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鬥中9兵團的三萬多人凍傷是指揮員重大失誤
參加第二次戰役的誌願軍9兵團參加長津湖戰鬥後就4個月沒法參戰,說明傷亡人數已經超過三分之一或者接近一半,我認為是指揮員的重大失誤。
一. 幾次戰役的時間和參戰部隊
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由第13兵團的6個軍參與;第二次戰役時(1950年11月7—12月24日)西線是13兵團的6個軍(38軍、39軍、40軍,42軍,50軍,66軍),東線是9兵團的3個軍(20,26,27軍),。由於9兵團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無法再繼續作戰。第三次戰役和第四次戰役隻能是13兵團的6個軍扛大梁。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6
二. 9兵團人數
由第三野戰軍最精銳的第20、26和27軍組成的,由於其之前任務所需,這3個軍除了本軍所轄的3個師外還加強了1個步兵師,因此是四步兵師製軍。其兵力數分別為,20軍50569人、26軍48894人和27軍50501人,三個軍的實力數較為平均,與13兵團前3個軍兵力數相當。
三. 長津湖戰鬥傷亡情況
9兵團減員4萬餘人,其中凍傷減員3萬多人,凍死4千餘人。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在第295頁的記載精確到了“第9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餘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餘人,減員總數48156人。”而《突擊》第三期的《冰血長津湖(之二)》一文在28頁則認為“長津湖之戰誌願軍戰鬥傷亡約為3萬,其中陣亡一萬餘,凍傷減員高達3萬餘,其中凍死4000餘。”
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這封收錄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241頁的電報,是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毛澤東於1950年12月17日發給誌願軍總部並9兵團的。《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2卷第127頁引用了這封電報中的“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國內關於長津湖之戰的資料也都是從這裏引用了這句話。因此人們往往忽視了緊接著的下一句話:“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此電報為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給誌願軍總部並9兵團,本就是內部電報,重點在嘉獎鼓勵和慰問,因此沒必要也不可能在這裏縮小9兵團的傷亡情況。”
9兵團的損失,還有一個兵員補充數字。戰後休整期間,20軍補充了1.5萬人,27軍補充了14817人,合計接近3萬人。這就意味著2個軍犧牲、戰鬥受傷和凍傷導致失去戰鬥力和短時間內無法康複的官兵就接近3萬人。
四. 凍傷主要原因
《27軍征戰紀實》在257頁這樣記載:首先是軍事準備工作不足,任務轉換突然,從渡海登陸作戰一下轉換為對具有先進武器裝備和很強戰鬥力的美軍作戰。而我軍缺乏現代條件下與外軍作戰的技術戰術研究,組織指揮水平尚難適應與具有絕對製空權和壓製火力優勢之敵進行現代戰爭的要求;其次是後勤保障亦有嚴重困難因倉促北上,部隊中一部分禦寒冬裝未發齊,許多部隊尚穿著單褲、單鞋入朝,未戰已有凍傷減員。藥品、糧食及油料等物資短缺。同時,武器裝備與當麵之敵相比更是優劣懸殊。”9兵團因為匆忙入朝,部隊隻有少量日製九二式步兵炮和迫擊炮,與配備了近百輛坦克、上百門大口徑火炮並配備有專屬航空聯隊(通常為3中隊72架飛機,最多時7中隊150架飛機)的陸戰1師有天壤之別。
- 高層指揮員失誤,沒有做好禦寒工作。換裝和培訓時間不足,9兵團駐紮山東,10月中旬就位。10月29日在曲阜召開兵團的團以上幹部入朝作戰動員大會,朱德親自赴會做了動員講話。11月3日,抵達通化地區的第27軍奉命改道從安東入朝。11月4日晚,第27軍軍部、第80師、第81師從安東渡江入朝。同日,兵團部、第20軍、第26軍從山東登車開赴梅河口。11月6日,九兵團奉命以第20軍為前衛,從輯安、臨江入朝。
- 戰士和基層指揮員沒有抗寒經驗
而且第二個原因也是第一個原因引起的,隻要對比一下13兵團的第39軍和第42軍參加了第一到五次戰役每一次,考慮一下朝鮮是狹長國家,13兵團麵臨的嚴寒和9兵團類似而沒有出現大量凍傷人員就不難得出這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