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解

來源: Katrina2005 2020-09-05 19:24:4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670 bytes)

 

現在用到吳字,一般隻是兩個專用名詞,一個是曆史上的吳國和因吳國而起的地區名稱,另一個是姓氏,不過姓氏也與曆史上的吳國有關。

吳國,也是周代的諸侯國,不過有兩點特殊。第一點,周代天子的子弟的封國,都在黃河流域,即所謂“中國”。那裏是華夏民族生活的地方。“中國”的東麵的稱夷,北麵與戎狄為鄰,更北一點為貊,西麵的是羌。淮河以南,基本上都是蠻人的地盤(例如荊蠻),東南沿海和嶺南則稱百越,隻有以現在的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的吳國,被認為與周天子是一家人。

第二點,吳國的誕生,遠在周的君主成為天子之前。在司馬遷看來,吳國在所有諸侯國中地位最高。在《史記》中,為各主要諸侯國所寫的曆史記錄被稱為《世家》。排在第一位是《吳太伯世家》,其後依次才是《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

齊太公(薑太公)是周文王的老師,算是前輩了,排在前麵理所當然。周公旦和召公奭是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宣布戰勝商紂王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因此魯國和燕國的位置緊挨著齊國是當然之事。管叔鮮、蔡叔度是周武王的兩個弟弟,但是後來出了問題,排在燕召公的後麵,也都可以理解。而吳太伯排在最前麵,他的輩份最高。

眾所周知,周文王是武王的父親,他把周治理得很好、很強大,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武王做天子打下了基礎。文王的父親是王季(季曆),祖父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周的實際奠基人,他把部族帶到周原定居(這樣才有了後世的“周”的名稱),並使周部族逐漸興旺發達。太伯(又寫作泰伯)、仲雍與季曆是他的三個嫡子。據說古公亶父看出來季曆的兒子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很賢明,便有意讓季曆“接班”從而轉傳給昌。但是,這樣做違反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

太伯看出了父親的心思,便主動辭讓,仲雍也跟著大哥(“太伯”就是大哥的意思)一起出逃。他們從西岐一直走到東南海邊的“勾吳”,也就是在如今蘇州、無錫一帶,據說受到當地人的擁護,建立了吳國。這樣,吳太伯是周武王的伯祖父,在各諸侯國的開國君主中無疑輩份最高。所以,司馬遷把吳太伯世家放在世家之首是有他的道理的。

雖然吳國一開始不是周天子分封的,不過其身份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當周武王伐紂成功的時候,吳國的國君已經是跟隨泰伯一起出逃的老二仲雍的曾孫周章了。武王成為天子之後,承認了吳國的諸侯身份,讓周章繼續作吳國國君,祭祀泰伯;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召回北方,分封在周的北麵(今山西平陸),封國稱虞,祭祀仲雍。這個虞,就是後來被晉國“假途伐虢”留下“唇亡齒寒”成語的那個虞國。虞與吳在古時讀音相同,有時也假通。

在周天子分封諸侯五百來年之後,魯昭公娶了一位吳國的公主(從後世看來,這已經出了不知多少個“五服”了),而被人批評為破壞了禮製(“不知禮”)。古代已婚女子的稱呼為娘家的姓加名,那位吳國女子照例應當稱姬孟子(孟表示老大),但是,魯國也姓姬。按禮製就不能娶吳國的公主,但是,魯昭公還是娶了,因而隻能稱它為吳孟子。有人問孔子,魯昭公是否知禮?孔子按照禮節不能當外人的麵批評自己的國君不知禮,隻好當麵說魯昭公知禮,而在背後承認自己說錯了。

孔子對吳太伯有極高的評價,他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至德就是最高尚的德,高尚到老百姓不知怎樣來稱頌他了。如今在無錫與蘇州之間的梅村鎮(據說這是太伯最早定居下來的地方)以及蘇州市(吳國國都)內都有古代傳下來的“泰伯廟”,來祭祀這位吳國的首創者。

曆史的記載是吳太伯主動辭讓,從而得到曆代人們的讚揚。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避難而逃。我看,不管曆史的真實到底如何,太伯的出走,總是避免了一場父子兄弟之間的流血爭鬥。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上,這樣的事情實在是數不勝數。

從吳太伯建立吳國,到吳王夫差爭霸中原,反被越王勾踐掏了老窩,吳國覆滅,周代的這個吳國存在了六百多年。在往後的兩千五百來年的曆史中,吳、吳郡、吳中,就是今日蘇州的正式名稱或者代稱了。

越王勾踐本來是在會稽的(今浙江紹興),在滅掉吳國之後,就把自己的都城搬到了吳國的都城(今蘇州),把新的都城即現在的蘇州稱為會稽。楚國滅掉越國,仍然沿用這個稱呼。秦統一天下,設立會稽郡,管轄如今長三角、浙江和福建一帶,會稽郡的郡治設在吳縣(即今天的蘇州城區)。

這樣,在秦和西漢年間,所謂在會稽郡治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地點是在吳縣。如秦末項梁帶著項羽起兵反秦,自任會稽太守的地方就在“蘇州”。西漢的朱買臣的故鄉和任會稽太守的地方也是“蘇州”,那時候都稱吳縣。這樣的狀況,維持了約250年。

到了東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江南的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於是把會稽郡分成吳郡和會稽郡,兩個郡基本上以錢塘江為界。今蘇州市、上海市(現在上海鬧市區那時候尚在海水中)和浙江北部歸吳郡,治吳縣。錢塘江以南的今浙江省和福建省,歸會稽郡,治山陰縣(即紹興,也就是原來會稽山附近)。這樣,吳郡和會稽郡就分開了。吳郡基本上是原來吳國的地盤,會稽郡基本上是越國的地盤。

後世吳和會稽還是常常被人連在一起,稱為吳會(音快kuai4)。如王勃《滕王閣序》“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古人說吳會,如同今人說江浙。

東漢末年,軍閥四起,孫氏集團向江東發展,東漢政權封孫策為吳侯,其根據地也在吳郡(那裏是孫策孫權之母吳國太的家鄉)。孫權繼襲吳侯的爵位,並把勢力從長江下遊逐漸西擴到長江中遊地區,建立的政權稱吳,建都建業(今南京)。與魏、蜀漢三分天下,由於位置在東南,故人稱東吳,亦稱孫吳。吳國地域廣闊,如今中國的東南方和嶺南都是它的領地。但是,其最富裕的地方,還是它的老根據地吳郡。

南北朝時期,行政區劃混亂,吳郡曾經“升格”為吳州。

隋文帝統一中國,簡化行政區的層次,實現州、縣二級行政。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蘇州,州治仍然稱吳縣。從此,蘇州這個名稱產生了,但是吳郡一直是它的別稱,而吳縣則一直是其附郭縣。例如,在南宋,蘇州已經改成平江府,但是範成大所著的地方誌仍然稱《吳郡誌》。

從周代到唐代,吳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了大的變化,已經成為各代王朝最重要的稅賦來源地。隋代開挖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漕運,即將富饒的吳地糧食和其他物品運往中原洛陽再轉運到長安。

隨著經濟的發展,吳地的民風也發生了大的改變。古代的吳人以武著稱。春秋戰國時代,號稱四大刺客的有兩位是“蘇州人”,刺王僚的專諸和刺慶忌的要離,而吳王僚的兒子即被刺的慶忌更是當時最有名的勇士。戲劇《馬前潑水》裏的朱買臣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酸書生,曆史上西漢朱買臣的最大功績卻是“受詔將兵”,“擊破”了盤踞福建鬧獨立的東越。宋範成大《吳郡誌》引《隋誌》稱蘇州自古“其人並習戰,號為天下精兵”,“吳俗好用劍輕死”。幹將和莫邪是古代最好的寶劍。考古發現的吳王劍,至今鋒利,實為天下之寶。吳鉤更是被後世文人作為銳利武器的代稱。

實際上,好勇鬥狠的風俗基本上與經濟的不發達和人們生活的困苦有關,生活太困難了,生不如死,於是才好勇輕死。生活條件好了,人們才重視生命,注重文化。吳地正是經曆了這樣的變化。到唐代的時候,也已經是文化昌明之地了。

盛唐詩人韋應物做過蘇州太守,他有一首詩,最後四句是:“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方知大藩地,豈曰稅賦強”。意思是不能隻是說蘇州經濟發達、上交稅賦多,文化也很好啊。這說明盛唐時有些人光知道蘇州“稅賦強”,不知道“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韋應物糾正他們的意識。

說到“稅賦強”,蘇州的稅賦確實多。除了上麵引用韋應物所說的以外,還可以從下麵的事實看到。過去時代高級行政機關是不直接向老百姓收稅的,直接負責收稅、審理刑事案件的行政單位是縣衙門。一個城郭是一個縣,如果這個城市是州治、府治等高級行政區治,所在的縣稱倚郭縣。如濟南府治曆城,曆城就是濟南的倚郭縣。由於蘇州的稅賦特別多,倚郭縣吳縣實在忙不過來了,於是在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把吳縣的東部分出來,另置長洲縣。這樣,蘇州城裏就有了兩個倚郭縣,這是隻在都城長安才有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進,唐宋元明清,一代又一代,吳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其他地方的繳納稅賦的差距拉得更大。清代中期,僅蘇州府一個府的稅賦就達到了全國總稅賦收入的十分之一。這樣,吳地的行政區劃已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雍正二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遂上奏請求分縣治理,即一個城裏再多分設一個縣。

據《清史稿·地理誌》記載,清代全國有兩個倚郭縣的城市21個,三個倚郭縣的城市一個。

有兩個倚郭縣的城市是:順天府(北京):大興、宛平;西安府:長安、鹹寧;成都府:成都、華陽;南昌府:南昌、新建;長沙府:長沙、善化;廣州府:南海、番禺;福州府:侯官、閩縣;以上7個城分屬7省,全部都是省治。

餘下的14個全部在長三角地區,即所謂吳地。它們中在浙江的四城,杭州府:錢塘、仁和;嘉興府:嘉興、水;湖州府:烏程、歸安;紹興府:山陰、會稽。在江蘇的十城,江寧府(南京):江寧、上元;常州府:武進、陽湖;鬆江府:華亭、婁縣;揚州府:江都、甘泉(以上為府治)。還有六個雖然不是府治但兩個縣(州)在同一城郭的,無錫、金匱;宜興、荊溪(以上屬常州府)常熟、昭文;昆山、新陽;吳江、震澤(以上屬蘇州府)。另外,太倉(州)分置鎮洋縣。

而蘇州府治是清代全國唯一有三個倚郭縣的城市,它們是:吳縣、長洲、元和。

也就是說,從武則天時代後,蘇州城裏是兩個縣,東麵是長洲縣,西麵是吳縣,兩個縣大致以如今的人民路為界。雍正二年之後,把兩個縣的南部割出來設立元和縣,大致以如今的飲馬橋為界。

到了民國年代,全國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取消府一級行政區劃,並一律取消倚郭縣,蘇州城裏的三個縣又合並為一個吳縣。

共和國成立後,設立蘇州市,市區分三個區,平江區、金閶區和滄浪區,而城郊農村地區則歸吳縣。這樣,吳縣雖然其縣政府仍然在蘇州城裏,但是隻管轄農村了。

1995年,吳縣改稱吳縣市(這個稱呼有些不倫不類)。2000年,撤銷吳縣市,劃歸蘇州市區,分為吳中區、相城區。至此,從秦代開始的吳縣,經曆了兩千多年,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城區的三個區中,平江區轄地相當於清代的長洲縣;金閶區,轄地相當於清代的吳縣;滄浪區,轄地相當於元和縣。這是有意思的事情,說明即使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邊界的劃分也是很有曆史傳承性的。進入21世紀,隨著蘇州城區的擴大,原來的這三個區顯得太小了,於是,在2012年,這三個區合而為一,稱姑蘇區。這樣,在城裏的原來的吳縣等三個縣的影子也消失了。

至此,“吳”這個曆史上的諸侯國、割據政權、行政區劃,吳國、吳州、吳郡、吳縣等等,統統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吳,作為地名,隻是作為蘇州的代稱,或者說是“雅號”了。

在某些學術領域,作為地區名稱的吳,仍然存在,例如吳方言。吳方言區在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還可以分為多個子方言區。不過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說方言的人群大大減少。60年代的方言著作還說吳方言是除北方方言(官話)外最大的方言,我看現在很危險了。吳方言區最大的城市,上海,經常在歎息上海話的危機。被學術界作為吳方言“標準音”的蘇州話也已經處在很危險的處境,蘇州城裏的年輕人許多已經不大會說蘇州話。本來在長三角城鄉到處盛行的蘇州話的標準——蘇州評彈,也隻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正在興盛流行的東西例如流行歌曲是不會被稱為非遺的)。

據《說文解字》,吳字的本義是“大言”即大聲說話。吳本來寫作吳,上麵是口,下麵是一個歪著頭的人,表示人歪著頭大聲說話。《詩經·周頌·絲衣》中說“不吳不敖,胡考之休(不喧嘩不傲慢,福祿又長壽)”。

從“大言”引申為大,屈原《九歌》:“齊吳榜以擊汰”,就是舉著大槳一起劃,吳榜就是大槳。

不過,這些意思現在都不用了,隻是在讀古漢語時有用

 

所有跟帖: 

你隻要把“牧誓”多讀幾遍, 讀懂了後, 你對你所說的一切都不會信了 -欣國學- 給 欣國學 發送悄悄話 欣國學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05/2020 postreply 19:28: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