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反奉是奉係的一個轉折點,幾乎是一手摧毀了張作霖和奉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的布局。
而郭鬆齡之所以反奉,歸根結底是因為對張作霖一次又一次的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既然張作霖利益分配不均,讓郭鬆齡沒有得到他應該得到的利益,那就索性動手從張作霖手上搶。
這可以說郭鬆齡反奉的一個外在動因,至於內在動因說到底還是郭鬆齡想要往上爬,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力。
隻可惜,郭鬆齡反奉幾乎徹底地打斷了張作霖和奉係之後的布局,讓張作霖再也無力登上頂峰。
郭鬆齡是奉係之中最有軍事才華的人,沒有之一,這一點哪怕是張學良事後說起來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
“第二次奉直戰爭,東北軍很好,良心話,訓練得很好,那時候郭鬆齡負責訓練,我訓練兵並不好。”
“等到郭鬆齡叛變了以後,這個東北軍的訓練就沒有那麽好了,尤其是我帶的東北軍更壞。”
也正是因為有了郭鬆齡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為奉係整軍,奉係這才能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打敗吳佩孚。
雖然這一仗勝得有一些勉強,可好歹勝了。
而郭鬆齡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中也立下了大功,不僅打下了山海關,還一路打到了秦皇島,為奉係打開了局麵。
也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實力大漲的張作霖有了一個更大的籌劃,一個一統所有勢力的籌劃。
先用重兵迫使馮玉祥低頭,如果馮玉祥不肯臣服於奉係,那就真槍實刀地打。
等到控製了馮玉祥之後,再攜勝利之勢讓閻錫山低頭,隨後揮師南下而控製長江流域,進而謀華南及西北之地。
這個籌劃和布局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成功的基礎在於奉係必須得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而奉係想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就得依仗郭鬆齡這個軍事人才。
然而郭鬆齡最後卻選擇了反奉,不僅帶走了奉係的一批精銳,還打得奉係幾乎喪失了所有精銳。
當時也就是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損失慘重,不然張作霖在郭鬆齡反奉之後可能就難以掌控北京政府。
即便張作霖之後還是控製了北京政府,但是顯然再也沒有人能夠像郭鬆齡一樣帶出之前那種精銳部隊。
這也就造成了張作霖和奉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所做的謀劃泡了湯,試圖統一天下的布局被打斷。
而郭鬆齡之所以反奉,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想要謀求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權力,但卻得不到滿足。
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張作霖進行了一次論功行賞,其實也就是利益分配。
楊宇霆、李景林和薑登選等人都被任命為一省之督軍,可一樣立下了大功的郭鬆齡卻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張作霖不僅沒讓他當督軍,還繼續把他壓在張學良的手下,讓他繼續給張學良充當副手。
郭鬆齡一怒之下甚至還跑去找張學良抱怨,算我倒黴跟了你,別人當督軍了,就我還在給你當副手。
張學良聽了之後也是一陣尷尬,但是對此卻無能為力。
張作霖做出了決定,他能怎樣?
郭鬆齡的抱怨也不無道理,張學良作為郭鬆齡的上司,下屬立了功卻沒有得到公平等待,上司確實負有責任。
從這一點來說,也確實是張學良沒有用好郭鬆齡,更沒有保護好郭鬆齡。
而張作霖之所以會在郭鬆齡立了大功的情況下,仍然選擇打壓郭鬆齡,其實也有更深層次的用意。
張作霖難道不知道郭鬆齡有才華?張學良都知道奉軍之所以會變得那麽厲害是多虧了郭鬆齡,張作霖不可能不知道。
然而也正是因為知道郭鬆齡有才華,張作霖才會這麽做。
因為張作霖要把郭鬆齡留給張學良,將來張學良接手了奉係之後,再對郭鬆齡大加重用。
如果張作霖從一開始就重用郭鬆齡的話,那麽到了張學良接受奉係的時候,郭鬆齡就很可能會功高震主。
如果張作霖給了郭鬆齡一切郭鬆齡想要的東西,將來張學良接手了奉係,還能給郭鬆齡什麽?
這其實還和楊宇霆有關,楊宇霆和郭鬆齡一樣是一個心高氣傲之人,張學良根本壓不住楊宇霆。
可將來有了郭鬆齡的存在,那麽張學良接手了奉係之後就能夠利用郭鬆齡來製衡楊宇霆,甚至徹底打壓楊宇霆。
這就是張作霖在明知郭鬆齡立了大功,並且也有才華的情況下,還選擇打壓郭鬆齡的原因。
隻可惜,郭鬆齡卻因此而對張作霖產生了極大的不滿,甚至產生了取而代之的心。
畢竟當時局勢變化太快了,誰也等不起。
原始卡當國四載,段祺瑞掌權也四載,曹錕和吳佩孚掌權也一樣四載,奉係又能夠持續多久呢?
郭鬆齡並不笨,他不可能對張作霖的用意一點也沒有察覺。
但是因為局勢變化太快的緣故,郭鬆齡哪怕知道了張作霖的用意,他也不想等,更不敢等。
再等下去,誰又知道奉係還能存在多久?
於是,郭鬆齡才幹脆拉起了旗幟反奉。
既然張作霖不肯把郭鬆齡應得的利益和權力給郭鬆齡,那麽郭鬆齡就索性直接動手從張作霖手上搶。
對於張作霖這樣的上位者而言,他其實會認為“隻有我給你的,才是你應得的”。
可是對於郭鬆齡這樣的人而言,他卻會認為“我幫你做了事,我幫你立了功,那你就應該給我好處”。
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張作霖,張作霖並沒有錯,畢竟管理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肯定得有自己的管理之道。
而從一個打工人的角度去看郭鬆齡,郭鬆齡其實也沒有什麽錯,畢竟付出了勞動之後就應該有所得。
對於打工人而言,總不能說管理者不給,那打工人就不能要工資,這對打工人而言未免也太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