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人民畫報》正式創刊,這本雜誌從一開始就氣派非凡——它采用了那個年代少見和珍貴的彩色膠片和精美的全彩印刷,由毛澤東親筆題寫刊名,常年直送黨和國家領導,國務院各部門。
60多年來,隻有它與《人民日報》四本刊物沒有在此起彼伏的政治風雲裏中斷過出版。更為可貴的是盡管時局變幻,風雲激蕩,但《人民畫報》以圖畫作為報道形式,60年間一直保持著某種本能的,對美的純真的最求。
1950年,新聞攝影局記者王純德深入國營農場采訪時拍攝了這張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的封麵照片。照片中的梁軍年僅19歲,是黑龍江省德都縣萌芽鄉機械農場的女拖拉機手。
民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都有過光榮的戰鬥曆史,黃小旦就是這一時期湧現出的民兵英雄。抗日戰爭時期,黃小旦參加大小戰鬥100餘次,個人先後擊斃日軍30多人,活捉偽軍、漢奸50多人。
1948年3月9日,撫順解放,過著暗無天日、牛馬不如生活的礦工們翻身做了主人。他們從低矮的小屋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有了自己的夜校、俱樂部、療養院,子女也走入了學堂。生活的改善、地位的提高,極大地激發了礦工們的生產熱情,他們通過開展各種勞動競賽,加班加點多出煤、出好煤,為新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看到這張溫柔、放射著聖潔光芒的臉,誰會想到她是經曆過殘酷戰爭洗禮的人呢。她就是擁有“中國的南丁格爾”美譽的白衣天使李藍丁。 1950年11月,李藍丁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帶領上海軍醫大學誌願手術隊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在前線,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著:檢查傷員傷口,布置手術,組織X光檢驗……。在她的帶領下,手術隊以最快的速度治療傷員,讓他們盡快痊愈重返前線。回國後,李藍丁被授予軍醫少校軍銜,曆任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醫務主任,解放軍總醫院醫務部科主任、醫務主任、副部長、顧問等職,還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2007年12月24日,83歲的李藍丁走完了她光榮而聖潔的醫療生涯,安然離世。
1950年,美國發動侵略朝鮮戰爭,將戰火燃燒到我國東北邊境,一場“增加生產,鞏固國防,增強抗美援朝物質力量”的愛國主義生產競賽運動在中國大地迅速展開。山西著名勞動模範李順達領導的互助組向全國農村發出“愛國豐產競賽”挑戰書,各地農業勞動模範和互助組積極響應。參加競賽的廣大農民滿懷信心地提出豐產計劃和確保實現計劃的有效辦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向前發展。
新中國對兒童保育和兒童教育高度重視,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除規定了包含兒童教育在內的文化教育政策外,還在第48條中特別規定:“注意保護母親、嬰兒和兒童的健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婚姻法、工會法也都以保護兒童利益作為立法原則之一。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新中國的兒童福利事業得到迅速發展。
淮河下遊排水不暢,是有名的害河。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十分重視、關心治淮工作,毛澤東四次對淮河救災及治理作出批示,並於1951年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百萬治淮大軍開赴千裏治淮堤線,剛剛分得土地的農民懷著對黨和政府的熱愛之情加入治淮隊伍並成為主力軍。參加愛國主義勞動競賽成了民工們的自覺行動,一批治淮勞模、功臣在競賽中產生,成為治淮隊伍的領頭雁、航標燈。這三位胸佩大紅花、麵露自豪笑容的治淮模範光榮地登上了《人民畫報》1951年第9期的封麵。
蒙古民族是一個勇敢、樸素、勤勞的民族。幾百年來,蒙古民族一直渴望民族解放,實行真正的民族自治。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內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都發生了根本變化,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用當時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的話說就是:“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幫助,就沒有人民的新內蒙。”《人民畫報》1951年第11期封麵上的牧羊女懷抱羔羊。
1952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誌願軍歸國代表團和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一行270人抵達北京,受到國家相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手捧鮮花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歸國代表團團長李雪三帶著全體誌願軍戰士保家衛國的豪情和決心向祖國和人民致敬。作為誌願軍歸國代表團團長,李雪三率團先後在國內作巡回報告五千多場次,廣泛宣傳誌願軍的英雄事跡,多次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李雪三是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革命。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率領部隊首批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和陣地堅守防禦作戰,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功勳,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2年2月22日,戎馬一生的李雪三在北京病逝。
建國初期是中蘇關係的蜜月期,1952年2月14日,全國各地紛紛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慶祝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兩周年,各級中蘇友好協會負責人、當地行政首長、各人民團體代表及國際友人出席參加。在首都各界慶祝大會上,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與蘇聯代表共同舉杯,祝願中蘇友誼之樹常青。畫麵中的劉少奇當時兼任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會長一職。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對促進新中國建設及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建國初期,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給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必須加倍努力,增加生產,厲行節約,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增產節約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天津鋼廠線材部於1952年2月份創造了27項新紀錄,產品一級品率達到百分之百,超過了當時國家鋼鐵工業局規定的標準。線材部工人劉長福領導的小組,因超額完成增產節約計劃成績突出而登上《人民畫報》1952年第4期封麵。
1952年年5月,全國十七個單位共同發出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的通知,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兒童節並延續至今。在那一年上海6·1兒童節晚會上,時任市長的陳毅高呼:“準備著,為建設祖國的事業,為實現毛主席的偉大理想而奮鬥!”全體少年兒童隊員響亮回答:“時刻準備著!”於是,這群6月在西湖邊活動的少先隊員,不知不覺間,已經和這個國家的命運完成了初步的融合。
“創造生產新紀錄運動”,是建國初期在恢複廠礦企業生產中誕生、發展起來的。在恢複經濟和抗美援朝運輸任務日益繁重的形勢下,沈陽鐵路局積極開展創新紀錄活動,李錫奎調車法即在此時應運而生。李錫奎調車法,使調車工效提高了一倍,創造了1100多天安全調車無事故的全國紀錄,李錫奎和他的調車組成為全國鐵路調車工作的一麵旗幟。1951年和1959年,李錫奎被鐵道部先後授予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稱號。李錫奎1948年進長春鐵路管理局沈陽站當調車員,後曆任沈陽站副站長、沈陽鐵路分局運輸處副處長、沈陽鐵路總工會副主席,並當選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斯大林在3月5日去世,天安門前下半旗致哀。1953年3月7日至9日,全國下半旗致哀。《人民畫報》也有了自創刊以來的第一個黑白封麵,可謂哀慟至極。斯大林逝世後,中蘇這一對社會主義兄弟逐漸分道揚鑣,雙邊關係走入了新的階段。
參加慶祝“五一”遊行大會的文藝大隊中的工人腰鼓隊。他們排著整齊的隊列、昂首闊步地經過天安門廣場,臉上蕩漾著幸福、喜悅的微笑。
在2008年6月20日《工人日報》公布的“全國特色療休養院”、“全國職工療休養工作優秀單位”公示名單上,江蘇省無錫工人太湖療養院榜上有名。這家療養院曾於1953年7月登上《人民畫報》的封麵。1952年,為增進工人健康,中華全國總工會華東辦事處在風景秀麗的太湖“中犢山”島上建立了這所工人療養院。當時來這裏療養的都是華東各廠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和表現優秀的工人。
三河閘工程位於江蘇洪澤縣境內,洪澤湖的東南角,是淮河下遊入江水道的控製口門,是淮河流域性骨幹工程。三河閘工程於1952年10月動工興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它是建國初期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閘。
1953年第12期《人民畫報》的封麵人物是時任石景山發電廠廠長的王文斌。這一期雜誌上刊登了他的文章《我的家庭》,文章以質樸、親切的筆觸介紹了解放後他一家三代人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解放前,16歲的王文斌便從農村出來到石景山討生活,在廠裏做長工整整十年才熬到當上工匠,所掙工錢仍保證不了一家溫飽。解放後,王文斌被選為廠工會主席,後又被政府任命為廠長。從一個苦孩子到企業管理者,王文斌的人生軌跡折射出中國普通百姓新舊社會的不同境遇、不同命運。
鞍鋼是新中國第一個恢複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被喻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鞍山鋼鐵公司成立於1948年,翌年7月9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複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50年代初,鞍鋼采用“快速煉鋼法”等先進經驗,連續創造了大型手爐煉鋼新紀錄;53年底,又生產出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1954年第2期《人民畫報》封麵是剛剛投入生產的自動化7號煉鋼爐:練好的鋼水自動流入鋼罐。
西雙版納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居住著傣族、哈尼族等十三個民族,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美譽,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199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遝來,感受這裏的絢麗多彩的熱帶風光和民族風情。然而,60年前,這裏卻是個交通不便,生產落後的地方。1953年1月24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人民政府幫助農民改進耕作技術,大力興修水利,並陸續修公路、建學校、設醫院,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1954年第3期〈人民畫報〉封麵上懷抱豐收果實、臉上洋溢幸福笑容的傣族姑娘便是那個時期西雙版納的縮影。
在解放前的七八十年間,天津港的引水工作一直掌握在外國人手裏,解放後,引水工作回到中國人手中。中國引水員出色地完成引水了工作,創造了天津港夜間引水的新紀錄。他們不僅能在夜間把船引進塘沽新港靠岸,更能通過狹窄、多彎、水淺的海河,把船隻引到天津,大大縮短了船舶入港時間,贏得了中外商船的廣泛讚譽。他們中的許多人被評為各級勞動模範,天津市勞動模範施學良就是其中之一。
孟泰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他帶領班組工人跑遍十裏廠區,收集了大量廢舊材料,建成著名的“孟泰倉庫”,為鞍鋼第一座煉鐵高爐修複出鐵做出了重大貢獻。1954年第5期《人民畫報》封麵上是建國初期的孟泰正和技術員檢查大檢修後的高爐。60年代初,孟泰擔任了鞍鋼煉鐵廠副廠長。走上領導崗位後,他依然樸實無華,被工人們稱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幹部”。期間,他搞了多項技術革新和發明,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1967年9月積勞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
1954年五一勞動節活動之後,毛澤東提出“不要隻給我一個人獻花嘛”,於是王光如(左)和劉春延(右)成為在天安門上給毛澤東獻花的最後一對少先隊員。而這段經曆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王光如的命運。在獻花之後,她開始擔任少先隊各種活動的司儀,並被導演蘇裏選中出演電影《祖國的花朵》和《皮包》。
1954年麥收時節,畫報社記者呂向全來到淮河沿岸的一個村莊王咀村采訪。過去這裏幾乎年年鬧水災,自從治理淮河後,連年獲得豐收,家家場子上鋪滿金黃的小麥。王長新是王咀村的一個農民,曾踴躍參加治淮活動,兩次被評為治淮模範。當時他已是村裏一個互助組的組長,他家的13畝麥子當年也獲得了好收成,看著黃橙橙、顆粒飽滿麥子,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呂向全將這一幸福時刻捕捉進鏡頭登上了《人民畫報》1954年第7期的封麵。
1953年,有51名工人考入東北工學院,他們曾經在工農速成中學或業餘學校裏學習,具備高中畢業文化程度後考入大學。那個年代,工人上大學可是新鮮事。政府和學校對這些工人出身的學生倍加關懷,使他們很快適應了大學的生活和學習。崔樹林就是這51名工人大學生中的一員。他原來是鞍鋼機械總廠的車工,在鞍鋼業餘學校學習了3年半,又補習了4個月,53年9月,考入東北工學院機電係。54年第8期《人民畫報》發表了他寫給自己師傅溫希賢的一封信和他在大學學習的照片,其中的一幅就成為當期封麵。封麵中的另一個人物是崔樹林的同學趙喜文,她不久前還是沈陽被服廠的女工。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並發表了《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地展開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社論。這場討論很快遍及全國城鄉,持續時間將近3個月,一時間它成了全國老百姓的熱門話題,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約占全國當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1954年第9期《人民畫報》封麵就是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正在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草案。這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草案,老百姓感到又新鮮又興奮,討論十分熱烈。億萬群眾在參與討論中體會到了當家作主的感覺,民主意識和政治熱情大為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
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民個體經濟已不能適應國家工業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采取自願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方法把農民引向農業合作化的道路。到1954年8月,全國已有10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加上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組織起來的農戶已占全國總戶數的60%。許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互助組使用新式畜力農具,改變耕作方法,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舊社會農村經濟凋零、農民饑餓破產的景象得到徹底改觀。這幅1954年第8期《人民畫報》的封麵照是河北省張玉璞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生產隊的打穀場,土改和農業合作化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豐收後,這裏一派忙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