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大將軍之中誰是最為好大喜功的莽漢
諸葛亮初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但由於他的謹慎行事風格和有序撤離,還不至於過於狼狽。盡管失敗,諸葛亮還是小有所得,這一是遷移了魏國一千多戶人口到了蜀國,二是得到了一個“涼州上士”薑維。諸葛亮認為,薑維“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深解兵意”,他“才兼於人”,蜀漢國的李邵、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因此馬上給了他一個奉義將軍,封為當陽亭侯,不久又升任為“中監軍征西將軍”,可以說,諸葛亮就是把薑維當做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的。但是,我們不能不說,在薑維問題上,諸葛亮真是看走了眼,他不但沒有諸葛亮絲毫的謹慎,而且是一個十足的軍事上的莽漢。
(薑維 圖片來源於網絡)
薑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因為父親死於戰爭,他被賜予中郎的官職。諸葛亮初次北伐,郡守懷疑薑維有二心,因此丟下薑維等人自己逃走。薑維無處可去,投降了諸葛亮。諸葛亮馬上任命薑維擔任倉曹掾,並加奉義將軍,封他為當陽亭侯。薑維這時隻有二十七歲,在魏國官職很低,他的投降與否,並不在當時的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來蜀國又無尺寸之功,諸葛亮為什麽要給他這麽高的爵位呢?估計原因有二:一是樹立一個典型,鼓勵更多的魏國人投降前來;二是當做接班人培養,因為這時馬謖兵敗,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對象讓他非常失望了。這第二點尤其明顯,因為薑維同樣是沒有尺寸之功,但他的官職卻升得很快,不久就升任為中監軍征西將軍。到諸葛亮死的這年,薑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爵位也成為平襄侯。還是這年,蔣琬先是任大將軍,繼而為大司馬,薑維成了司馬。延熙六年,薑維成為鎮西大將軍。從投降到這時,不過是短短十年時間,一個魏國的中郎官(不是中郎將),也就是一個科員級別的公務員,沒有絲毫功勞,已經成為大軍區司令了,的確令人費解。再過四年,薑維成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是蜀漢國實際上的二號大臣。做官做到這般高位,仍然不見薑維的功勞是什麽,我們隻能相信,這是諸葛亮幹部梯次建設當中的一環,因為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都是諸葛亮早有預案的一種安排。
和費禕“共事”後,薑維有了一定的戰績,如平定汶山郡平康縣的羌族造反,安頓了胡王治無戴等投降部落等等,也因為如此,薑維有了假節的待遇。隻不過,費禕是大將軍,是臣子當中的“一把手”,所以,薑維想“興兵大舉”總是受到限製,費禕給他的兵力總是不超過萬人。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費禕死了,沒有人能夠再限製薑維了,薑維也開始了他的沒有間斷的征伐曆程。當年夏天,薑維率領幾萬人(注意,不是萬人)的軍隊圍攻南安,因糧食吃完而退兵回來。十七年,薑維兼職主持中外軍事。再次出兵隴西,薑維略有小勝遷徙了河關、狄道、臨洮(tao)三縣的百姓回師。延熙十八年,薑維出兵狄道,在洮西把魏國的雍州刺史王經打得大敗,王經的部隊死了幾萬人。王經退守狄道城,薑維圍攻他。魏國征西將軍陳泰率兵前來解圍,薑維退兵。延熙十九年春天,薑維升任為大將軍,成為蜀漢國的一號大臣,他可以放手大幹一場了,於是整頓人馬,進行了他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北伐。薑維和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日期在上邽會兵,胡濟失約沒來,因此薑維被魏國大將鄧艾在段穀打得大敗。此事引得軍怒民怨,薑維引咎自責,被降為後將軍,代理大將軍的事務。延熙二十年,魏國內亂,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反叛,薑維乘機再次北伐。魏國守將司馬望和鄧艾依傍著渭水紮營安寨,任憑薑維多次挑戰,皆堅守不出,次年諸葛誕兵敗,薑維也隻好撤兵。薑維回到成都。又恢複了大將軍職務。
諸葛亮在準備了一年多以後,七年間五次北伐,人們尚說他是“窮兵黷武”,可是比比薑維這個五年五次北伐,諸葛亮的北伐又算得了什麽!更主要的是,諸葛亮的北伐都是按計劃的進行,即便是失利,也是有序的撤退,而薑維的北伐,總感覺都是臨時起意似的,總是來去匆匆。這樣的軍事行動,總感覺有些投機取巧,勝負都在不確定之中,偶爾的取勝也讓人覺得僥幸。要不是這段時間正是魏國處在“內憂”時期,恐怕延熙十九年的大敗,必將會是一敗塗地。因此,和諸葛亮的平生謹慎相比,薑維在軍事上就是一個十足的莽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薑維說是第二,沒人敢稱得上是第一。不是我們要貶低薑維,史書也說他“連年征戰,都沒有建立什麽功績”。也因為薑維沒有功績,宦官黃皓的媚上弄權就更加沒有了製約。景耀五年,薑維率兵出師漢、侯和,被鄧艾打敗,退住在遝中,不敢再返回成都。景耀六年,薑維上奏章說魏國將大舉進攻,而黃皓說敵人不會來,結果是劉禪聽信了黃皓的鬼話,而蜀國的大臣竟然對邊事毫不知情。黃皓弄權,主要原因在於劉禪的寵幸,但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執政,黃皓等宦官為什麽翻不起風浪?說到底就是薑維的行政並不得人心。尤其是像費禕說的那樣,總是“希望一戰而僥幸取勝”。
薑維的莽撞還表現在戰略指導思想和規劃部署上。
蜀漢國自魏延開始,守衛漢中的軍事部署是:“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就是依靠秦嶺山的特殊地理形勢,設立營寨於各個關口,如褒穀口、箕穀口等等,即便是敵人的大軍來攻,也因為地形問題大軍布展不開而進入不了漢中。這種布防經過了實戰檢驗證明有效,如延熙七年春天,曹真率領十萬大軍伐蜀,蜀國的守軍還不到三萬人。諸將認為,敵眾我寡,應該收集兵力防守漢城和樂城,然後等待涪城的軍隊支援。漢中主將王平認為,漢中離涪城有上千裏路,援軍一時半會兒是趕不到的,如果讓敵人得到駱穀關口,大禍就降臨了。應該趕緊占領興勢山,將敵人堵在關口以外。後來果然逼退曹真大軍。薑維掌權後,認為這樣雖然可以擋住敵人,但不會獲得重大勝利,不如隻守住漢城和樂城,再派出流動的軍隊和敵人作戰,當敵人因為沒有糧食退兵的時候,各城和流動軍隊一同進攻,這才是消滅敵人的好辦法。於是,薑維改變了軍事部署,隻在各個縣城駐軍。
在魏、蜀兩國間的戰爭中,魏國多數時候都是采取的守勢,要進攻就是最大規模,也就是要吃就一口吞掉。所以,薑維打開城門,放敵人進來的部署就是“自毀長城”,說明他是一個十足的莽漢。實戰的結果就是,後來鄧艾、鍾會的滅蜀之戰,蜀軍很快地全線失守,蜀軍不但不能有效的消滅敵人,反而讓敵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城下,而蜀軍隻能是困守孤城被動挨打。
薑維最後一個舉動是投降鍾會,有一種說法是薑維以此來讓鍾會殺死魏國諸將,然後由他殺死鍾會再扶持劉禪複國。且不說這種喪氣辱節的行為為君子所不齒,僅僅從軍事行動而言,這也是一種魯莽行為,任何一位成熟的軍事家都不會這樣做。假如鍾會盡殺魏將,那誰來為他帶兵?鍾會能傻到幻想一個人來接管一個敵國嗎?這種建立在一廂情願基礎上的軍事設計都是一種莽漢行為。
後世的人們給諸葛亮有個定論——諸葛平生唯謹慎!可惜他卻看走了眼,選拔了這樣一位莽漢來執掌未來的軍事。如果諸葛亮真的泉下有知,真不知道他如獲至寶得來的這個薑維,是該慶幸呢還是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