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元璋的後人,兩個女婿身份顯赫,一個開國大將,一個更厲害

導讀:在中國近代史上,湖南省是一個人才輩出之地,誕生了無數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先生。

朱劍凡,原名周家純,出生於湖南長沙寧鄉的一個官宦人家,父親周達武是湘軍名將,曾在左宗棠麾下當兵,因打仗勇猛、足智多謀,受到朝廷重用,官至總兵、四川提督、甘肅提督等職。

據《周氏族譜》記載,周氏本姓朱,先祖乃是明英宗之子朱見浚。明英宗時,朱見浚被封為吉王,封地就在湖南長沙,明朝滅亡後,吉王後人為了躲避清兵的追殺,就將吉王的“吉”字加了一個“冂”,改姓周,並在長沙寧鄉隱居下來。傳到周家純這代,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七世孫。

清朝滅亡之後,周家純將姓氏改為朱,並取名朱劍凡。雖然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但朱劍凡沒有一點紈絝子弟的作風,年輕時勤奮好學,曾留學日本,並結交了黃興等革命人士,接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

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朱劍凡在家鄉師範學校擔任教師。麵對當時中國落後的教育現狀,以及重男輕女的思想,朱劍凡開始提倡興辦女子學校。對於朱劍凡創辦女子學校的做法,清政府明令禁止,並多次查封女校。

但朱劍凡沒有放棄,他將女校開辦到了自家的花園,並變賣家產維持學校的開支,隻為適齡的女孩子能夠讀書,當時這座學校被稱為“周南學堂”。在隨後的幾年中,女校規模不斷擴大,為此朱劍凡變賣了家中大部分房屋和田產,所獲錢財全部貼補到開辦的學校中。

朱劍凡十幾年專心辦學,不惜變賣家財的舉動,得到了廣大民眾和愛國同胞的讚賞。而周南學堂也走出了一批傑出的女學生,例如著名的革命烈士向警予、楊開慧等。

民國建立後,他被任命為長沙第一女子師範學院校長,長沙師範校長,成了湖南省教育界的榜樣。

20世紀20年代,他代表湖南教育界去北京開會,時任國務總理的範源濂看重他對近代教育做出的貢獻,想請他出任教育總長,但都被他謝絕了,在他看來,教育是興國之本,與功名權勢無關。

其實朱劍凡關心的不僅是教育,還有革命。1923年,他聽說孫文先生在廣州準備發動革命,就前去幫忙,為北伐做準備。北伐後,回到湖南,擔任長沙市公安局長和市長。

在生活中,朱劍凡嚴於律己,潔身自好,反對封建舊思想的男尊女卑和三妻四妾。他17歲娶兩江總督魏光燾之女魏湘若為妻,按照當時的官場規矩,成婚時,娘家人將女兒的丫頭全部作為陪嫁給他做小妾,但都被他遣散回家,一生隻有一位發妻。

對此他曾表示:“我興辦女學,要的就是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怎麽能再娶三妻四妾。”

作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對兒女的教育上,朱劍凡眼光獨到,支持兒女參加革命,特別是參加共產主義革命。在他的支持下,他的大兒子、兒媳和三女兒後來都參加了共產黨,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中三女兒朱仲芷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學校,1926年加入共青團,成了我黨的一名革命幹部。1926年,在武漢結識了剛剛參加完北伐的青年將領肖勁光,兩人一見傾心,經過一段時間交往後,結為夫妻。新中國成立後,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

除了三女婿,朱劍凡還有一位更厲害的女婿,那就是曾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朱仲麗是朱劍凡的小女兒,受父親的影響,15歲就參加革命,抗日戰爭爆發後,她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受到了主席的親切接待。

在談到其父親時,主席傷心的說:“你爸爸是湖南的驕傲,隻是死得太早,不然足可以做我們的教育部長。”

在延安期間,朱仲麗與王稼祥相識,並最終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中國革命曆史上,王稼祥有著非常高的地位,當年紅軍長征,在遵義會上,正是他的“關鍵的一票”,主席的正確思想和方針才能得到實施,可以說是在危難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之後,他與主席等三人組成了軍事指揮小組,帶領紅軍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王稼祥先後擔任軍委副主席、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1974年病逝於北京。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