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繩1940年生,父親1959年死,此時楊19歲上高二,楊父69歲(差2個月70歲)。1957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57歲,也就是說59年楊父已超平均壽命10多歲了,已經年近古稀。楊父是楊繼繩的伯父,楊是領養的,楊母於51年去世,此時家裏沒有別人了。從另一角度來思考,中國人領養孩子是為什麽?不就是養老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楊已經19歲在外(縣城)上學,不盡孝,沒有後顧之憂嗎?能夠讓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家裏沒人照看,安心地出去上學嗎?一個農村的孩子在縣城上學,雖然有助學金,但中學能夠有多少助學金?是否說明他家的情況還不錯?不但能夠讓他出去上學,家裏的事情也能夠安排妥當,使楊繼繩能夠安心讀書,這樣楊才能夠考上清華。
請問這樣的情況下,楊父能夠一個人在家裏餓死嗎?楊繼繩除了描寫他父親以外,他家鄉就再沒描寫了。楊繼繩在這段描寫中還有許多不合理不合邏輯的地方,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