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振聾發聵,令人振奮。他發出了新時代的最強音,習主席的講話是說給曆史、說給現實、說給未來,更是說給我們的敵人聽的。
要讓我們的敵人懂得“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風險和困難麵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
“絕不會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和分裂祖國的神聖領土。一旦發生這樣的嚴重情況,中國人民必將予以迎頭痛擊”!
“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這既是毛主席式霸氣的回放,也是習主席式霸氣的闡發。
習主席警告霸權國家:“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行徑,任何搞霸權、霸道、霸淩的行徑,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僅根本行不通,最終必然是死路一條!”
這句話與毛主席說的“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異曲同工,大長中國人民的誌氣,大滅霸權主義的威風。
習主席在講話中還對這場戰爭的正義性、正當性和正確性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他指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禦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史冊上!”
但是,現在在輿論界對抗美援朝戰爭存在著三大謬誤,嚴重幹擾著對這場戰爭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第一大謬誤是,質疑這場戰爭的正義性,認為朝鮮是侵略者,中國抗美援朝是助紂為虐。
第二大謬誤是,質疑這場戰爭的正當性,認為中國沒有必要為朝鮮做出這麽大的犧牲,不應該,不值得。
第三大謬誤是,質疑這場戰爭的正確性,認為這場戰爭得不償失,犧牲這麽多人,結果戰爭的結局隻是打回到了戰爭的起始點三八線。
我們有必要以事實為根據,運用馬列主義的戰爭觀對這三大謬誤進行駁斥,義正視聽。
第一,朝鮮是不是侵略者?
評價任何曆史事件,都不能夠離開當時的世界形勢和事件的起因,都不應該孤立地、片麵地、舍本逐末地判斷所謂的是非曲折。
1950年6月25日淩晨的第一槍,並不是朝鮮戰爭的真正起因。
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在美國的支持下,無視南北朝鮮人民和平統一的願望,拒絕南北人民的合法代表——朝鮮祖國陣線的和平呼籲,積極進行戰爭準備,妄圖用軍事突進解決北朝鮮的人民政權,迫使北朝鮮把自衛戰爭提上了議事日程。
這才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二戰後期,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協議》中就朝鮮問題達成了由中、美、英、蘇共同托管的諒解。
7、8月間又簽訂了《波茨坦協定》,再次決定戰後朝鮮由中、蘇、美、英共同托管,因美軍當時尚無力在朝鮮半島實施登陸作戰,所以隻劃定了蘇聯和美國海空軍的作戰分界線。
蘇聯根據上述協議,出兵中國的東北和朝鮮,給予日本關東軍以最後一擊。其進軍朝鮮的先頭部隊已經越過三八線。
美國此時忙於對日本本土作戰,無暇顧及朝鮮,但為了在朝鮮半島能夠分得戰爭“紅利”,提出以三八線為界,與蘇聯分管。
蘇聯由於當時的形勢和條件,同意以三八線為界向東延伸,在朝鮮和日本與美國南北分治。雖然,蘇聯對日的願望未能實現,但三八線成為朝鮮民族難以愈合的民族裂痕。
然而,一條民族裂痕可以有多種前景和解決方式,朝鮮半島的三八線緣何引發一場持續數年的戰火呢?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扶持南朝鮮先建國,美國和李承晚集團種下戰爭禍根。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情谘文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殖民主義綱領,即杜魯門主義,宣稱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國家“複興”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透”。
他的這個綱領是冷戰的起源,也是朝鮮戰爭的禍根。
1948年2月,美國操縱聯合國作出了讓“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在朝鮮實施單獨選舉的決議。接著,通過單獨選舉,於8月15日,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8月24日韓美簽訂了《美韓臨時軍事協定》。
1948年9月9日,平壤市民慶祝朝鮮建國。
在這種情況下,北朝鮮人民於1948年8月25日舉行了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南朝鮮參加投票的選民占全體選民的77.52%)。9月9日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蘇軍於12月底撤出朝鮮。
從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兩種體製的對抗”。由此看來,朝鮮從政體上分裂,美國和李承晚集團是難逃罪責的。
北朝鮮是在和平統一無望的情況下尋求自衛和武力統一。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奉行和平統一的政策,堅決反對美國和李承晚集團的戰爭政策。
1949年6月初到6月底,“朝鮮統一民主祖國陣線”成立。在南北朝鮮704名代表參加的大會上,通過了朝鮮勞動黨提出的和平統一的建議和10項和平統一的計劃。6月底,美國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下,自南朝鮮撤軍。
在此前後,南朝鮮的右翼勢力和李承晚集團,無視朝鮮祖國陣線的呼籲,積極策劃利用軍事手段解決國家統一問題。
從1949年1月到9月,李承晚集團的軍警在三八線進行的武裝挑釁活動達432次。6月11日,李承晚發表聲明,揚言“正在製定將給共產黨分子帶來重大損失的突擊計劃,在最近二三周內,這個計劃將實現”(蘇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6月18日給維辛斯基電)。
1949年底,李承晚在記者招待會上狂妄地說:“我們在新的一年中將萬眾一心,恢複失地。”南朝鮮軍總參謀長明確提出:1950年國防軍的任務是“用實際行動收複尚未收複的土地,統一國土”。
在和平統一的方法已經不可能,美國、南朝鮮反對;美蘇聯合委員會、聯合國大會解決朝鮮的努力均未成功;由南北方代表組成的祖國陣線也不能保證用和平方法統一國家;
南朝鮮反動派已經拒絕了祖國陣線提出的和平統一的號召的情況下,北朝鮮領導人的觀點發生變化,“當他們看到不能用和平方法統一國家時,便產生了用武裝進攻南朝鮮政府的方法來統一國家的想法”。(1949年9月15日蘇駐朝大使什特科夫給斯大林的報告)。
1949年3月,金日成在蘇聯訪問期間提出武力統一朝鮮,望得到蘇聯支持。金日成在莫斯科火車站發表講話。
1949年9月3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向蘇聯使館提出了一項軍事進攻的計劃,但是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絕。
1950年4月10日,金日成秘密抵達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了十幾天的會談。斯大林反複詢問金日成有無必勝的把握,美國是否會幹涉,如果美國幹涉將如何應對。
在得到金日成胸有成竹的肯定回答後,斯大林終於同意全力支持朝鮮的武力統一計劃。
但斯大林要求金日成去北京,征求中方對這一計劃的意見。
據俄羅斯公布的檔案,有兩份關於金日成特使同毛主席會談的情況報告。
一份是發自平壤的、蘇聯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於1949年5月15日為轉述金日成通報的情況給維辛斯基的電報;一份是從北京發出的、蘇聯軍事顧問科瓦廖夫於5月18日發給斯大林的電報。
這兩份電報表明了中國政府的態度:“如果美國人走了,日本人也沒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勸朝鮮同誌向南朝鮮發動進攻。”
從上述對朝鮮戰爭爆發的前因後果和對中國出兵決策的曆史回顧,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朝鮮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朝鮮民族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爭,美國扶持的分裂政權和李承晚奉行的“北進統一”政策埋下了戰爭的隱患,不能簡單地以朝鮮“打第一槍”判斷戰爭的性質,更不能武斷地跟著西方輿論指責朝鮮是“侵略者”。
國內戰爭隻有進步與反動,革命與反革命之分,談不上什麽侵略與被侵略。
當年,中國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大會上曾質問美國代表:“我們要問一問美國的代表們,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曾有一次內戰,那時林肯總統曾經領導過北方諸州的武裝力量進攻到南方諸州去,美國代表們是不是認為這就是北方向南方的侵略,林肯總統是領導這一侵略的最大侵略者?”
“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向美國的統治集團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朝鮮人怎麽會侵略朝鮮人呢?”
列寧曾經說過:“戰爭的性質(反動戰爭或是革命戰爭)不是取決於是看誰進攻,‘敵人’在誰的國境內,而取決於哪一個階級進行戰爭,這個戰爭是哪一種政治的繼續。”
第二,中國應該不應該抗美援朝?
朝鮮戰爭爆發第二天,美國總統杜魯門便令其海空軍參戰。6月27日又發表聲明,除公開宣布幹涉朝鮮內政外,還令其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占領我國領土台灣。
就在杜魯門發表聲明的第二天,6月28日,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對美帝國主義提出警告,他說:“中國人民早已聲明,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隻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和堅決的抵抗。”
他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毛主席的聲明表明,朝鮮戰爭是朝鮮民族內部的事務,美國無權幹涉。更不能因為朝鮮內戰,侵略中國的領土台灣。
9月15日,侵朝美軍以其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和南朝鮮軍一部,在大量飛機、艦炮配合下,實施仁川登陸。
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戰局急劇逆轉。9月28日敵軍占領漢城,並繼續向三八線推進。
麵對這一形勢,9月30日,周總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慶祝建國一周年會議上警告美國:“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之後,總理又接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轉告美國當局:“美國軍隊正在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
可是,美國無視中國人民的警告,於10月1日先令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隨後,美軍也越過三八線,瘋狂向朝鮮北部進犯,將戰火燃燒到我國東北邊境鴨綠江邊。
就在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當天,金日成便正式請求中國政府給予“特殊幫助”,援助朝鮮人民作戰。中國軍隊出兵朝鮮的問題被提上中國政府和中共中央的議事日程。
10月2日淩晨,毛主席電告高崗、鄧華,請高崗速來京開會,請鄧華著東北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
接著於10月上旬,毛主席連續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出兵參戰問題。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主張不出兵或暫不出兵。另一種意見,積極主張出兵。
主席在聽取了各方意見後,深情地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機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麽說,心裏也難過。”
經過反複慎重考慮,中央政治局終於作出了正式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0月8日,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但在此時,蘇聯方麵表示,其空軍尚未做好準備,需兩個或兩個半月後才能出動,支援中國人民誌願軍作戰。鑒於此,毛主席不得不予以慎重考慮。於是,10月12日,令誌願軍暫不出動。
10月13日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進行研究。最後決定,即便蘇聯暫不派空軍參戰,我們寧肯暫時忍受一些損失,也要出兵參戰。
毛主席致電在莫斯科與蘇聯會談的周總理,“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隨後,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下達命令:誌願軍於10月19日入朝參戰。
至此,中國人民和軍隊開始了兩年零九個月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戰爭。
由此可見,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做出入朝參戰的決策是十分慎重的。
當時主張不參戰、緩參戰,或者參而不戰的同誌的主要理由是:
中國剛剛建國,百廢待興,需要有一個休養生息的過程;
美軍挾二戰勝利之威,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是當時頭號軍事強國,我軍武器裝備與其差距懸殊;
另外,出國作戰,我軍人生地不熟,難以發揮我軍依靠根據地,大規模穿插迂回作戰的優勢,當時我軍還缺乏實施現代化戰爭的經驗。
毛主席認為,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機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麽說,心裏也難過。”這是從宏觀的戰略格局和國際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但從更深層次的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考慮,毛主席認為,朝鮮如果淪陷,唇亡齒寒,美韓軍事同盟將直抵我鴨綠江邊,有了一個從陸地進攻我的戰略通道,隨時可以找任何借口對我發動戰爭。那時,從東北邊疆到東南沿海,我國將永無寧日。
從戰略布局來看,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半數在東北地區,當時的中國鋼鐵產量僅及美國的1/144,其中80%以上集中在東北的遼寧省,沈陽是全國機械製造中心,東北的工業半數又集中在南部,南滿電站也位於此地。
如果朝鮮淪陷,這些重要戰略要地均直接處於美國飛機威脅之下,甚至連中國的首都北京也在美國轟炸機的活動半徑之內,中國的戰略後方和經濟政治中心,頓成前線或戰略淺近縱深。
毛主席說,“如果不打回三八線,前線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沈陽、鞍山、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產。”
另外,如果美軍占領了朝鮮,它的氣焰將更加囂張,甚至會得寸進尺,進一步支持蔣介石集團同我搗亂,國內的反動勢力就會有恃無恐。美國還會進一步插手越南和緬甸等國家的事務。
那時,我國將處於內外夾擊的被動局麵,我國的安全就會失去保障,全國人民就會失去安全感,這又怎能安心進行建設呢?而且我們已經對外公開承諾,如果美國軍隊跨過三八線,我們要管。但美國軍隊跨過了三八線,我們卻視而不見,將失信於國際社會。
為此,中國進行了有理有力有節的鬥爭。中國派往聯合國的代表團團長伍修權將軍曾經義正言辭地說:“能不能設想因為西班牙內戰,意大利就有權利占領法國的科西嘉呢?能不能設想因為墨西哥內戰,英國就有權利占領美國的佛羅裏達呢?這是毫無道理的,不能設想的。”言之鑿鑿,擲地有聲。
同樣的道理,美國沒有理由,因為朝鮮內戰就侵略中國的領土台灣,並將戰火燃燒到中國的東北邊界。
有侵略,就有反抗,中國出兵是必須的!
正如毛主席1951年10月23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致詞時所說:“我們不要去侵犯任何國家,我們隻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對於我們的侵略。
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國軍隊占領我國的台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能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全國人民都已明白這種必要性和正義性。”
當時全國人民都已經明白的道理,不知為什麽現在一些人卻開始犯糊塗,甚至裝糊塗?
美國著名史學家約翰·托蘭曾經說過:“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是迫不得已的。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麽美國在五分鍾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由此可見,中國作出出兵決策完全是被迫的,是正義之舉,是英明決策。
第三,抗美援朝戰爭是不是得不償失?
這裏首先要搞清一個概念,即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一場戰爭。
朝鮮戰爭是1950年6月25日開戰的,是朝鮮民族的內戰,美國無權幹涉。
抗美援朝戰爭是1950年10月25日開戰的,是在美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的寶島台灣,並把戰火燃向我國的邊境的情況下,我軍被迫進行的帶有國際主義性質的反侵略戰爭,我軍不得不打。
如果說,朝鮮戰爭是打了一個平手,還有情可原,因為朝鮮人民軍從三八線打起,最終又打回到了三八線。
而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則不然,我們是從鴨綠江打起,一度打到三七線,最後穩定在三八線。
根據緯度一度折合約110.94公裏計算,再以鴨綠江入海口丹東附近的緯度40° 07計算,鴨綠江距離三八線大約230公裏左右,距離三七線大約340公裏左右,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極端惡劣的作戰環境下前推了300多公裏,收複了朝鮮已失國土。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考慮,中國都是打了一個勝仗。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們贏得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建設環境,沒有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就不可能有條件迅速摘掉“一窮二白”的帽子。
抗美援朝戰爭起碼保了我國七十年無大戰事。
事實證明,戰爭不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是,它可以直接創造精神財富。換句話說,戰爭不隻是消極因素,也有一定的積極因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積極性。
據《當代中國財政》一書記載:財政收入,1950年為65.19億元,1951年為133.14億元,1952年為183.72億元,1953年為222.86億元。幾乎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長。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在抗美援朝中,我國經濟不但沒有遭到巨大破壞,而且還得到發展,這在我國戰爭史上是從來沒有的。
抗美援朝戰爭由於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援助,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1954年,當時的中國軍隊裝備了蘇聯裝備和仿製品,共裝備了106個步兵師,18個地麵炮兵師,8個高炮師,3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蘇聯當時援華項目一共156個,落實了150個,其中144個項目與軍工有關。
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花費幾十億人民幣就建造了一個基本完整的工業和國防體係,這在世界上創造了成本最低,用時間最短的奇跡。也就是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的敵人給我們倒逼出了一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基礎。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最大的所得,就是打出了國威軍威。
我們麵對的是武裝到牙齒的世界頭號強敵美帝國主義和多於八國聯軍一倍的十七國聯軍。
1950年,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為574億元人民幣(按當時人民幣與美元2.5:1的比值計算,僅相當於229.6億美元)而當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848億美元,是中國的12倍多。中國的鋼產量為60.6萬噸,美國為8772萬噸,是中國的144倍。
1950年10月,美國投入到朝鮮戰場的作戰飛機達1200架,中國能夠勉強作戰的飛機隻有110餘架;美國投入海軍艦船近300艘,中國海軍尚未形成戰鬥力;
美國投入坦克800餘輛,中國的裝甲部隊正在組建之中,從蘇聯訂貨的10個團400輛坦克剛剛到貨;美國陸軍平均4個人裝備1輛汽車,中國陸軍平均500人才有1輛;美軍一個團的火力強度,要超過中國一個軍。
據當時中方的材料,美國一個軍(三個師)裝備各種火炮1500門,而中國一個軍隻有同類火炮36門。美軍在戰時共投射彈藥330萬噸,中國消耗彈藥僅25萬噸。
在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中朝軍隊卻創造了曆史奇跡,在三年零一個月的作戰中,共斃傷俘敵109.3萬多人,其中斃傷俘美軍39萬多人,擊落擊傷敵機1.2萬多架,沉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氣焰。美國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物資,戰費開支達830億美元,僅次於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消耗。
中國人民誌願軍在這場戰爭中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新中國成立時,毛主席曾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這一事實,當時並沒有被所有的人真正認識。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教訓了帝國主義者,也教育了那些恐美病者,新中國的威望空前提高,中國人民不僅站起來了,而且被稱為東方巨人。
前美國總統胡佛曾經哀歎:“神話已經破滅,原來我們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馬克·克拉克曾經留下了一段經典之句:“1952年5月,我受命為聯合國軍統帥,代表17個國家,在韓國抵抗共產黨侵略。15個月以後,我簽訂了一項停戰協定,這項協定暫時停止了……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表示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
它是我軍事經曆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曆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有同感。”
彭德懷元帥則自豪地說,過去西方列強在中國沿海架上幾門大炮,派2萬人的八國聯軍就能長驅直入中國首都的曆史從此結束了。
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李際均中將充滿激情地說:“一百年來第一次為我們中國人抹去那黑色屈辱胎記的,是那藐視一切敵人、勇往直前的誌願軍將士。中國今天能這樣站立著,是因為當年誌願軍在三八線、上甘嶺站立著。我們今天每時每刻都在感受他們為祖國和人民爭得的尊嚴。”
在長津湖戰役中受中國人民誌願軍沉重打擊的美陸戰一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打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
我說,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大的曆史功績!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得失觀——
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失極大。
本文來源:羅援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