眾進行納稅,服兵役、勞役等等。
但是隨著秦朝的沒落,加強皇權的道路上,新朝代開始了新的探索。到漢武帝時期,有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慢慢成為中國封建時期的傳統思想。
實際上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漢朝還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但是隨著國力強盛,在需要加強大一統的前提下,漢武帝時期,便有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貫徹儒家的想法,可是比單純的法家思想要深遠的多。一方麵儒家思想有自上而下的等級製度,在對應的等級便使用對應的禮法。這樣分明的劃分,讓帝王在心理上會覺察出自己的優越。
論語
另一方麵儒家思想能從意識形態方麵持久的作用,如果人人行君子之道,擁護神授的君主,人人得以禮法控製自己的欲望,那在內部便沒有什麽可以威脅到皇家的地位。
由此中國封建王朝開始推行外儒內法的統治方式,儒家思想不斷被賦予新的思想定義,中間魏晉南北朝時期,雖有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傳入並興盛,但是傳統的儒家思想一直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內心一直秉持的思想底蘊。
由此產生的忠君愛國、自強不息、冰清玉潔等民族精神一直是閃爍在曆史長河中的瑰寶。我們對於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民族文化精華,一直推崇並認可。
太平天國必然失敗的原因之一,便是背棄了我們的文化傳統。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的信仰體係
太平天國起源於拜上帝教,這個教派是由洪秀全自己研發創辦的,其教義與宣傳的理念與中國傳統的“假借鬼神”的想法並不同。在漢武帝時期便已經強調“君權神授”,由此在進行起義之前,起義者也會製造諸多的“天象”來證明自己起義的天時及神授。
比如漢高祖劉邦的斬白蛇起義,比如黃巾起義時候打出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朱元璋登基之後,也命令劉伯溫派人斬斷天下龍脈,斷絕威脅,而龍脈的原來便也是跟傳統道家思想相關,有神授的意味,畢竟當上皇帝的人都會認為自己是真龍天子。
而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卻認為自己便是“天王”,其中領導者東王楊秀清一直“代傳天父旨意”,還具有上帝附身的奇異功能,在重大決策上與人爭執不下的時候,還會以上帝附身的方式取得決策的主動性。
由拜上帝教建立起來的信仰體係,脫離了理性的思考,違背了唯物主義的原則。在太平天國上層領導後期的實際行動中,信仰變成獲得便利的一種工具,所以在行為約束後並不成熟。由此在天京事變中,洪秀全派人誅殺楊秀清,其內部的分離開始逐漸演變。太平天國也逐漸開始走向衰退。
權力機構的成立在不加監督的情況下,會變得鬆散無組織。而太平天國興盛時期加以利用的“代傳天父旨意”的形式,演變成內部領導人排除異己,為己牟利的方式,在表演“天父上身”上癮之後,連洪秀全也無法將戲精成癮的楊秀清怎麽樣。由此反映出統治思想的非理性,難以建構讓人信服的領導體係。
洪秀全
太平天國興盛迅速的原因
太平天國起義但從名字上就有不一樣的意味。比如“太平”比如“天國”。當年洪秀全從傳教士那裏得到了一本傳教的小冊子,經過自己研究後,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自己參悟出了一個新的通神的法門。
於是便有了後來廣西桂田的起義。而“天國”這樣的詞起源於西方基督教無疑,但是本土生長的洪秀全並沒有像虔誠的信徒一樣,仔細研究教義,而是將自己接觸到的新詞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進行雜糅,為自己的起義提供新的解說。
“太平”做這個詞除了我們熟悉的太平公主之外,便是黃巾起義時期,奉行的“太平道”,但是這個“太平道”是一種道家思想,是本土思想的衍生。
太平天國中的“太平”可能是一種一派繁榮平和的景象。兩個詞語聯係在一起,或許能讓處於水深火熱的清朝末年的民眾有諸多幻想與期待。但是從深層次看,太平天國這樣名義上的召喚,與實際的做法推行存在很大的不匹配。
比如太平天國當時比較吸引人的“天朝田畝製度”,這是在土地所有權上給民眾的一種寬慰。在橫征暴斂的影響下,當地的清朝官員很多都貪婪無比,甚至公然欺壓百姓,很多投奔“天王”的人,都是走投無路,將參加起義作為自己的最終選擇。
“天朝田畝製度”
而天朝田畝製度讓單純的民眾實現了“有田一起耕,無人不保暖”的生活追求。所以在土地製度上,追隨太平天國人感受到了歡騰。但是實際看來,太平天國的迅速壯大,是大家對於清朝背離的一種選擇,如果當時興起的不是這個運動,而是其他運動的話,很有可能人們也會去投奔。
此外,清朝末年的軍事力量薄弱,在強大的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下,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當中,不停地被苛捐雜稅的官員所侵擾。既然沒辦法在生活中謀求出路,不如走上九死一生的起義之路。
此外太平天國反對不平等條約,積極反抗外國侵略者,在這一點上是深得民心的。所以人丁迅速壯大的太平天國,壓製住了各地破碎不堪的軍事力量,迅速的攻打到了南京。
一部分士氣高漲是民眾對於清政府的不滿,另一部分是太平天國宣傳的思想,比如提倡的男女平等,比如土地製度等等。在當時看來,人們急需飽暖與安定,既然有人帶頭去提倡自己心中所願,便是自己緊追其後的動力。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的失敗必然性
天王“洪秀全”定都南京之後,由於缺乏統一的管理與約束,漸漸放大的人性在不加修飾的情況下變得貪婪。農民階級的起義存在階級局限性。像錢穆先生所言,太平天國當中少有讀書人,讀書人隻是一個隱喻。
其實際是表達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沒有更好的見識與成立大一統國家的眼界與思想,而是樂在當下,滿足當前的需求。非但體係不完善,反倒還大力提倡各種名目的封王拜疆。比如翼王、東王、西王等等,學著封建的一套,做宏大的假象。
所以隻顧當前的享樂瞬間暴露了這個團體的本性,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開始逐漸分崩離析。雖然後麵有洪仁玕編寫《資政新篇》,從教育、法製等方麵全麵向西方國家學習,但是最後由於太平天國自身的曆史條件並沒有得到實施。
洪仁玕在後期再香港接觸過諸多傳教士,了解到西方國家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接納了新式思想,所以《資政新篇》並不是農民階級的產物。
洪仁玕
太平天國在學習西方基督教的教義上不完整,但是以“天父、天兄”這樣的稱呼自居,提倡眾人平等,根須各方需求劃分出名目不一的官爵體係,大興土木,仿古建製,同時不允許西方傳教士傳教。
對內下令焚燒四書五經,破除跟傳統禮教相關的物件場所,其不分青紅皂白的破壞,反映出了對於傳統知識的不尊重,及對於文化精神跟當時政府風格不加辨別的莽撞。
所以錢穆先生覺得太平天國內部缺少讀書人,少了對於典籍文化的尊重以及民族曆史的尊重。這樣的團體如果成功統治了中國,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平天國運動
一方麵盛行舊時期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物質上極度奢華,難以監控;在領導人層麵,思想意識受限,難以在冗雜的製度中建立有效順暢的國家體係。
另一方麵在文化上打壓傳統文化思想,不加辨別的不予保護,宣傳自己的粗淺的信仰思想。在這樣的風氣下,中國傳統文化將被迫倒退,民族的進步反而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