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群體特征分析及思考 (ZT)

來源: Katrina2005 2020-12-14 16:47:3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9213 bytes)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群體特征分析及思考                      

吳藝貝、李俠

(上海交通大學 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已頒獎18屆,每屆最多授予2人,先後共有33位獲獎者,獎金也由最初的500萬元提高至800萬元,主要獎勵在科技領域的領軍人才。本文主要從年齡、地域、教育背景等方麵對33位獲獎者進行群體分析,以資探討外部因素對科技人才成長的影響。

1、出生年代與獲獎時年齡

獲獎者出生年代主要分布於1916-1941年間,尤其是1916-1930年間占73%。(將其劃分為5個時間段,見表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始設於2000年,每年最多僅有2位獲得者,因此當他們獲得該獎時年齡普遍偏高,平均年齡為83歲。獲獎時86歲以上者有14位。(見表2)截至目前,獲獎者中已有14位離世。這一特征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條件有關,《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件》第二章第八條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學者的成長需要時間,而科學技術、理論創新轉化為可見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更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這一條件就決定了這一獎項基本上與中青年科學家絕緣。

表1  獲得者出生年份段

出生年份段

1916-1920

1921-1925

1926-1930

1931-1935

1936-1941

人數

9

6

9

4

5

占總人數百分比

27%

18%

27%

12%

15%

 

表2  獲獎時年齡

獲獎時年齡

64-70

71-80

81-85

86-90

91-95

人數

2

6

11

9

5

占總人數百分比

6%

18%

33%

27%

15%

 

2、家庭背景

筆者統計了32位獲獎者的家庭背景(趙忠賢的家庭背景信息始終未能找到),將家庭總體狀況按照以下標準分為四等:父係及母係血緣中有大學教育背景,或曾在政府任要職者,或在企業中任高級職務者,或家境優渥殷實者設為一等;在當地享有盛譽,父母有專門技能者設為二等;曾有過一、二等的優勢但家道中落者,或家境一般者設為三等;家境貧寒者設為四等。其中,一等12人,二等7人,三等9人,四等4人。(見表3)

如果以一二等為家境優勢,三等為一般,四等為劣勢的話,則38%的獲獎者具有絕對優勢,27%的獲獎者有相對優勢,但仍有12%的獲獎者(4人)並不具備優勢,因此在選擇學校與專業時受限,甚至還有3人還因家境貧寒而中途輟學。王永誌13歲時曾因家貧輟學,14歲時考入八路軍創辦的昌北中學,後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被報送至東北實驗學校;李振聲高二時因家貧輟學,後到濟南尋找工作機會時在街上看到山東農學院的招生,且包吃住而選擇該校;王忠誠因家貧而在高二輟學,後因校長免其學費而能複學,又因北平醫學院免費而選擇該院;程開甲被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同時錄取,出於經濟上的考慮,決定就讀於浙江大學;中學畢業後,師昌緒被保送至西北師範學院,半年後,又被保送到西南聯大電機係,但因家貧無法籌集從陝西到昆明的路費,最終選擇報考西北工學院。

由此可見,優越的家庭背景確實可以為獲獎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穩定的經濟支持、良好的教育環境,但更應看到這並不是成才的決定性因素,仍有部分學者在家庭背景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在有限的選擇中取得最佳成績。

表3  獲獎者家庭背景統計表


 

獲獎人

祖父及曾祖父(及父係其他親族)

父親

外祖父(及母係其他親族)

母親

家庭總體狀況

袁隆平

祖上務農,曾祖父開始經商;祖父袁盛鑒曾任廣東瓊崖行政長官秘書長、文昌縣縣長

袁興列,畢業於東南大學中文係,曾任平漢鐵路局秘書、馮玉祥第二集團軍上校秘書;高等小學校長、督學;南京政府僑務科長

 

華靜,曾於英國教會讀書,英語流利,曾任高小教員

一等

吳文俊

 

吳福同,畢業於南洋公學,在醫學出版社任英文編輯

 

家境優越

一等

王選

曾祖父是同治進士

王守其,畢業於南洋大學鐵路管理專業,在國際貿易公司做會計師

外祖父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在晚清的學堂裏教化學和測繪課

畢業於貝滿女中,知識女性

一等

黃昆

 

中國銀行高級職員

 

賀廷祉,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銀行工作

一等

金怡濂

 

畢業於南洋公學,後到美國學習,任天津電話局工程師;南開大學兼職教書

 

王畹蘭,大戶出身,知書識禮、技術工人

一等

劉東生

 

皇姑屯車站副站長(鐵路職工,小站長)

   

三等

王永誌

貧農

四等

葉篤正

祖父官至巡撫

葉崇實,任道台和銀行總經理

 

家庭主婦

一等

吳孟超

家貧

四等

李振聲

家貧

四等

閔恩澤

 

閩建侯,1937年任國民黨二十一軍軍長秘書處秘書;1937-1948年任川康綏靖主任公署中校秘書

 

吳姓大戶人家女兒,閔恩澤的舅父吳晉航是銀行家實業家

一等

吳征鎰

祖父吳筠孫,任九江潯陽道尹

清代著名植物學家

外祖父劉啟彤,同治年間與詹天佑一起留美,是我國第一代外交家

書香門第

一等

王忠誠

家貧

三等

徐光憲

 

徐宜況,畢業於政法大學,律師兼營工商業,但其早逝導致家貧

 

書香門第

三等

穀超豪

過繼給嬸母家,家境殷實,有家族生意

一等

孫家棟

 

孫樹人,畢業於沈陽師範學校,曾任蓋平師範學校教員;哈爾濱市地畝管理局職員

   

二等

師昌緒

伯祖父是前清進士

清末秀才,縣城教書為生(大致一般甚至貧寒)

 

先輩曾在鹹豐年間取得武狀元,曾任四川鎮守使,破落的官宦之家

三等

王振義

 

安全保險公司協理,兼任金安保險公司監察、寶隆保險公司常務董事

 

富裕之家

一等

吳良鏞

 

熟讀詩書、精通術算;大商家的賬房先生

 

南京緞業著名商號“李祥和”家

二等

謝家麟

 

畢業於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哈爾濱知名律師、法律顧問

   

二等

鄭哲敏

 

雖僅就讀於私塾、小學,但16歲到上海打拚,從學徒做起,最終成為鍾表品牌“亨得利”的合夥人,英文流利

   

二等

王小謨

 

曾為馮玉祥的參謀,馮死後忙於一家生計

   

三等

張存浩

張存浩9歲時被送至姑父家長大直至考入大學,姑父傅鷹是享譽中外的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姑母張錦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化學博士

張鑄留學美國,天津化工局高級工程師

   

一等

程開甲

祖父是商人,晚年經商失敗家道中落;父親程侍彤多次科考連秀才都不中,後任私塾先生,程開甲7歲時他去世,家境更是貧寒,但因其是家中獨子,所以家中對其教育還是看重的

三等

於敏

 

天津小職員

 

普通家庭

三等

趙忠賢

       

未知

屠呦呦

 

銀行職員(殷實之家)

   

二等

王澤山

 

當地頗有名望的中醫

   

二等

侯雲德

祖父主持錢莊

公司職員;1937年抗戰後,逃難時家財散盡,祖父與父親雙雙失業,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三等

劉永坦

 

工程師

舅舅是大學教授

教師

一等

錢七虎

 

抗戰前是區公所的職員,後因貧病離世,

 

靠擺小攤維持生計

三等

黃旭華

 

設育黎(黃樹榖號)藥房,兼營農商,闔家懸壺濟世、仗義疏財、享譽鄉裏

   

二等

曾慶存

 

家貧

   

四等

 

3、出生地與基礎教育背景

以往對科學家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多集中於籍貫和大學所在地,以此來體現教育背景和經濟社會環境對人才的影響。但筆者通過統計發現,出生地更能代表獲獎者的成長環境,另外,早期基礎教育對獲獎者產生重要影響,且從出生地到中學所在地是獲獎者的第一次地理遷徙,是他們進入大學的踏板,不容忽視。因此本節筆者擬考察出生地分布及基礎教育地理分布之間關係,及其對獲獎者的影響。

從獲獎者的出生地分布看,33位獲獎者分布於全國13個省份(見表4),尤其是津京滬浙蘇五地,共產出18位獲獎者,占總數的54.5%。從獲獎者的中學所在地看,33位獲獎者中有22位在津京滬浙蘇五地接受中學教育,占總數的66.7%。33人中有14人的出生地與中學所在地沒有變化,4人進行省內流動,15人進行跨省流動。出生於津京滬浙蘇五地的18位獲獎者有10位出生地與中學所在地無變化,2位在省內流動,4位在津京滬浙蘇五地內部流動,1位(即吳良鏞)因抗戰從揚州流向四川,1位(即張存浩[①])被父親送往姑父家中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出生於津京滬浙蘇五地之外的15人,有5人遷往津京滬浙蘇五地,4人出生地與中學所在地沒有變化,3人因抗戰流向他省,遼寧省內2人在本省內流動,1人從遼寧流向黑龍江哈爾濱。由此可知,出生於津京滬浙蘇五地獲獎者如無特殊原因,在基礎教育階段一般不會流向他省,即使有所流動也是在本省或者這5地內部流動。雖出生於五地之外,但在早年成長過程中流向這五地的5人,1人家庭狀況二等,3人家庭狀況三等,1人家庭狀況四等。

此外,這33人所在中學或是某著名大學的附屬中學,如中央大學附屬高中部、南洋模範學校、南開中學、同濟大學附中、震旦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師大附中等校;或是曆史悠久的名校,如正始中學、耀華中學、揚州中學、匯文中學、溫州中學、秀州中學、長汀中學等校;或是國(省)立學校,如四川省立成都中學、國立一中、國立二中、江蘇省立常州中學。這些中學教員部分還兼職大學教授,知識淵博,授課幽默有趣,不少獲獎者在回憶錄及采訪中都提及他們早在中學時期就受授課老師影響,對某專業感興趣。此外,這些學校還能讓獲獎者更順利地進入大學,如黃昆就是在通縣潞河中學獲保送至燕京大學的名額,王振義從震旦大學附屬中學畢業並被免試直升進入震旦大學的,限於篇幅,筆者不再一一列舉。

表4  獲獎人出生地中學及其所在地分布表

獲獎人

出生地

中學

中學地點

流動

袁隆平

北京

中央大學附屬高中部

南京

北京-南京

吳文俊

上海

正始中學

上海

無變化

王選

上海

小學至高中在南洋模範學校

上海

無變化

黃昆

北京

北京師大附小,上海光華小學,通縣潞河中學

 

北京

無變化

金怡濂

天津

耀華中學(原天津公學)

天津

無變化

劉東生

遼寧沈陽

奉天省立第二小學,後入天津南開中學

天津

遼寧-天津

王永誌

遼寧昌圖縣

東北實驗學校

遼寧沈陽

遼寧昌圖-遼寧沈陽

葉篤正

天津

天津南開中學

天津

無變化

吳孟超

福建閩清

同濟大學附中

上海

福建-上海

李振聲

山東淄博

淄博市第六中學

山東淄博

無變化

閔恩澤

四川成都

成都南薰中學(初中);四川省立成都中學(高中)

成都

無變化

吳征鎰

江蘇揚州

揚州中學讀高中

江蘇揚州

無變化

王忠誠

山東煙台

匯文中學

北京

山東煙台-北京

徐光憲

浙江紹興

春暉中學(初中);

浙江大學附屬的浙江省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浙江

省內流動

穀超豪

浙江溫州

溫州中學

浙江

無變化

孫家棟

遼寧蓋縣

13歲入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學習土木工程專業

黑龍江哈爾濱

遼寧-黑龍江哈爾濱

師昌緒

河北徐水

冀察綏平津聯合中學讀書(後改名國立第一中學);

1940年入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大學先修班學習

河南

特殊

王振義

上海

震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無變化

吳良鏞

江蘇南京

國立二中(地處四川的揚州中學)

江蘇

特殊

謝家麟

黑龍江哈爾濱

匯文中學

北京

黑龍江-北京

鄭哲敏

山東濟南

抗戰後入川,先後進入成都華陽縣中和金堂銘顯中學學習

四川成都

特殊

王小謨

上海

弘達中學(即現在的北京市二龍路中學)

北京

上海-北京

張存浩

天津

長汀中學(現長汀一中)

福建

天津-福建長汀

程開甲

江蘇吳江

秀州中學

浙江

江蘇-浙江

於敏

河北寧河(今天津)

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

天津

河北-天津

趙忠賢

遼寧新民縣

阜新市高級中學

遼寧阜新

省內流動

屠呦呦

浙江寧波

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寧波私立效實中學(高中)

浙江寧波

無變化

王澤山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市第一、二高中

吉林

無變化

侯雲德

江蘇武進

江蘇省立常州中學

江蘇常州

省內流動

劉永坦

江蘇南京

南京師大附中

江蘇

無變化

錢七虎

江蘇昆山

上海中學

江蘇

江蘇-上海

黃旭華

廣東海豐

桂林中學

桂林

特殊

曾慶存

廣東陽江

兩陽中學

廣東

無變化

 

4、高等教育經曆

首先,這33位獲獎者均接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見表5),其中,14位獲得本科學位,占42.4%,4位獲得碩士學位,占12.1%,15位獲得博士學位,占45.4%。所有獲得者的本科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國內完成,孫家棟除外,孫先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完成預科,然後在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獲得本科學位。再者,獲獎者本科大都畢業於海內外名校,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含西南聯合大學)者有12人,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燕京大學者13人,2人本科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②],1人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

表5  獲獎者高等教育背景統計表

獲獎人

學曆

本科

碩士

博士

留學國家

袁隆平

本科

重慶湘輝農學院[③]

     

吳文俊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

 

斯特拉斯堡大學

法國

王選

本科

北京大學

     

黃昆

博士

燕京大學

北京大學

布裏斯托爾大學

英國

金怡濂

本科

清華大學

     

劉東生

本科

西南聯合大學

     

王永誌

博士

清華大學[④]

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

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

蘇聯

葉篤正

博士

西南聯合大學

浙江大學

美國芝加哥大學

美國

吳孟超

本科

同濟大學

     

李振聲

本科

山東農學院

     

閔恩澤

博士

中央大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美國

吳征鎰

碩士

清華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

   

王忠誠

本科

北平醫學院[⑤]

     

徐光憲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

穀超豪

博士

浙江大學

 

蘇聯莫斯科大學

蘇聯

孫家棟

本科

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

   

蘇聯

師昌緒

博士

西北工學院

美國密蘇裏大學

美國聖母大學

美國

王振義

博士

震旦大學醫學院[⑥]

震旦大學醫學院

震旦大學醫學院

 

吳良鏞

碩士

中央大學

美國匡溪藝術學院

 

美國

謝家麟

博士

燕京大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美國斯坦福大學

美國

鄭哲敏

博士

西南聯合大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美國

王小謨

本科

北京工業學院[⑦]

     

張存浩

碩士

中央大學

南開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⑧]

 

美國

程開甲

博士

浙江大學

 

英國愛丁堡大學

英國

於敏

碩士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趙忠賢

本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屠呦呦

本科

北京醫學院[⑨]

     

王澤山

本科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⑩]

     

侯雲德

博士

同濟大學

 

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

蘇聯

劉永坦

本科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清華大學)[11]

     

錢七虎

博士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蘇聯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蘇聯

黃旭華

本科

上海交通大學

     

曾慶存

博士

北京大學

 

蘇聯科學院

蘇聯

 

其次,33位獲獎者的碩博士學曆大都在國外獲得,19位碩博士中,僅有3位獲獎者的最高學曆是在國內取得,其餘16位均在國外獲得,加上孫家棟在蘇聯獲得的本科學曆,共有17位獲獎者有留學經曆,占總人數51%。其中,美國8人,蘇聯6人,英國2人,法國1人。筆者統計這17位有留學經曆的獲獎者取得最高學曆的時間(見圖1),發現留學歐美者普遍在1949年之前出國,並於1952年之前取得最高學曆。這一現象與1949年前後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有關,尤其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受麥卡錫主義影響,製定法案阻擾理工科碩博士留學生回國建設新中國,因此,即使謝家麟、閔恩澤、師昌緒、鄭哲敏4人於1951、1952年完成學業,但也因此受阻,直到1955年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揭露美國這一陰謀後才得以回國。留學蘇聯者普遍是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安排前往蘇聯學習,並在1962年中蘇關係惡化之前畢業,僅有錢七虎一人是在1960年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後,1961年前往蘇聯留學,並於1965年從蘇聯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博士畢業。

圖1  海外留學經曆獲獎者取得最高學曆年份 


 

這些獲獎者大都畢業於海內外名牌大學,而這些名牌大學又擁有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大師雲集,根據科學累積中的優勢累積作用,獲獎者在這些頂級大學中,不僅可以了解到學界最前沿的知識,而且可以享受名師的教導,並親自參與各種科研項目,不少獲獎者畢業後得以留校繼續科研項目。

限於時間精力,筆者還未完全收集完獲獎者的任職經曆,但初步估計不少是在中國科學院和國內各重點高校任職,且任職機構較為穩定。此外,還有學術周期較長這一特征,根據筆者查閱的資料看,大部分的獲獎者都長期活躍於學界,即使年邁,身體依然健康,且堅持工作,參與學術活動。

盡管這是一篇非常粗線條的小文章,但依然可以略窺頂級人才成長特征。33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獲得者主要出生於1916-1941年間,呈現高齡特征。在對獲獎者的家庭背景考察後,可以發現,優越的家庭背景確實可以為獲獎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穩定的經濟支持、良好的教育環境,但更應看到這並不是成才的決定性因素,仍有部分學者在家庭背景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在有限的選擇中取得最佳成績。從出生地來看,主要分布於全國13個省份,尤其是津京滬浙蘇五地,占總數的54.5%。出生於津京滬浙蘇五地的獲獎者如無特殊原因,在基礎教育階段一般不會流向他省,即使有所流動也是在本省或者這五地內部流動,另有5人在基礎教育階段從五地之外流向五地,而且1人家庭狀況二等,3人家庭狀況三等,1人家庭狀況四等。獲獎者大多就讀於各類重點中學,並在國內各頂級大學完成本科教育,另有16人在此基礎上獲得出國留學接受碩博士教育的機會,留學歐美者均在1949年之前出國,並於1952年之前取得最高學曆。留學蘇聯者均在1950年之後前往蘇聯學習,並在1965年之前學成回國。

5、結語

行文至此,知識社會學裏的一個老而沉重的話題又一次浮現在筆者的眼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語)。存在狀態決定未來成就的這個鐵律可以打破嗎?那些家境差的人是否還有逆襲的機會?這幾年我們選取不同樣本做過幾項此類研究:從全國中學生階段的科技獎獲得者的分布、到長江學者獲得者的分布,再到這次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的社會特征分析,基本沒有突破這個命題,我們還擔心時代偏見與文化特點等因素對於結果的影響,特意從《全唐詩》中選取產出量最高的100位唐朝詩人做社會學分析,結果仍然如此。英國導演邁克爾•艾普特(Michael Apted,1941-)曾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7UP),他選取家境各異的14名7歲孩子,從1964年開始拍,每隔七年拍一次,到2019年已經拍出第九季(63UP),被選中的孩子們代表了當時英國不同的社會階層,最初的假設是,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未來。回過頭來再看這部記錄片,結論沒有多大改變,但其中仍有一個來自較差環境的孩子通過努力成功逆襲。

由此看來,在環境與成才之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雖然結論沒有預想的樂觀,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個體存在狀態不佳、身處逆境,但隻要家庭有一個主動變革的意識或者遠見,再加上孩子本身的天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些障礙,雖然很難,但這些努力會讓智慧的心靈得以存活與生長,而不至於過早凋零。畢竟,隻要想走,路總還是有的!

 


[①] 前文已述張存浩姑父傅鷹是享譽中外的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姑母張錦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化學博士;張9歲時被送至姑父家長大(即重慶5年,福建長汀4年)。

[②]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是蘇聯援助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事工程技術學院,於1953年第一期招生

[③] 1950年並入西南農學院農學係

[④] 1953年院係調整後為北京航空學院。

[⑤] 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

[⑥] 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⑦] 今北京理工大學。

[⑧] 1947年-1948年,在天津南開大學化工係攻讀研究生,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

[⑨] 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

[⑩] 現哈爾濱理工大學。

[11] 1954年09月至1956年07月,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係;1956年09月至1958年07月,劉永坦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係無線電技術專業。此處擇為清華大學。

 

所有跟帖: 

前些天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唯一一位中學教師獲獎者的經曆,看得俺淚目。 -過來人2- 給 過來人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4/2020 postreply 19:25: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