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華寺密談到六君子被殺,真是袁世凱告的密嗎?

戊戌年(1898年)八月初三夜,北京暑氣未消,偶爾還能聽到蟬的哀鳴聲。遠處塵土飛揚中一匹快馬疾馳而過,馬上之人神情嚴肅,腰間佩一把手槍,殺氣逼人。此人正是維新誌士譚嗣同,此行前往法華寺,拜會新升任的兵部候補主事袁世凱。

一、圍園殺後計劃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馬關條約》既簽,喪權辱國,朝野上下紛紛要求清政府變革。戊戌年六月十一日,光緒下《明定國是詔》開始全麵變法,內容涉及官製、軍事、經濟等多個方麵,但清政府已經重病纏身,非短時能治愈。

變法伊始,康有為就敏銳地發現,光緒雖親政10年,但帝國的核心依然是慈禧,她掌握著重要官員的任免權,康本人也隻是一個六品工部主事。七月,盛怒之下的光緒帝一天之內連罷禮部六位官員。光緒動了人事任免權,就等於動了慈禧的命門,一時官場人人自危,改革麵臨失敗。比光緒帝更心急的是變法總設計師康有為,眼看改革付之一炬,康有為緊急啟動了B計劃——圍園殺後。

誰是告密者?從法華寺密談到六君子被殺,真是袁世凱告的密嗎? 康有為

具體計劃分為兩步,第一步派兵包圍頤和園;第二步派死士進入頤和園逼宮,如若不就,就將太後就地正法。計劃不複雜,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想要圍園殺後,得有軍隊的支持,康想到了軍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袁世凱,他是甲午戰爭中少有的能擊敗日軍的清朝將領,雖無力扭轉大局,但軍事才能顯露無疑。甲午之後,袁被派往天津小站督練新軍。

為什麽康有為會選擇袁世凱?第一點原因,袁是傾向維新改革的,早年康有為籌辦強學會時,袁還捐過款,而且對康有為的改革措施也比較認同;第二點原因,袁有實力,天津小站的新軍完全聽命於袁,而且軍隊戰鬥力很強悍,袁可以調動軍隊殺了太後。

問題是,袁雖然傾向維新改革,但不等於他會接受圍園殺後的計劃。讓袁世凱完全聽命於自己,就需要滿足袁的需求,康有為幾經運作,袁世凱被授予二品兵部候補主事,八月一日已經進京謝恩,還給康有為送來了感謝信。

康覺得袁世凱這邊已經安排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安排第二步計劃,湖南好漢畢永年前幾日已經到達京城,住在南海會館,康讓他事先潛伏在袁世凱軍中,等到袁世凱的軍隊包圍頤和園後,組成100多人的死士衝進頤和園逼宮。畢永年心思非常縝密,起初他並不願意去執行刺殺任務,因為他對袁世凱不信任,經過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的不斷勸說,才接受了刺殺計劃,但他提出派人打探一下袁世凱的真實想法。於是就有了譚嗣同夜探法華寺。

二、夜探法華寺

譚嗣同到達法華寺,不等門人通報,徑直前往袁的住處,袁當時正在寫初五日見皇上的奏折。二人雖謀過麵,但並未深交,見譚如此急匆匆而來,必有要事相談,於是屏退左右,雙方開始密談。

誰是告密者?從法華寺密談到六君子被殺,真是袁世凱告的密嗎? 北京法華寺

第一回合,譚嗣同拋出榮祿。譚直言皇帝現在遇到危險了,非得你袁世凱出手才能解救。袁關切地問:“皇上遇到什麽危險了?”

譚回答道:“直隸總督榮祿建議太後廢掉皇帝。”

袁反駁道:“你這是道聽途說之言,中堂對皇上一片忠心,斷不會做此事。”

譚沒有回答,而是轉移話題,說:“皇帝幾次想提拔你,都被榮祿阻止,這次康先生克服很大阻力,才讓皇上提拔你。”

譚接著說:“現在有一個報效皇恩的機會,不知袁大人願做嗎?”

說著,譚從懷裏掏出一份擬好的奏折遞給袁。

不知奏折上寫的什麽?

看了奏折,袁世凱大驚失色,竟是圍園殺後的詳細計劃。

“這是謀逆的大罪,我做不到,我的士兵也不會去做。”袁世凱直冒冷汗。

譚說:“你隻管包圍頤和園,剩下的我們已經安排了湖南好漢去執行。”

袁不置可否。譚見勸說不成,站起來說:“我知道這是謀逆大罪,你大可出去告密,我的性命在你手中,你的性命也在我手中。”說著拔出手槍。

袁見譚如此,正色說道:“即使你殺了我,我也幫你辦不到。我的軍隊能用的不足六千,而天津守備就大約四五萬人,一旦起事,京城必然知曉,守衛京城的部隊何止數萬。就算是我可以行動,部隊也需要糧草彈藥,而這些都在天津城中,如此倉促必然不可行,你得容我準備時日。”

譚並非不通事理之人,他也知道這個計劃並不周密,但為了讓袁世凱答應,他又拋出了皇帝的朱批諭旨。

譚嗣同的話袁世凱可以不聽,但皇帝的話做臣子的總得聽吧。

諭旨上寫道:“朕銳意變法,諸老臣不順手,如操之太急,又恐慈聖不悅,飭譚嗣同等另議良法。”

誰都看的出來這份諭旨的最大漏洞,就是皇帝根本沒說要圍園殺後。當然,精明的袁也看出來的。

譚說:“此事如此重大,怎可明說,另議它法就是說的這個事情”。

袁繼續追問:“如果真是皇上要求,袁某人定當萬死不辭,但什麽也沒有寫,恕難從命。”

譚嗣同見朱批諭旨也沒有起到效果,憤怒異常,再次從腰間拔出手槍,企圖用武力逼迫袁答應。袁知道譚嗣同乃勇猛之人,今天不給他一個滿意的交代,恐怕性命難保。於是袁對譚說:“譚大人,請把手槍收起來,不妨聽聽袁某人的建議。”

袁道:“皇上和太後要在九月到天津閱兵,到那時候隻要皇上到袁的軍營,遞個紙條或者一個眼神,袁和眾將士必將唯皇帝命令是從。”

譚問:“那萬一皇上不來呢”?

袁說:“朝廷為此次閱兵花費頗多,斷不會不進行。”

譚聽完後說:“如果你去告密,既害了天子,你自己也必將遭萬人唾罵。”

袁情緒激動起來,說:“袁某家三代世受皇恩,斷不會做出這樣的事。”

譚嗣同生平最重講義氣之人,也對袁表示欽佩,稱袁乃“奇男子”。

氣氛稍緩,雙方重新落座,袁說:“改革這個問題,不是正確了馬上實施,而是要看它時機是否成熟,非要鬧得帝後刀兵相見才可以嗎?”

譚站起來激動地說:“自古變法哪有不流血而成。”

誰是告密者?從法華寺密談到六君子被殺,真是袁世凱告的密嗎?

這場法華寺密談徹底暴露了圍園殺後的計劃。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譚嗣同始終拿不出一個能讓袁信服的理由。譚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可以打動人,但袁世凱不是遊俠,而是從多少次宦海凶險中走出來的,並不會靠義氣就接受這個有缺陷的計劃。

但,袁世凱是那個卑鄙的告密者嗎?

三、誰是告密者?

八月六日一早,慈禧太後就以光緒的名義下發詔書,太後訓政,戊戌政變發生了。是袁的告密引發了戊戌政變嗎?

從八月三日到八月六日,我們看看袁的活動軌跡和主觀意圖,就能知道他是不是告密者。

八月三日法華寺會談完,已經是八月四日淩晨了,這一天袁告密的可能性最大,那麽問題就來了,他會向誰去告密?

榮祿?他遠在天津,沒法麵談。

慈禧太後?八月四日那天,慈禧正從頤和園回鸞紫禁城,慶親王奕劻和禦史楊崇伊也和袁素來交好,但這二人一直陪在太後身邊,一直到政變發生。

那再從主觀上分析袁這一天會去告密嗎?筆者認為他不會去。第一點,維新派當時依然得寵,若貿然行事,恐怕會得罪維新派,招致報複。第二點,整個事件中,光緒深涉其中,帝後本來就出現了裂縫,現在去告密,可能加劇矛盾。第三點,圍園殺後的核心是袁的軍隊,沒有袁的首肯,這個計劃就啟動不了,所以袁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觀望局勢。

所以四日這一天袁告密的可能性也不大。

再看八月五日那天,袁被皇帝召見,從他對皇帝說的一段話來看,他也不會告密。袁說:古今變法沒有哪一個是容易的,不能操之過急,過急會適得其反。必須讓那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主持改革,您身邊這些人太過急躁,容易走極端,請務必謹慎用人。

這番話是袁的肺腑之言,光緒聽了也深受感動。

袁見完皇帝後,乘中午11點的火車離開北京,下午6點左右到達天津,到天津後就徑直前往直隸總督府,見到榮祿略談了上午見聖駕的情況,還沒來得及詳談他在北京遇到的情況,榮祿的幕僚和一些守備將領就來求見,要商談大沽口外遊弋的英國軍艦問題,這事也是袁世凱返回天津直接見榮祿的原因,可見這一天他見榮祿也不是為了來告密。

再看八月六日那天。一早,榮祿得到了太後訓政的電報後,主動到袁世凱的住所了解情況。當袁世凱知道太後已經訓政的消息後,他才對榮祿和盤托出那次夜談的內容。到了晚上,袁世凱再次被叫到總督府,這時候京城來了監察禦史楊崇伊,袁再次把法華寺詳情對楊說了,榮祿、楊崇伊笑了,袁世凱的心終於放下了。

時間到了八月七日那天,楊崇伊返回北京。

八月八日,慈禧太後明發上諭,以圍園殺後謀反罪,拘捕譚嗣同等人。

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誰是告密者?從法華寺密談到六君子被殺,真是袁世凱告的密嗎? 戊戌六君子就義

袁世凱整個活動脈絡較為清晰,顯然不是由他告密引發的戊戌政變,但為什麽他會被後來人認定是政變的告密者呢?因為戊戌政變之後,流亡海外的康梁,不甘心把戊戌變法的失敗歸咎於自身,他們需要一個承擔失敗責任的背鍋俠,而袁世凱就是那個被選中的人。所以流亡海外的維新派開始大肆宣揚袁世凱告密引發戊戌政變,而站在同情者的角度,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袁世凱就是政變的引發者,曆史的真相反而越來越模糊。

文史君說

縱觀整個過程,袁世凱不是戊戌政變的告密者,但他在整個事件中依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為了自保,將會談內容和盤托出,出賣了維新派,導致戊戌政變的升級,譚嗣同等義士罹難,也徹底把戊戌變法推向了失敗的結局。

參考文獻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嶽麓書社出版,2011年。

劉陸生、駱寶善主編:《袁世凱全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常小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