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今天(11月1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首例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書丹墓誌。該墓誌中的撰文是顏真卿早年書法,為其38歲所書,對於研究顏真卿早期書法風格及我國中古時代書法藝術意義極大。
目前國內顏真卿早期書法留存較少,該墓誌豐富了顏真卿研究的資料。另外,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紹,該墓誌中出現的“武安鄉”等地名,對於尋找唐代鹹陽地區“杜郵”等遺存具有重要價值。
顏真卿書丹的羅婉順墓誌的誌蓋和誌石。供圖/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顏真卿書丹的羅婉順墓誌(局部),寫有“長安縣尉顏真卿書”。圖/第一新聞
出土於盛唐元氏家族墓葬,曾受嚴重盜擾
2020年夏天,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對陝西秦漢新城政府儲備用地內發現的百餘座漢唐墓葬,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紹,在發掘過程中清理了大量隋唐時期墓葬,其中可確證為元氏家族墓葬共3座,包括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元不器墓和元自覺墓。
這些墓葬均遭早期嚴重盜擾,幸運的是墓誌保存了下來。據推測可能是早期盜擾,當時還不太重視墓誌。
其中,元大謙之妻羅婉順的墓誌,由顏真卿書寫,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羅婉順卒於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四月,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三月與丈夫合葬。據顏真卿年表,天寶五年,顏真卿由醴泉縣尉升任長安縣尉,與史載相合。
《羅婉順墓誌》尺寸為51.4×51.4厘米,誌蓋周邊裝飾花草,蓋篆書16字,誌書楷書728字,27行,滿行28字。
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為五天井,第5過洞兩側有龕,墓葬總長35.8米,深9.5米。墓室內一側有磚砌棺床,葬具及墓主骨骼無存。隨葬品除墓誌兩合外,出土銅錢、陶燈、塔式罐、陶人俑、陶動物俑等113件(組)。
元不器墓為兩天井,墓葬總長13.8米,深6.6米。木質單棺,墓主骨骼擾亂嚴重。隨葬品除墓誌一合外,有銅錢、陶罐、陶人俑、陶動物俑等24件(組)。元自覺墓與元大謙夫婦墓形製類同,墓葬總長31.4米,深9.6米。第4、第5過洞兩側有龕。墓室內亦見磚砌棺床。隨葬品除墓誌一合外,有銅鏡、銅盆、銅錢、銀帶扣、高足銀杯、瓷罐、陶人俑、陶動物俑等108件(組)。
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墓室棺床,近處為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墓誌。供圖/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顏真卿為何人書寫墓誌?
根據墓誌內容梳理,元大謙為北魏昭成帝後代,常山王第七代孫,曆任姚州都督府錄事參軍、隴州司倉參軍、右驍衛長史、絳州龍門縣令。卒於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羅婉順,本姓叱羅,鮮卑人,北魏孝文帝時改為羅姓。卒於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遷合於夫君舊塋。
元不器為元大謙第三子,蔭補國子監大(太)學生,未仕未婚,卒於開元廿四年(公元736年)。元自覺為元大謙之侄,其父元大簡曆任鄜州司倉參軍、遊擊將軍、右衛藍田府左果毅都尉、左金吾衛邑陽府左果毅都尉、朝散大夫、豐州都督府長史、陝州長史,追贈幽州刺史、太子少師。本人曆任蒲州虞鄉縣主簿、右衛率府胄曹、遊擊將軍、左司衛率,卒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
值得一提的是,元大簡的女兒嫁給了唐讓皇帝李憲為妃(唐睿宗李旦之子、唐玄宗李隆基兄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隊員張楊力錚表示,與唐代皇室有密切的姻親關係,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元氏家族能夠超越品級,享受五天井的高等級待遇。
元大謙夫婦、元自覺墓誌的撰文者,均為讓皇帝李憲之子、汝陽郡王李璡,誌文內李璡自稱外侄孫、外甥。結合墓誌內容可知,李璡之母就是元自覺的姊妹、李憲之妃。
張楊力錚表示,汝陽王李璡當時在長安城中交遊甚廣,也有較高的文學造詣。杜甫就曾為李璡寫過不少詩,尤其著名的是《飲中八仙歌》,其中“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寫的就是汝陽王李璡。此次發現的墓誌銘,也是李璡難得留下的文學作品。
在李璡撰文、顏真卿書丹的《羅婉順墓誌》中,顏真卿自稱為長安縣尉,墓誌的落款年份為天寶五年。據顏真卿年表所載,天寶五年(746年),顏真卿受舉薦由醴泉縣尉升任長安縣尉,也就是他剛升任長安縣尉這一年,書寫了這篇墓誌。
顏真卿為何為羅婉順書寫墓誌銘?張楊力錚推測,可能是因為李璡的關係。李璡與當時很多文壇人士都有良好的關係,或許因此與顏真卿結交,並邀請其書丹墓誌。
除了顏真卿書丹的《羅婉順墓誌》,元大謙墓誌書丹者為墓主侄孫元豫,元自覺墓誌書丹者為外甥李珵,皆未見史載。
元自覺墓出土陶動物俑。供圖/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顏真卿早期真跡發掘有何價值?
目前國內存世的顏真卿真跡以碑刻為主,現存實體碑石僅十餘件。陝西省碑林博物館藏有7件顏真卿書碑,分別為多寶塔碑(44歲)、郭氏家廟碑(56歲)、爭座位帖(56歲)、臧懷恪碑(60-63歲)、顏氏家廟碑(72歲)、馬璘新廟碑(71歲)、顏勤禮碑(71歲)。
這些碑刻基本為晚年作品。其中《多寶塔碑》和《顏勤禮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顏真卿(公元709年-784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是唐代名臣、書法家。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進士及第,曆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後因得罪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被授為憲部尚書,後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又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叛將李希烈縊殺,追贈司徒,諡號“文忠”。
顏真卿開創的“顏體”書風,經曆了逐漸形成的過程。在書寫《羅婉順墓誌》時,38歲的顏真卿還處於風格形成的早期階段,這一階段他博采眾長,向褚遂良等人學習,有初唐風範,寫得比較纖巧。四五十歲以後,顏真卿“絕去姿媚、獨標古勁”,追求陽光正大的書風,含蓄又充滿力量。
《羅婉順墓誌》顯示了顏真卿早期書法風格。此前,國內出土最早的顏真卿書法作品,為傳河南洛陽出土《王琳墓誌》,寫於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顏真卿當年33歲。這方墓誌並非科學考古發掘出土。墓誌碑四側刻雲紋飾,下側有“開元廿九年記”數字,撰文者為王琳之夫、潤州刺史徐嶠。
1997年10月,河南偃師一磚廠再取土時曾發現一座唐墓,在甬道內發現一方墓誌《郭虛己墓誌》,為顏真卿41歲時為工部尚書郭虛己撰書。此墓誌單字結構嚴密,筆劃剛勁有力,和《多寶塔碑》前後相承。
此次考古如何重新發現唐代鹹陽城?
又一件顏真卿早期書跡真品的出現,對於研究其本人及我國中古時代書法藝術意義非凡。而且該墓誌保存完整,字跡清晰,十分難得。
據秦都鹹陽城考古隊介紹,此次發掘也補充了唐長安城周邊貴族墓地分部的資料,說明在秦漢新城轄區內不僅有秦漢時期的都城、帝陵遺址,還存在著其他時代的豐富曆史文化遺存。張楊力錚表示,考古遺址附近有豐富的秦漢時期遺存,北部1公裏就是漢哀帝義陵,此次令人意外地發現了很多唐代墓葬,包括生活在盛唐時期的元氏家族墓葬。
墓誌所載葬地的唐代地名,對研究鹹陽地區地名變遷提供了新材料。例如,其中提到的武安鄉,應與秦武安侯白起相關,為進一步尋找鹹陽城西部的“杜郵”提供了線索。事實證明,鹹陽塬地區在曆史上始終是一處要地。
另外,出土的墓誌是新見的唐代皇室成員文學作品,填補了李憲妻族的相關情況,有益於唐代正史、文學史的研究。
新京報記者 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