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展示一組拍攝於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的老照片。這些珍貴的影像記錄了100多年前的生活實況,難得一見。當年發生了“庚子事變”,北方因八國聯軍入侵而燃起戰火,南方則維持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
買糖果的孩子。
清朝末年的社會是落後的,不過落後之中也存在一些進步因素,這在本文所選取的照片中有所體現。“因循守舊,新舊雜陳”,兩個詞語可以概括清末的社會狀態。
街頭店鋪。
這家店鋪出售各種各樣的秤杆,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彩票廣告。我們現在買彩票司空見慣,其實在慈禧太後統治時期,人們買彩票的熱情就已經很高漲了。1899年開始,清廷允許各省發行彩票,百姓稱之為“發財票”,紛紛抱著發財夢購買。
路邊的小吃攤子。
這種小吃攤子是流動性的,整套工具類似改裝的扁擔,攤販扛在肩上可以走街串巷。一頭是火爐和小吃,一頭是碗筷、食材。看上去很簡陋,其實都是地道的風味小吃,也是我們現在苦苦追尋的老底子。
女子學校的學生在打羽毛球。
女校、羽毛球,在清末時期都屬於新鮮事物。傳統教育中沒有女性的地位,人們普遍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讓女性接受教育。鴉片戰爭之後國門被打開,一些外國人在沿海城市辦起了女校,並設置了體育課,引入了歐美的運動方式。此舉開風氣之先。
農田裏正在勞作的農民。
這是一張很有趣的照片,農民雖然卑微,但攝影師拍出了他很有氣勢的一麵。
手持書籍的年輕女子。
這兩位女子梳著“滿天星”發型,衣著光鮮,裝扮時尚。襖褲也不是以往的寬袍大袖,而是變得緊身,能凸顯出女性的身材特征。
高爾夫球場的球童。
在清末多個城市的租界裏,西方商人建立了高爾夫球場,招聘了相關服務人員。照片裏的幾個年輕人很可能是中國本土最早的一批球童了。
剃頭匠為顧客刮胡子。
清朝的剃頭匠隻服務男性,包括洗頭、剃頭、編辮子、刮臉等項目。由於男性的頭發特別長,很多人在剃頭時才洗一次頭,所以大量記載都說男人長長的發辮又臭又髒。
破衣爛衫的店鋪夥計。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店小二”,其在曆史上的真實形象即如圖所示。這類人大多出身於窮苦之家,在鋪子裏打工掙一點養家糊口的銅板。心靈手巧的能學一點技能,成為匠人;能說會道的,可能成長為店鋪掌櫃,類似於現在的職業經理人。
地方官與外國人合影。
按照“女士優先”的規則,官員們把中間座位留給了女士和孩子,這在當時算是一股新風。要是按“男尊女卑”的老傳統,男人一定要坐中間座位,多人合影則按尊卑排序。經過中外日益頻繁的交流,地方官也接受了西方的儀式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