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人物葉向高

       葉向高(1559-1627),福建福清人,曾任東宮講官,萬曆三十五年(1607)五月,葉向高晉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成為內閣輔臣。明代的內閣輔臣是按入閣先後排資論輩的,話語權、決策權依次遞降,基本是首輔說了算。次年,首輔朱賡病死,次輔李廷機比他早一年入閣,升為首輔。明史對李廷機的評價是:“遇事有執,尤廉潔,然性刻深,亦頗偏愎,不諳大體。”可見李廷機是一位好官,隻是因為性格的缺陷,和下麵官員們的關係緊張,當了幾個月首輔,挨了不少罵,就向皇帝提交辭呈。為了讓皇帝看到自己辭職的決心,他把所住房子捐給窮人,讓全家老小卷鋪蓋先走,自己則一個人跑到廟裏湊合住了下來。他不幸遇上一個中國曆史上最懶惰的皇帝,從萬曆十四年開始就當甩手大掌櫃。可憐的李廷機在破廟裏住了整整五年,寫了一百二十三封辭呈,始終沒得到皇帝的批條,反倒得到一個“廟祝閣老”的綽號。最後,李廷機徹底崩潰了,索性自己把自己解雇,頂著抗旨的罪名、冒著殺頭的危險,自作主張跑回福建老家去了。幸運的是,萬曆連追究都懶得追究,由他去了。他成為曆史上唯一的既不是被皇帝罷免,也不是獲準辭職,而是靠一種極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宰相。萬曆皇帝對李廷機還算不錯,後來給了他太子太保官銜正式退休回家,四年後去世,受贈少保,諡“文節”。

        皇帝和首輔都甩手不幹了,國家機器還得運轉,內閣剩下唯一的輔臣葉向高不能不擔負起管理國家的大任。因為李廷機始終未被免職或批準辭職,明史上沒有寫葉向高是首輔,但實際上他是當時唯一的內閣輔臣,所以明史說他“獨相”七年。葉向高這個宰相當得非常辛苦,不僅內閣隻有他一位輔臣,中央行政部門的主管六部九卿(吏、戶、兵、禮、刑、工六部尚書加上都察院的都禦史、大理寺的大理寺卿和通政司的通政使)也隻剩下吏部尚書趙煥一人,後來連趙煥也提交了辭呈。皇宮中福王依仗其母鄭貴妃受寵,遲遲不肯離開皇宮到封地洛陽,威脅著太子地位;朝廷上官員們黨同伐異,相互攻訐,李廷機就是因此被逼走的;關外努爾哈赤已經崛起,再過幾年就誓師討明了;國內皇族官僚大肆掠奪土地,農民淪為失地流民,皇帝派出太監到各地管理礦產、織造等手工業,橫征暴斂,扼殺了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發展。民不聊生,民變蠭起,內外交困已經到了皇朝末日。

        葉向高執政後作出巨大努力,前後上奏達百餘次,請求皇帝增加閣臣,補充其它空缺官職和停罷礦稅。對鄭貴妃苦口婆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總算使福王離開皇宮到洛陽去了,解決了爭奪皇位的隱患。幾次調解知識分子出身官員們之間的矛盾,認為各黨中都有君子和小人,為政者要用君子,遠小人,不以黨派劃分對官員的使用。這項工作不很成功,雖然一定程度緩和了矛盾,但因為東林黨人材濟濟,勢力大,其它黨派認為葉偏袒東林黨,弄得他裏外不是人。萬曆四十二年,獨相七年後,內閣輔臣和其它空缺官員已得到一定程度補充,就以身體不好為理由提出辭職。皇帝一再挽留,甚至允許他在家裏處理政務,他堅決辭職回老家過平靜日子。

        六年以後萬曆皇帝去世,太子即位,是為明光宗,馬上想到這位老師兼保護人,召他火速進京再任首輔。光宗隻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死了,繼位的年號為天啟的明熹宗仍任命他為首輔。他第三次當首輔比第一次更累,這次要對付的是一批品質惡劣、投靠大太監魏忠賢的“閹黨”。他當然支持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清流,以自己的威望保護了大批受閹黨攻擊和迫害的官員。因此魏忠賢對他恨之入骨,天啟四年魏忠賢的黨徒王紹徽還編製了《東林點將錄》。這是一本仿照水滸一百零八將的黑名單,葉向高因是朝中清流的代表,被列為東林黨魁首:呼保義宋江。事實上葉向高比大多數東林黨人高一輩,交往不多,又因為他和先皇的特殊關係,魏忠賢還不敢公然對他下手。眼見黑雲壓城,自己又獨木難支,葉向高就在同年七月致仕,徹底退休。天啟七年,熹宗去世,葉向高亦於同月病逝 。   

        葉向高一心想挽救危機四伏,國政日非的明室江山,向皇帝提出了一係列施行新政,用人理財,鞏固政權的改革措施。但由於神宗昏庸不振,熹宗年幼無知,宦官魏忠賢專橫跋扈,以致葉向高的政治改革無法推行,最終導致國家的覆滅。留下可悲的曆史教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