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主要都是因為清政府的愚昧無能,一味固守自己的統治,企圖維持皇家永久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不是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欲倒。
在清朝廷內,皇家為了各自的利益和立場做出的決定都導致了大眾對這位當時大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光緒皇帝,產生了一種誤解。
以致於我們將一切錯誤:不能將君主的權力牢牢握緊在自己手中,不能將“百日維新”變成一場真正徹底的革命運動,不能阻止清政府在喪權辱國的道路上愈走愈遠,都歸咎於他的軟弱無能。
於是我們記下的是他的軟弱、悲劇、沒有大用的一生。
光緒帝
突如其來的皇位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的半夜,位於北京城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王府傳來一陣嬰孩的嘹亮的啼哭,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賢親王奕譞的長子載湉出生了。
如無意外,長大後他將順利地承襲他父親的爵位,成為醇王府的新主人,但是意外發生了,他成為了當時中國的主人,擁有的不是王府的一畝三分地,而是中華遼闊的土地。
載湉
清朝後期的幾位皇帝都子嗣不豐,慈禧因為生下了鹹豐帝唯一的兒子而母憑子貴,到了同治皇帝時,由於過早夭亡,沒能留下一兒半女,於是事關國運的緊急立嗣會議就在養心殿召開了。
參加會議的有五位親王和數名大臣,為了能夠繼續把持朝政,慈禧沒有聽從軍機大臣的建議,將恭親王奕?的兒子載澄立為皇帝,而是選中了醇親王與他妹妹的年僅四歲的兒子載湉。對於醇親王來說簡直是五雷轟頂,但隻能依照旨意讓兒子過繼到鹹豐皇帝一脈。
半夜,象征著封建社會無上權力的紫禁城緩緩打開了它的大門,將這位四歲的小皇帝迎了進去,隨著朱紅大門開啟的是他灰暗的一生,他承繼了皇位,也擔下了“傀儡”應該擔下的罪名。
醇親王府
沒有人情味的童年
對於有龐大野心的慈禧太後來說,選擇一個年僅四歲的孩童當皇帝無疑是最恰當不過的。而除了年齡之外,還有一項關鍵而重要的原因讓慈禧選擇了他,那就是他的性格。
光緒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因此在命這個孩子入宮之前,她就已經從妹妹那裏了解到,這個孩子非常文靜,從不淘氣。這樣的性格可以讓慈禧很好地控製他,也很好地控製朝政。
然而,這個孩子又太文靜了,像個女孩兒一樣,甚至膽子也小得出奇。
慈禧是一個有野心的女人,精明幹練,一絲不苟,而光緒做事情卻十分拖泥帶水,作為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兒,他又沒有定性,經常玩著玩著就扔下手上的東西,去擺弄另一樣玩具。雖然對於一個未經世事的小孩來說,這是十分正常的,但卻讓慈禧很不滿。
作為大人,又在朝堂上浸淫了這麽多年,慈禧早已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而光緒,作為一個孩子離開了家,麵對的是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本就文靜的他更加沉默。
在慈禧的眼中他呆頭呆腦,一點兒都不機靈。雖然慈禧想要一個好控製的繼承人,但光緒的表現還是讓她感到失望不已,對他談不上有多喜愛。
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由於過早喪父,因此慈禧對他寵愛有加,不加責備,漸漸養成了同治驕縱的性格,最終成為了一位不合格的皇位繼承人。為了不再重蹈覆轍,也因為慈禧對這個孩子的些許失望,慈禧決定給這個孩子嚴格的教育,好好培養他。
同治皇帝
於是小皇帝光緒剛剛五歲的時候,她就迫不及待地給光緒請了狀元出身的翁同龢作為光緒的老師為他開蒙,她還嚴格製定學規,經常召見老師,詳細詢問光緒的學習情況。
除了學業之外,慈禧還希望讓他成為一個可擔大任的統治者,光緒天生柔弱,慈禧相信這個好控製的孩子一定能在她手下被她塑造成她想要的樣子。
等到光緒剛滿十歲,她就經常在處理政務時讓光緒陪在她身邊,讓光緒看她如何處理政務,還給他講解奏折,讓他嚐試在奏折上批答。
慈禧對光緒方方麵麵都十分嚴格,連賜給他的飯食,他也必須吃得幹幹淨淨、一口不剩,因為這是太後的恩賜。
久而久之,“西後待皇上無不疾聲厲色。少年時代每日嗬斥之聲不絕。稍不如意,常加鞭撻,或罰令長跪,”
於是,“皇上見西後如對獅虎,戰戰兢兢。”
對於光緒來說,他驟然來到偌大的冰冷的皇宮,麵對的不再是父母溫柔的叮囑,而是慈禧的耳提麵命和奴仆的不關心,於是他心裏有了無比的落差和恐懼。麵對這位名義上的母親,他變得越來越期期艾艾,甚至還有了口吃的壞毛病。
長久以往,光緒在慈禧的絕對權威下變得越來越敏感軟弱。在皇宮裏,他學了作為一個君主應該學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卻沒有真正學到一個君主該有的能力,以致於成年後,他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衝破慈禧的權力包圍,親臨朝政。
慈禧太後
失敗的君主
自1861年,慈禧、慈安兩宮太後聯合恭親王奕?發動政變,掌握清政府的實權以來,慈禧垂簾聽政長達25年,長久的大權在握讓她太過貪戀這種感覺,所以哪怕朝中非議已久,她都遲遲不肯放權。
然而朝中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多,於是1886年,光緒十五歲時,慈禧不得不歸政。其實說是歸政,慈禧並沒有放權,很多事還是要先請示她,才能稟告給光緒。
光緒從少時讀書以來,就自有一番誌向,因此親政以後,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宏圖,雖然已經親政,可他在朝中的影響遠沒有慈禧那麽大,根基也沒有慈禧深厚。
在皇宮內慶祝皇帝親政的短暫的歡慶氣氛過去以後,大清帝國這個複雜的機器仍然照著往日的節奏遲鈍緩慢地運行。年輕的光緒皇帝發現不是他在操縱這個帝國,而是這個帝國在控製著他。
親政以來,中華大地上有一段少有的風平浪靜的日子,沒有危機,也沒有革新。帝國的一切事務都按照慈禧太後執政時的成例按部就班地處理。
光緒皇帝
在陳規的包圍下,這位年輕的富有革新意識的帝王並沒有多少機會按照自己的心意對這個帝國機器進行改造。在親政的前五年,天下至尊的皇帝不過像是太後的附庸一樣,整日的隻是忙於處理瑣碎事務。
親政幾年後,光緒皇帝等來了一個機會,一個他認為可以就此宣揚清王朝國威的機會,一個可以不被列強輕視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沒有按照他的預想發展下去,反而使清朝的境況更加嚴重,也是自己以後被囚瀛台的重要一環。這個機會就是曆史上的“甲午中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早先關於朝鮮問題的交涉失敗。
1890年,日本爆發了經濟危機,為了緩解國內矛盾,日本對與發動戰爭的要求十分迫切。
1894年,日本借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向清朝乞援的機會,發動對朝鮮的戰爭。日本甚至還向清廷說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來誘使清廷出兵朝鮮。麵對日本的挑釁,光緒決定出兵予以還擊。
但是李鴻章認為難以匹敵,提出了“避戰求和”的政策,慈禧也由於自己即將過六十大壽,不想戰爭對她的大壽造成影響,主張求和。一時之間,朝中的主和派占據了上風。
李鴻章
未戰先和,些許荒唐,光緒皇帝拒不采納。隨著國內要求出戰的聲音越來越大,加上7月的談判失敗,李鴻章同意出兵。於是,日本在朝鮮豐島海域向中國發動攻擊,中日甲午戰爭全麵引爆。
中日甲午戰爭自1894年7月23日開始,至9月15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的心血全部付之東流,清廷慘敗,不得不簽訂條約。
朝中由此對光緒皇帝失望異常,國內輿論嘩然,一時之間,這位年輕的皇帝被推到風口浪尖,然而,這個富有革新意識的帝王隻不過是受腐朽無能的清政府的牽連。
在戰爭中,清政府上下的思想、行動始終沒有統一。戰爭爆發之前,陸上軍備沒有更新,海軍擴建也處於停滯狀態,最基本的彈藥都無法保證。
麵對日本的挑釁,慈禧既希望取得一些勝利,又不希望戰事擴大,因此和日本人討價還價。而因為要為慈禧辦六十大壽,本就空虛的國庫更加雪上加霜。
國庫的空虛,北洋水師的備戰意識,朝中眾人心思各異等等造成的後果,都由這位皇帝承擔。
甲午中日海戰
而在之後的維新變法之中,由於光緒觸及到了保守派的利益,眾人不僅沒有盡職地共同協助這位沒有政治經驗的皇帝,反而處處掣肘。最終,慈禧太後下令將光緒囚在瀛台,在那裏,他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段光陰。
從四歲入宮登基,到38歲無故暴斃,他隻讓我們在這段夜色沉沉的長夜裏看到戊戌變法這一絲微茫的、稍縱即逝的光芒。
他在位34年,政治上沒有值得稱道的建樹,如果沒有戊戌變法,他在曆史上不過是寥寥幾句話,甚至這寥寥幾句話中更多的可能是他與珍妃的悲劇愛情,他將會因為他的無用受到曆史的徹底否定。
瀛台
光緒,這位富有學識的帝王,他具有與清朝許多皇帝一樣的癡情,卻沒有他的祖先的治國守成的能力,腐敗透頂的王朝在他的背後桎梏著他,讓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祖先的基業被帝國主義一點點蠶食,他在長夜裏的無數次歎息,並不能讓滾滾向前的曆史發生任何改變。
其實,縱觀光緒皇帝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與崇禎皇帝的命運何其相似,他們都不做亡國之事,卻擔負了亡國之君的悲劇。
他們也都拚盡全力,希望挽救這個即將沉沒進無底深淵的朝廷。他們富有大誌,銳意改革,積極選任才幹,但是王朝上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政府並不都與皇帝一心,他們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給本就岌岌可危的王朝予以沉重的一擊,於是在曆史上給我們留下了帝王無能的印象。
如果朝中上下一心,慈禧不橫加幹涉,都對這位皇帝盡心輔佐,那麽光緒一定能夠大展宏圖,將清政府從覆滅的邊緣拉回來,他也就不必擔負這些他本不該擔負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