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叢祠 兩個最老“蓉漂”的激情燃燒歲月

來源: 成都日報 2020-10-26 08:58:0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357 bytes)

□ 何大江/文 曹勁鬆/製圖

《謁望叢祠》

清·何紹基

蜀王墳上草青青,

翠柏蒼鬆護鱉靈。

一代勳名高禹績,

千秋揖讓邁虞廷。

荊屍浮處人爭異,

蜀魂啼時夢乍醒。

無限荒丘環寢殿,

丹楓老樹作人形。

因為李商隱名句“望帝春心托杜鵑”,古蜀國王杜宇的傳說家喻戶曉。傳說杜宇教老百姓種莊稼,又因水患嚴重,拜荊楚人鱉靈為相,讓他帶領民眾治水。鱉靈治水成功,杜宇卻因與鱉靈之妻有私情而羞愧,將王位禪讓給鱉靈。隱居西山的杜宇每年春耕時節,化為杜鵑啼叫,提醒蜀民莫忘農時。

然而正史又是什麽說法呢?《蜀王本紀》記載,杜宇從天上掉下來,落到一個叫朱提的地方,他的妻子利則是從江源的井裏麵冒出來的。而生活在荊楚的鱉靈本來已經死了,卻逆流而上,向西來到郫邑,神奇複活,後來還成為蜀王,開創了傳承十二世的開明王朝。讀史,盡信書不如無書。傳說與神話,通過先民心靈與意識的棱鏡,折射出曆史的真實。

天上掉下個古蜀王 

杜宇夫婦從何而來?

揚雄《蜀王本紀》稱,杜宇“從天墮,止朱提”。天上掉下個古蜀王?破解杜宇來處的密碼其實藏在後半句。朱提即雲南昭通。昭通海拔最高4040米,最低267米,處於雲貴川交界處,以產銀聞名。烏蒙山腹地萬山丘壑中,有一塊平地,昭魯壩子地勢平展,水資源豐富,很適合發展農業。

杜宇的部族,生活在朱提以西的高山。杜宇即杜鵑鳥,又叫子規或子巂(guī)——杜鵑鳥很可能是杜宇部族的圖騰,這從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鳥形器物可以得到印證。朱提西北有巂(xī)山(今涼山州越西縣西南)。子巂與巂山,字同音不同,但二者之間的聯係顯而易見。生活在巂山一帶的杜宇部族向東遷徙,下到朱提,在昭魯壩子的住民看來,如同天神下凡,這或便是“從天墮,止朱提”的由來。

杜宇繼續向北,經過宜賓、樂山,到達蜀中。一個外來者怎麽成了古蜀國的帝王,已不可考證,但很可能跟他對先進農業技術,或者跟對朱提白銀資源的掌控有關,甚至不排除有政治聯姻的支持。5個古蜀王朝有那麽多首領,隻有杜宇的妻子利史上留名,很可能是因為她的家族不同凡響。

杜宇的妻子利“從江源井中出”,曆史學家任乃強先生認為,江源是鬆潘草原,“亦蜀族所由來處”。如果說“從天降”是杜宇下自高山的隱喻,而鬆潘草原海拔不低,為什麽利從“井中出”呢?其實,這是由鬆潘草地的地理特征決定的。鬆潘草原地勢平緩,周圍盡是4000米左右的雪山,環顧四周,如同站在一口巨井底部,仰望井壁,而且沼澤密布、汊河橫生,隨便挖一個坑就有水。水坑就是天然之井,這也許是對利神秘來處的解釋之一。

杜宇的古蜀國,已經掌握了在當時非常先進的耕作技術,以節令行農事,說明種植業常態化,農耕文明已然形成。這也造就了古蜀的國力強大、疆域廣闊。它北抵褒斜道,將漢中囊括在內;西達寶興,往南則達到雲南。按照《蜀王本紀》和《華陽國誌》的說法,杜宇治下的古蜀國,將玉壘山、峨眉山當作城牆,將岷江、嘉陵江、綿遠河、石亭江當作池塘,將岷山下的草地當作牧場,將南中(四川西南及雲貴一帶)當作花園。氣魄之大,令人瞠目,也難怪當巴國稱王之時,杜宇稱帝。

杜宇將都城建在郫邑(今成都郫都區),又因水患遷都至瞿上。瞿上究竟在何處,學術界尚有爭論,四川大學教授劉琳認為在雙流牧馬山,任乃強則說是彭州海窩子。海窩子位於湔江河穀,兩側山脈連綿,海拔近千米。向下,如鷹隼俯瞰成都平原——瞿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隹(鳥禽類)上雙目,注視狀;向上,則通往岷山腳下草原,也就是利的來處。利背後強大的家族,可給予經濟、政治甚至軍事上的支撐,從地緣利益的角度考慮,遷都至此不是沒有道理。

首開寶瓶口

鱉靈在哪裏治水?

鱉靈又稱“鱉令”。“靈”和“令”聲相近、義相通,皆為首領之意。鱉靈一族聚居在長江南岸的烏江與沅江之間,常跟水打交道。作為首領,鱉靈很可能具備以下特長:一是水性好;二是會治水;三是具有組織、管理能力。

當鱉邑部族與強大的楚國發生衝突,鱉靈向蜀國逃亡,沿著長江倒溯而上,由今日的宜賓沿岷江直至岷山之下。我們可以想象,由於追兵緊急,鱉靈跳入江中,浮在水麵上詐死,然後逆流潛泳,逃脫追殺。此時蜀地正值水患,帶著治水技術東來的鱉靈,被望帝啟用為相,治理洪水。“鱉靈屍亡,訴(溯)江而上”,不僅是對他逃亡的現實描述,也成了他在蜀國再登高位的隱喻。

鱉靈究竟在哪裏治水?一種說法是,鱉靈鑿巫峽,成都平原的積水有了去處,陸地才顯現出來。然而巫峽在巴東,是古巴國轄地,蜀相不可能去敵國治水。更何況跟成都平原相距千裏,通巫峽而蜀得陸地,南轅北轍。又有一說,巫峽為金堂峽,但尚無明確證據。其實《蜀王本紀》說得很明白:“使鱉靈決玉山,民得陸處。”

玉山即玉壘山,又叫九峰山,最高峰為太子城,因湔江發源於此,故又稱湔山。玉壘山呈東北-西南走向,走到末端,一個神龍擺尾甩向西南,伸進都江堰市城區,即今日玉壘山公園所在。鱉靈所鑿之寶瓶口,即在玉壘山公園西南側。

玉壘山西南方向為岷江,水量豐沛;東有湔江等河流,水量相對較少。寶瓶口本是地質運動造成的天然缺口,但比較狹窄。鱉靈帶領蜀民,將其拓寬、挖深,引岷江之水過寶瓶口,向東形成柏條河。柏條河流至郫都區團結街道石堤堰,又分流為府河和毗河,前者流入成都城區,成為錦江;後者則成為千裏沱江的三大支流之一。這就是《尚書·禹貢》上講的“岷山導江,東別為沱”。酈道元《水經注》則稱:“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

岷江之水進入柏條河,既減輕了玉壘山東南側的水患,又可灌溉東側的成都平原。毗河流經今日的新都、青白江地界,在金堂注入沱江,然而此處還有一個瓶頸金堂峽。金堂峽全長12公裏,由鱉靈峽、明月峽和九龍峽組成,號稱“沱江小三峽”。鱉靈峽首當其衝,從名字就猜得到跟鱉靈治水有關。

鱉靈在金堂峽,跟在寶瓶口所做大同小異。傳說他率民以水激火燒之法,拓寬峽口,清理河道堵塞物。成都平原的瀦水得以找到出口,民得陸處,千裏沃野得到利用。治水成功,鱉靈獲得了極大的威望,這讓他取代杜宇有了支持。

開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

望帝祠為何變成二王廟?

寶瓶口以北有玉壘山,山上有二王廟,裏麵立有李冰和其子二郎的塑像。其實,這座廟宇的前身跟李冰全無關係,它本是為紀念杜宇而建立的望帝廟。

在玉壘山為望帝建祠,自然是因為“決玉山”治水,但治水的是叢帝鱉靈,為什麽叫望帝祠而不叫叢帝祠呢?鱉靈在杜宇的重用之下治水,在這種意義下,望帝與叢帝即為一體。在鱉靈還沒有取代杜宇之前,若建叢帝祠,在古代是再明顯不過的僭越。而望帝祠變成祭祀李冰的二王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兩千年封建王朝都是以中原華夏為正統敘事。南齊建武年間,望帝祠改建為崇德廟,以紀念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宋代,李冰父子敕封為王,崇德廟更名為二王廟。吊詭的是,立像於廟中、享香火上千年的李冰兒子二郎,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乃是由神話中的二郎神楊戩穿鑿附會生成。

望帝祠留給李冰父子之後,遷到郫邑,與此處的叢帝祠合為一體,成為望叢祠,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望帝、叢帝回到當年立都之處,也算是得其所哉。但李冰興修水利的事跡千古流傳,鱉靈治水的功跡卻湮沒於曆史的煙波之中被世人遺忘,也令人鳴不平。清人孫澎就在《岷陽二帝前誌序》中感歎:“天下有同一功德,一傳一不傳。”

把首開寶瓶口歸於鱉靈,並不是要否認李冰。李冰的功績,主要在於修飛沙堰,開辟經過成都的郫江、檢江,以及在沫水(青衣江)上開鑿離堆。鱉靈開鑿寶瓶口之後,李冰再次開鑿、將其擴寬淘深也是可能的。總而言之,鱉靈為李冰治水打下了基礎。今日望叢祠屏壁背麵刻有“開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10個字,以此評價二人治水功績,非常精到。

“蓉漂”開創千秋功業

既是禪讓為何杜鵑泣血?

望叢祠處城區邊緣,紅牆之中,二陵並峙,古木蔭天,萍浮於池。夏天,鱉靈湖荷花盛開,隨風搖曳;春天,聽鵑樓杜鵑怒放,姹紫嫣紅。傳說望帝杜宇死後,精魂化為杜鵑鳥,口中泣血滴於春天開的第一種花之上,杜鵑花由此而得。杜鵑鳥與杜鵑花,是望叢祠內最應景的動物與植物,必不可少。

望帝陵位於望叢祠西側偏南,丘堆高15米,呈橢圓形,周長約250米。叢帝陵位於祠內東側偏北,丘堆高10米,呈圓形,周長約100米。二陵之上,皆有古柏森森。沿石階向上,有“古望帝之陵”和“古叢帝之陵”石碑。兩碑皆由當時兼攝四川軍民兩政的熊克武立於1919年,由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手書。

杜宇將政權禪讓給鱉靈後,隱居西山。西山何所在?一說是青城山,但筆者以為,任乃強先生所言西山為“岷江西岸諸山之統稱”更可信。今天,望叢祠兩個側門的匾額,分別刻著“功在田疇”和“德垂揖讓”。無論是杜宇還是鱉靈,都當得起“功在田疇”這4個字。但“德垂揖讓”則讓人產生疑問:既然是以德服人的禪讓,何以心有不甘,甚而至於化為泣血的杜鵑?“泣血”二字,暗藏有多少的悲慟、憤懣與不平?!

曹丕代漢、司馬炎代魏、劉裕代晉、蕭道成代宋、蕭衍代齊……回顧中國曆史上那些耳熟能詳的禪讓故事,其間多有脅迫、殺戮,多為欲迎還拒、半推半就的故作姿態。即便是曆代讚頌的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恐怕也非我們一直被告知的禮讓恭謙、溫情脈脈。《蜀王本紀》稱,“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私通。”按理說受害者本是鱉靈,感到悲憤的本應當是他,而不是望帝泣血。這出宮廷愛情劇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叢帝鱉靈接替望帝杜宇,開創開明王朝,直到被秦國所滅,共傳十二代。按照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典籍上記載的五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都分別是一個傳承數百年的王朝,而並非一個人。正如《太平禦覽》引《蜀王本紀》稱:自開明以上至蠶叢凡四千歲。那麽“從天墮,止朱提”的杜宇,跟啟用鱉靈、退隱西山、泣血化鵑的杜宇,也並不是同一個人。

杜宇王朝的開國蜀王和末代蜀王,在傳說與曆史的糾纏中合而為一,但教民務農、功在田疇,卻貫穿於杜宇王朝始終,由鱉靈開創的開明王朝發揚光大。“蜀國破天荒,德高追堯舜。”望帝來自朱提,叢帝來自荊楚,兩個最古老的“蓉漂”,在成都平原開創了千秋功業。杜鵑啼鳴,發出了古蜀大地上農耕文明的第一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