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史話十一、唐詩音韻(中)

     永明體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詩歌從原始自然藝術的產物:“古體”詩,開始走向人為藝術的“近體詩”。永明體,也就成為近體詩形成的前奏,成為人為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四聲八病”用於永明體詩歌的創作中,對於增加詩歌藝術形式的美感,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但要求過分苛刻,如此嚴格的聲律要求,大大妨礙了詩人的創作,所以永明體的好詩不多。

    《切韻》是中古漢語語音的一部代表性韻書,是漢語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切韻》是在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陸法言的父親陸爽在朝廷作官時,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個當時的著名學者在陸家聚會評議古今是非,討論編訂新韻書的綱領性意見,年輕的陸法言對音韻學很有興趣,旁聽了長輩們的學術討論。與會的魏彥淵對陸法言說了一句夠牛的話:“音韻學曆來有許多疑點,我們幾個人確定下來的意見,就算是今後標準了。既然討論中疑難之處都解決了,你為什麽不把我們的討論結果記錄下來呢?”於是勤奮的陸法言作了詳細的記錄,想必他的記錄,當時曾得到這幾位老一輩學者的認可。後來在隋文帝的兩個兒子楊勇、楊廣繼承皇位之爭中,陸爽站在太子楊勇一邊,但最終的勝利者是後來的隋煬帝楊廣,從此陸氏家族不見容於隋朝廷。陸法言離開了長安,也離開了官場,專心致誌於音韻學的研究。陸法言根據上述所記錄的當時八個音韻學頂級專家議論的要點,經過認真斟酌,於仁壽元年(601年)編成《切韻》五卷。陸法言的著作開始隻是私家著述,但是到唐以後卻大為流行。因為他的書吸取了以前諸家韻書(見下)的長處。自《切韻》問世,六朝諸家韻書均逐漸消亡。《切韻》成為考訂古音及作詩文的根據和研究漢語的中古音韻的主要資料,也是重要的語文工具書。

    《切韻》一書可上追古漢語,下啟唐宋漢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又因為《切韻》代表了中國研究語音的規則標準,所以《切韻》成為漢語音韻學的第一部經典,掌握《切韻》音係是了解和研究語音史的基礎。陸法言在仕途上不順,但潛心學問卻使其在中國語音史上永垂不朽。

    編篡《切韻》是為了糾正韻部分類中的錯誤用法,統一從古代到當時南北韻部分類的差異。《切韻》所依據的六本前人韻書即:呂靜《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周思言《音韻》、李季節《音譜》和杜台卿《韻略》,說明其語音係統乃西晉或者東漢以來的洛陽話。一千四百年前沒有錄音機,八位與會學者都生長在鄴下(今址河北臨漳鄴鎮)或金陵,鄴下和金陵的雅言肯定是唯一能夠征引的活資料。陸法言說,“蕭、顏多所決定。”可見,當時在解決分歧時,起決定作用的學者是兩位會講金陵雅言的學者——顏之推和蕭該,金陵雅言必定成為主要的活語言資料。這是因為西晉滅亡到隋代建立,經過二百六十多年多民族混合,當時口語的洛陽話和此前一直可以上溯到作為周代“普通話”的洛陽雅言已經有很大差異,倒是金陵雅言雖然也受到吳越方言的一些影響,由於是在占統治地位的北方士族及其後人中流行,卻較好地保留當初洛陽雅言的原汁原味。在編篡《切韻》過程中最有影響的學者顏之推說過:“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確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然官冕君子,南方為優;閭裏小人,北方為逾。……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顏氏家訓集解》卷七《音辭》)”當年八位學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摻雜的北方夷虜之聲和南方的吳越方言除去,恢複洛陽雅言的原貌。

《切韻》音係綜合了不同方言的語音內容和一部分較古老的韻書的內容,包容範圍廣,分類細致嚴密,漢語方言的音類區別大都能夠在這個音係裏邊找到根據,這樣的音係顯然最適合作為研究古今音和方言音的共同參照係。假如拿一個分類少、音係結構簡單的係統作參照,其效果就差多了。

所有跟帖: 

讚好文! -化外人- 給 化外人 發送悄悄話 化外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7/2020 postreply 09:03: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