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權謀之術,慈禧在清朝曆代帝王之中至少能夠排進前五之列。
鹹豐在臨終之前為了讓才5歲的兒子載淳不至於出現被權臣欺壓,或者被後宮淩駕,還留了一番後手。
可是他才駕崩了沒多久,慈禧幾乎輕而易舉地摧毀了他的後手。
哪怕是道光眾子之中最有能耐的奕訢,也敗在了慈禧的手上,之後還得乖乖聽命於慈禧。
這樣一個人,她會愚蠢?
慈禧一點也不愚蠢,反而是一個精明的人。
她知道自己想要權力,也知道怎麽才能獲得權力,更知道怎麽才能保住權力。
對於這一點,光緒雖然是一個皇帝,可是卻和慈禧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光緒也想要權力,可是卻不知道怎麽獲得權力,乃至於手中雖無一兵一卒,卻還妄圖鋌而走險。
而他的鋌而走險非但沒有任何作用,反而讓他成為了瀛台之中的一個“囚犯”。
慈禧雖然一點也不愚蠢,但她也的確是壞到了骨子裏。
為了保住手中的權力,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而她所不惜的一切代價從何而來?毋庸置疑是從天下數萬萬黎民百姓身上搜刮而來。
她隻顧自己一人享樂,卻不顧天下人之苦。
她不僅以天下人之財供她一人之樂,還讓天下人之財供列強之樂。
慈禧之所以讓天下人之財供列強之樂,原因就在於她必須得討列強歡心,這樣才能讓列強繼續支持她。
也隻有獲得了列強的支持,她才能繼續高枕無憂地掌控權力。
為了權力,她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底線可言。
也正因為如此,她才壞到了骨子裏。
既然慈禧想討列強的歡心,又為什麽會在1900年突然向列強宣戰,從而與列強為敵呢?
這並不是慈禧愚蠢,也不是慈禧過於瘋狂,更不是慈禧突然有了骨氣而試圖一雪前恥。
實際上,當時的情況稍微有一點複雜。
義和團席卷京畿地區,不僅鬧得大清朝堂之上人心惶惶,也鬧得列強們人坐立不安。
畢竟義和團興起了之後,不僅會動搖大清的根基而削弱大清的統治,也會給列強帶來不小的損失。
於是,列強就開始紛紛要求大清出兵鎮壓義和團。
然而也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對於義和團,大清內部也產生了兩種聲音。
第一種,義和團可用。
第二種,義和團不僅不可用,還應當剿之。
不過,最終還是第一種聲音占據了上風,並且慈禧也選擇了支持第二種聲音。
而第二種聲音之所以能夠占據上風,則取決於一個關鍵人物,也就是端郡王載漪。
載漪之所以一直鼓吹第一種聲音,原因則在於他想要借機獲取更大的權力,也想趁機消除列強對大清部分決策的幹涉。
其實說白了就是載漪對列強幹涉慈禧廢黜光緒而讓載漪之子溥儁即位當皇帝一事心存不滿,所以趁機報複。
溥儁一旦即位,載漪作為他的生父,那麽地位和權力也一定會更上一個台階。
至少當年奕譞之子載湉被慈禧選中而當了皇帝之後,哪怕奕譞能力平平,可地位和權力也幾乎達到了頂峰。
載漪看到列強對義和團心有忌憚之後,也想要通過這個辦法來達到獲取更大的權力的目的。
於是,他才極力主張義和團可用。
對於當時的慈禧而言,她也麵臨著兩種選擇。
第一,剿“拳”而討好列強。
第二,用“拳”而討伐列強。
為了讓慈禧做出第二個選擇,載漪除了一直說義和團“神術可用”之外,還偽造了一份列強的外交照會。
這份外交照會幾乎一出現就觸碰到了慈禧的逆鱗,從而讓慈禧一怒之下做出了第二個選擇。
為什麽區區一份偽造的外交照會能夠產生這麽大的作用?
原因就在於載漪已經拿捏住了慈禧的軟肋,所以他讓人偽造的外交照會就是列強要求她歸政於光緒。
慈禧之一生最為貪權,讓她交出權力而歸政,那就等於奪走了她的一切。
這也導致了慈禧在看到了這份由人偽造的外交照會之後,幾乎失去了理智,這才一怒之下向列強宣戰。
列強要錢,她可以給。
列強要地,她也可給。
哪怕列強索要淩駕於官府之上的權力,她也一樣可以給。
但唯獨權力,那份萬人之上的權力,她不能給。
所以,她當時之所以向列強宣戰,其實不過是誤信了載漪,才會為了保住權力而向列強宣戰而已。
哪怕是犧牲掉無數人的性命,也要保住她的權力。
這並不是愚蠢,而是夠狠!
然而當慈禧冷靜了下來之後,她其實已經對於之前在情急之下所作出的選擇感到後悔了,或者說是後怕。
為什麽?
因為她知道一旦和列強打起來了,不管打不打得贏,對她而言就隻有輸,而沒有贏。
輸了,就是輸。
贏了,也是輸。
因為一旦徹底打起來了,不管最後結果怎樣,大清的根基都會因此而動搖。
大清根基動搖了,或者說一旦大清沒了,她的權力也就沒了。
也正是想明白了這一點,她才在宣戰之後沒多久就對這一戰采取了曖昧的態度,甚至開始安排求和之事。
張懷芝都已經帶兵圍住了使館區,也架起了克虜伯大炮,可是為什麽最後卻是對著一塊空地開炮?
原因其實就在於這時候慈禧已經冷靜了下來,對列強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哪怕是因為一時情急而向列強宣戰,從而惹怒了列強,她在事後也用一筆龐大的賠款討好了列強。
列強一開口就是大清一個人賠一兩銀子,慈禧大手一揮就同意了,畢竟說到底也是慷天下人之慨。
這也不是愚蠢,而是壞,而是精明,一切隻是為了保住她手上的權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