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關羽,張飛,都是百戰名將,雖然敗仗多,但是畢竟是從和黃巾軍作戰開始,一路打下來的,劉備也是軍事家,比不上曹操,但不像演義中說的那樣,好像都是關羽張飛在打仗,劉備無所事事一樣。
同時期的諸葛亮幹嘛呢? 他自己說躬耕於南陽, 其實劉備訪問他三次,他不是訪友,雲遊,就是大白天睡懶覺,從來沒種過田,他還好意思說自己躬耕? 也沒打過仗,打仗這事,得一點一點的鍛煉出來,得有點直覺天賦,得積累經驗,不是隻讀讀書就管用的。自己有多少兵,將領的特點是什麽,哪隻部隊善於打什麽樣的仗,不是得和部隊的多年磨合才知道的?,前線的指揮官還得根據戰場的態勢隨時調整部隊的部署,得有戰場直覺,當機立斷,等等,我也不是軍事家,連兵都沒當過,也沒打過仗,但是估計是這樣的。
劉備印象中好像就沒打過勝仗,被董卓,袁紹,呂布,曹操,追著跑,簡直像隻兔子,不知道怎麽也能拉起一支隊伍來,估計靠的是今天投靠這個,明天投靠那個,呂布這樣做,就被瞧不起,劉備這樣做,就沒事兒。諸葛亮和劉備一起後,好像也重複這個過程,這回劉備投靠的是劉表。
劉表,曹操好像都請過諸葛亮,但是他沒答應,有時能嫁入豪門,但是隻能作妾,那就不答應。諸葛亮的隆中對的確好,但是當時的選擇好像也就那麽多了,說不上多麽高明,沒辦法的辦法,一旦進入蜀中,以後爭霸中原就難了。
後來總算打了一個翻身仗,赤壁大戰,打敗了曹操,但是這是周瑜指揮的,諸葛亮借東風,會些法術,有點像水滸裏的公孫勝和吳用的合體,他的法術後來就沒用過,上天可能還是有規定的,不能用太多。
取西川,是劉備定江山的關鍵大戰,但是諸葛亮也沒參加,都是張飛,黃忠,劉備自己打下來的,然後就是爭漢中,是關係到四川穩定的重要戰役,也是劉備親自指揮的,也沒諸葛亮什麽事。不知諸葛亮到底指揮過什麽戰役。
後來的兩個大敗仗,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敗仗也沒輪到諸葛亮,但是再後來,平定南方雲南少數民族,諸葛亮就開始指揮打仗了,取得了勝利,但是都是和少數民族作戰,不是強大的對手。
以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六出祁山,正史裏是五出,除了第一次外,幾乎沒取勝的可能,完全就是把大部隊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中大遊行,把老百姓折騰的奄奄一息,最後連自己都給折騰死了。他究竟算什麽軍事家?
最後說說什麽是忠臣。
唐朝去三國不遠, 杜甫的詩“可憐後主還寺廟,君臣一體祭祀同”大概是說劉禪哪配享有祭祀啊,李商隱的“終見降王走傳車”“他年錦裏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等等,對諸葛亮的讚揚,對劉禪的貶低,令人氣憤填膺,劉禪對相父幾乎言聽計從,都是諸葛亮一人當國,怎麽還把失敗的責任推到劉禪的身上呢,失敗了和誰都沒關係,形勢就那樣,不用貶低誰,但是究竟是誰促成這樣的輿論呢? 你看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大概知道至少是一個原因,他倒是沒直接貶低劉禪,但是教訓的口吻,不像是臣子應有的樣子,他對自己的吹噓,什麽臣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你明明自比管仲樂毅,怎麽還不求聞達於諸侯呢? 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把自己抬得多高。
什麽是忠臣呢,“一切榮譽屬於蘇維埃”“都是毛澤東主席領導的好”,這才是忠臣,要把榮譽給主公,這才是大忠。比如周恩來就很忠。
後世的人,尤其是讀書人,都有諸葛亮情節,都想有誰三顧他,請他出山,他好有機會鞠躬盡瘁,因此不能把後世不公正的評價都推到諸葛亮身上,但是諸葛亮標榜"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確有誘導的作用,給後人製造了一個道德境界,反而使忠君的境界降低了,沒把一切榮耀屬於皇上。 當然,這個忠君的境界也不是什麽好事,但是如果你真的” 忠“, 就得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