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縣城往西十五公裏左右的明月鎮高洞村,山形雋秀,水勢回環。高洞村有座寺廟叫高洞廟,又名高洞豐澤廟,高洞尼眾禪院,蔥鬱碧綠間,翹簷丹柱隱隱若現,鍾磬梵音悠揚於耳。寺前匾額上鐫刻三個大字:高洞廟。高洞廟始建於唐,宋崇寧年間,徽宗賜名“豐澤”。
一座偏僻小廟,如何能引來帝王的關注?“北宋蓬溪李洪,災年捐資,救活十萬家人,縣人建豐澤廟以祭祀。”《四川通史》裏有一段簡略的文字記載。
李洪,保寧錦屏(今四川閬中)人,“年未弱冠而天姿雅俊,陰陽曆數無不周知”,是聞名當地的神童天才。成年後,李洪不僅品行端正、行為純善,而且才思敏捷、學識淵博,任小溪(今遂寧市船山區)令間惠政良多,獲得滿縣讚譽。卸任歸隱後,李洪舉家定居蓬溪縣高洞環灘,耕讀吟詠,享田園之樂。
相傳,蓬溪有一年遭遇大旱。從春到夏,數月未見滴雨,莊稼絕收,河塘幹涸,民不聊生。李洪將多年積蓄盡數捐出,購糧買米,大鍋煮粥,傾其所有,救濟災民。李洪的善行迅速傳遍全縣,各地災民雲集而至,每日等候周濟者數以千計。在長達數月的救濟中,李洪家私耗盡,救活災民十萬家。
李洪去世後,百姓感其恩德,自發捐資出力於環灘前建起了這座高洞廟,祭祀人們心中的“李神君”。聞得李洪善行,宋徽宗深為感動,親筆為廟賜號“豐澤”。至南宋理宗寶祐年間,累封至王爵。
而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李洪已被神化為專司風雷雲雨之職的“神龍”。在高洞廟南側岩壁上,鏤刻的高浮雕蟠龍和陰刻“神”字至今尚存,二者合為“神龍”之意。
高洞廟前廳建於兩米高的台基上,為單簷式木構建築,內部高大空曠;正殿為單簷歇山式頂,形態雄偉壯觀。廟內藏有清乾隆三十二年、鹹豐年間記事石碑三塊,光緒十年木刻一塊,清代水墨花鳥壁畫三幅等諸多文物。高洞廟也因此名聲大振,香火鼎盛,雖曆經兵燹千年不衰。
記者 王若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