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錢學森誕辰109年,但我不寫錢學森,我想寫寫他的子女,以及“兩彈元勳”的後代。
距離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
當年隱姓埋名的科學家們,如今都過了解密期,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在人們的視野中。
可惜的是,他們大部分都不在了,23位元勳隻剩下三位仍然在世: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郭永懷因飛機失事,至今還沒找出原因,去世時年僅59歲;
鄧稼先因受到核輻射,患直腸癌大出血,去世時年僅62歲;
錢學森等人正常老去,大多見證了祖國的強大。
人們應該永遠懷念這些英雄,也應該感謝他們的家人。
因為他們當年的選擇,給我們帶來了有尊嚴的生活,卻給他們的家人帶去了虧欠。
01 郭永懷之女——郭芹
1951年,郭芹在美國出生,過著小公主般的生活。
父親郭永懷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每個月有上千美金的工資,有房有車還有存款。
母親李佩還在讀研究生,但也有補助,家務有保姆照料,母親可以多花時間陪女兒玩耍。
郭永懷和李佩感情深厚,把女兒當成掌上明珠,給她買最時尚的裙子、最漂亮的洋娃娃。
5歲這年,郭芹的人生迎來了重大的轉折,在命運麵前,她還沒有選擇的權利。
隨著父母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她公主般的生活將永遠成為回憶。
回國後,郭永懷很快加入了“兩彈”研究中,和家人聚少離多。
那個時常抱著自己玩耍的爸爸,郭芹感到越來越陌生,很久都不能見他一麵。
郭芹是獨生女,和父母住在中關村,平時和其他科學家的子女一起玩耍。
因為從小生活優渥,她的性格很隨和大方,常常帶同學到家中。
同學們看到郭芹家裏十分闊綽,還有一架黑色的大鋼琴。
郭芹得意地說:“那是我爸爸買給我的,我爸媽最喜歡看我彈鋼琴了。”
看著同學們羨慕的眼光,郭芹還是很幸福的,隻是她沒想到,這些幸福稍瞬即逝。
隨著父親被調去遠方工作,母親被隔離審查,15歲尚未初中畢業的她,就要離開家,遠赴內蒙古農區,進行勞動改造。
郭芹不想去那麽遠的地方,她想參軍,於是求父親動用關係。
但郭永懷沒有同意,他虧欠地對女兒說:“接受一下鍛煉,也是好的,隻是要注意身體。”
當郭芹來到千裏之外的農村後,看到艱苦的生活條件,委屈得嚎啕大哭,隻得寫信給父親訴苦:
“家裏有洗衣機,來到這裏我都不會洗衣服,總被人嘲笑;我那些漂亮的生活用品,總有人打小報告。現在我的布鞋爛了,也不知道去哪買……”
李佩因為在美國教過書,一直被當成間諜隔離,禁止與家人通信。
郭永懷看著女兒的信,既心痛又愧疚,他回信說:“等爸爸回北京了,就給你買一雙新布鞋。”
可是,這雙鞋,郭芹永遠也穿不上了。
因為惦記李佩的情況,1968年12月5日淩晨,郭永懷連夜趕飛機飛回北京,在降落時意外墜毀。
接到北京的電話,郭芹幾乎暈了過去,她馬上跑到公路,攔下一輛長途汽車到縣裏,再從縣裏搭車去火車站,趕回北京。
等她回到北京時,母親還在隔離,隻能參加父親在八寶山的追悼會。
有關方麵詢問李佩,作為烈士家屬,是否需要其他的照顧?
言下之意,就是想調郭芹回北京,但倔強的李佩卻說:“我們不需要同情!”
就這樣,辦完父親的喪事,郭芹又回去內蒙古插隊的農村。
年幼的郭芹沒經曆過這樣的打擊,一下之間,她瘦了很多,常常沉默不語,暗自流淚。
1970年,郭芹因病回到了北京,以烈士子女的身份,進入父親曾工作的單位上班。
而她的母親,卻遭受長達6年之久的隔離審查,無法照顧生病的女兒,更無法給她心靈的鼓勵。
1980年,郭芹患癌後去了美國,一邊治病,一邊自力更生。
李佩的學生曾關切地問:“郭芹在美國那邊做什麽工作?”
李佩說:“她一個初中生,能在美國做什麽!”
後來,郭芹回國不久後,在1996年的冬天,走完了自己最後的人生,年僅45歲。
女兒走後,李佩埋頭工作,把所有精力放在教育事業上,她從不給丈夫和女兒過忌日,隻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看著那一張張幸福的合照。
02 錢學森子女
同樣出生在美國,5歲時隨父母回國的,還有錢學森的女兒錢永真,和她7歲的哥哥錢永剛。
錢永真與郭芹年齡相仿,也是初中未畢業,就被送去內蒙古下鄉。
哥哥錢永剛正在念高中,學業被中斷後,隻得選擇去部隊參軍。
恢複高考後,29歲的錢永剛考上了長沙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終於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而妹妹錢永真則跟著母親蔣英,進修音樂,後來定居美國,從事音樂教育事業。
麵對失學的孩子,錢學森是惶恐的,想起自己從小受到父親的教育,一路考上名校,最後公費留學美國,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最後還當上了美國的正教授。
而錢永剛卻錯失了人生最寶貴的10年,那是屬於人生的黃金時代,無可彌補。
1986年,38歲的錢永剛跟隨父親的蹤跡,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在計算機科學係讀研究生。
當他看到圖書館的奠基石碑上刻著“1966年”時,不由感慨萬分:“如果1955年父親不回國,我18歲就可以走進這裏學習了;如果早了20年,我會不會比現在更優秀一點呢?”
但他也知道,父親從來沒後悔過,因為他們那一輩科學家,讓中國走在了強國之列。
隻是,他們犧牲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女們的前途。
錢永剛退休後,當上了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的館長,向孩子們講解自己父親傳奇的一生。
而他,不僅是那段歲月的見證者,更是生活磨難的參與者。
至今,錢永剛和錢永真都無法超越他們的父母,這是父母對他們的虧欠,也是時代對他們的虧欠。
如果問他們,他們肯定會有遺憾,所以他們寧願選擇低調和平凡,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03 錢學森之問
同樣留美後,攜全家人回國的冶金學家葉渚沛,在那個時代發出唯一的抱怨:“我把一生都獻給了國家和人民,本想著祖國會照顧我的孩子……”
葉渚沛含冤而死,他幾個子女都被迫中斷學業,錯過了求學的黃金歲月。
周總理曾發出“錢學森之問”:為什麽很難再出錢學森這樣的人才?
為什麽?
一是時代背景不同。
錢學森等人出生在被外敵欺辱的年代,民族心十分強烈,那時候隻要是愛國的人,都會有報國的心。而他們的目標遠大,超越了個人利益,所以可以不顧一切。
到了他們的後代,國土已經安寧,那種被滅亡的感覺沒有那麽強烈,自然會把目光轉移到個人發展上。
二是環境背景不同。
雖然錢學森等人在戰亂時受的教育,可是因為沒有專一的統治,他們還能通過不同的途徑求學,或公費或自費,剛結束二戰時,其他大國相對比較友好。
到他們後代上學的時候,國家正處於內困時期,於是錯失了求學的黃金歲月,都說成名要趁早,中年後很難再追。
三是心理落差不同。
郭永懷等人回國前後,都是受到重視的人才,他們的學術成就,決定了他們備受尊重的地位。
而他們的後代,從小生活在父輩的重大光環下,心理壓力可想而知,既然無法超越父輩,不如選擇普普通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