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影像,一個德國建築師鏡頭下的張良廟

來源: 史客 2020-10-28 09:54: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836 bytes)
 

張良為“漢初三傑”之首,劉邦自己就這樣說過:“出謀劃策,決勝千裏,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坐落於秦嶺南坡紫柏山麓的廟台子張良廟是明、清建築,為陝西大型祠廟之一。百年前,伯施曼對廟台子張良廟做了詳細地考察和記錄。

從古時起,紫柏山上就有一座為留侯張良建的廟宇,不過廟宇的具體修建年份已不可考。據說一本書中記載,早在漢朝時期,開國皇帝漢高祖便為張良建了一所紀念祠。張良廟位於紫柏山主峰的山坡上,地處山穀之間,倚靠頂端有一殿宇的山崖。

▲ 位於紫柏山的廟台子

張良廟緊緊依靠著周邊環境,卻又不受其束縛。讓山丘成為張良廟內涵的一部分,體現了張良廟不僅在外觀上與自然相融合,在思想內涵上也與自然相通。同時,每處建築仍然遵循著中國建築藝術嚴謹的規則。

▲ 牌樓,廟台子的入口

牌樓堅實高大,是祠堂的第一道入口。從整體看,牌樓莊嚴肅穆,雄渾穩重。但細看其頂部,又別有一番靈動、浪漫的韻味。整個牌樓渾然一體,中央開間的高度高於左右兩側的開間。正中設置的拱形門是進出的通道,左右開間各虛設一扇窗戶,窗上用燒製的陶土拚接成秀麗的圖案,紋路變化多端,像提花地毯一樣細膩豐富,使左右開間風格活潑,毫無沉悶之感。中央開間的橫枋上有一塊牌匾,牌匾位置垂直居中,落於左右開間窗戶的拱形窗簷之上。這塊入口正上方的牌匾上題有祠堂的名字:漢張留侯祠

▲ 廟台子大山門內景

大山門是祠堂建築群真正的入口,進入大山門即來到1號主庭。

▲ 廟台子1號主庭,左邊為二山門,中間是供奉靈官與財神的亭子,右邊為鼓樓

2號主庭的前殿,也就是二山門的後麵,有一座小前庭,正對山門的是拜殿,然後是留候殿。拜殿是留侯大殿前麵的神殿。

▲ 拜殿

▲ 留侯殿

留侯殿旁邊的小門直通一條小徑。這條小徑延伸到遠處,與一條向上的台階相連。張良廟最引人入勝之處是靠近西北道路的花園,這裏有供各級官員休息的房屋,還有記錄張良事跡的石碑。

▲ 花園內的拱橋和魚池

▲ 花園內的魚池、鬆柏和小徑

這座花園也是通向位於山崖頂端最重要的殿宇的必經之路。上山沿途有許多用石頭或木頭建成的小型殿宇,構造不一,有六角屋頂、四角屋頂、圓頂,用磚瓦或稻草遮蓋。沿路向上走經過斜坡,登上陡峭的層層石階,終於到達山頂上的空地,這裏就是神人黃石公為張良授書之地。為了紀念此事,這座兩層高的殿宇取名為“授書樓”。

▲ 從花園望向小丘上的授書樓:草亭(左上)、授書樓(右上)、拜石亭(授書樓正下)和石亭(拜石亭右)

廟中隨處可見從古至今文人墨客所題的詩作,有的寫在紙上,有的刻在木頭或者石碑上。這些文人利用在此停留的間歇創作詩歌,並將詩歌寫成字體俊秀的書法,贈予寺廟作為紀念。他們往往會親自或者請人將自己的詩刻在石頭上,他們給廟裏捐香火錢的事跡也會被刻在石頭上。正如中國人自己所說,現在這裏的這些作品與其他著名祠廟內的詩詞一樣內涵豐富。這些詩詞不僅體現了這些古代英雄的崇高地位,也證明了他們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更展現了中國人淵博的知識和富有生命力的詩歌藝術。

▲ 花園內客房的露台。草亭(左上)、拜石亭(中)和客房(右)

▲ 授書樓所在小丘的石階

【摘自:《中國祠堂》 恩斯特·伯施曼/著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