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本文內容已被 [ 老生常談12 ] 在 2020-12-09 15:19:5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閻潤濤是76級工農兵學員老生常談122020-12-06 19:11:59

是1980年之前完成的,1980年推廣。1985年獲獎是因為中國首次評獎是在1985年。

看不出來與閻潤濤有關係,可能閻潤濤在1982年-1985年期間參加過推廣此技術。

http://www.caas.cn/kxyj/kjjl/gjjcg/243802.html

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栽培管理技術體係

【字體: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
  • 主要完成人員:張錦熙,劉錫山,諸德輝,陳強生,李鴻祥
  • 起  止  時  間 :
  • 獲  獎  情  況 :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內  容  提  要 :
  

該研究為探索自由控製小麥株型規律、豐產植株長相以及促控方法,從而增強田間管理的預見性,提高小麥栽培技術水平,達到小麥高產、穩產、低耗的目的。該項研究成果:一是把小麥器官同伸規律直接應用到栽培管理技術上;二是研究和發現小麥“葉齡餘數”和穗分化、器官建成有穩定的同步規律,因此確定“葉齡餘數”作為鑒定穗分化期和判斷器官建成進程的確切指標,用來指導小麥生產,具有廣泛的實踐意義;三是研究總結出不同葉齡肥水的綜合效應和三種株型(紡錘、寶塔、倒錐型)模式作為製定措施的依據;四是提出小麥高產、穩產、低耗的兩套促控法:①單馬鞍(V)型促控法,即兩促一控法,其株型模式為寶塔型,適用於高肥水、大群體的麥田;②雙馬鞍(W)型促控法,即三促兩控法,株型模式為紡錘形,適用於中等苗情的一般麥田。
  
該項成果在1980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重點推廣項目,1981—1984年在京、津、冀、魯、豫、晉、陝、皖、川、滇等10個省、直轄市的343個縣、1 397個對比試驗點上示範應用,增產3.5%~19.2%,累計推廣麵積303萬公頃,總增產小麥11.2億千克,平均每畝增產24.6千克,省工、節約肥水、減少投資1.3億元,總經濟效益5.2億元,平均每畝增收11.5元。
  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是結合國內小麥生產實際情況研究出的新栽培管理技術,它開創作物一環境一措施綜合配套的科學研究,是目前國內小麥栽培上最先進的指標化栽培技術體係。

 

 

 

 

http://ics.caas.cn/kycg/hj/gjjcgylb/96909.htm

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栽培管理技術體係

  內容摘要:  

  本研究為探索自由控製小麥株型規律、豐產植株長相以及促控方法。從而增強田間管理的預見性,提高小麥栽培技術水平,達到小麥高產、穩產、低耗的目的。該項研究成果:一是把小麥器官同伸規律直接應用到栽培管理技術上;二是研究和發現小麥“葉齡餘數”和穗分化、器官建成有穩定的同步規律,因此確定“葉齡餘數”作為鑒定穗分化期和判斷器官建成進程的確切指標用來指導小麥生產,具有廣泛的實踐意義;三是研究總結出不同葉齡肥水的綜合效應和三種株型(紡錘、寶塔、倒錐型)模式作為製定措施的依據;四是提出小麥高產、穩產、低耗的兩套促控法;1、單馬鞍(V)型促控法,即兩促一控法,其株型模式為寶塔型,適用於高肥水、大群體的麥田;2、雙馬鞍(W)型促控法,即三促兩控法,株型模式為紡錘形,適用於中等苗情的一般麥田。

  該項成果在1980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重點推廣項目,1981—1984年在京、津、冀、魯、豫、晉、陝、皖、川、滇等10省市的343個縣、1397個對比試驗點上示範應用。增產3.5—19.2%,累計推廣麵積4540萬畝,總增產小麥11.2億公斤,平均每畝增產24.6公斤,省工、節約肥水、減少投資1.3億元。總經濟效益5.2億元。平均每畝增收11.5元。

  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是結合國內小麥生產實際情況研究出的新栽培管理技術,它開創了作物一環境一措施綜合配套的科學研究,是目前國內小麥栽培上最先進的指標化栽培技術體係。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位於北京,始於1957 年成立的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2003年7月按照國家科技體製改革的要求,由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作物育種部分經戰略性重組成立。

 

國家級成果一覽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