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說,整個淞滬會戰中,當時的中國地方實力派軍閥,無論是川軍、桂軍、西北軍、東北軍……都表現得比較英勇,敢於犧牲,不計代價。比如剛跟蔣介石刀兵相見過的桂係竟然把主力全都派上了戰場,損失慘重後,讓白崇禧看著傷亡數字痛苦流涕。要知道,在4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與日軍作戰,南洋水師坐山觀虎鬥,拒不奉命參戰。難道是國民政府建立之後,地方軍閥就像中央統一,聽從調配了嗎?非也,自從民國建立起軍閥混戰不斷,蔣介石的中央政府對地方各實力派的控製能力遠不如當年的大清朝。
中國各地方實力軍閥之所以不計代價,不講條件的投入淞滬會戰,這裏麵有極其深層次的文化方麵的原因:20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通過小說、戲劇、散文、宣言等各種文化形式,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建立了現代文明國家的概念。中國人的這種國家概念一旦建立,迅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天下興亡”的觀念,融合在一起。在追求傳統的“大一統”的“天下”觀的文化基因的作用下,形成了中華民族新的文明凝聚力。
在這種新的文明凝聚力的作用下,民眾對待外敵入侵的態度,已經與以往的坐看改朝換代完全不同了。各派軍閥對這種民眾心理的變化也了如指掌,他們既是民眾的一員,更要依靠本省民眾的基本盤支持,所以,如果不參與淞滬會戰並英勇表現,以後他們連當軍閥的資格都沒有。
日本人正是忽視了中國文化的自我蟬變和涅槃重生,所以才可以狂妄的叫嚷出“三個月內征服中國”的口號。
作者: 金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