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當年是唱“雙簧”的嗎?

 

50年看曆史,蘇聯解體已經快30年了,對於蘇聯解體前一些情況,現在再返回頭來看,的確讓人不理解。蘇聯解體前雖然有示威遊行,但並沒有大規模騷亂,甚至連內亂都沒有,而且蘇聯軍隊出奇安靜,甚至“8.19事件”開上莫斯科紅場的坦克被人插上玫瑰花,蘇軍個個像小綿羊。後來這段曆史被認為蘇軍不向本國民眾開槍,但他們並不知道,此後他們苦日也來了。

蘇聯解體各種失業問題嚴重,而且俄羅斯慌亂一團,解體來得太快了,而俄羅斯獨立後,並非想象的那樣順利。當年在蘇聯體製下,俄羅斯不用操心,隻管好本國的民眾即可,可現在內政外交軍事俄羅斯都要管,讓葉利欽焦頭爛額。這位瓦解蘇聯幹將,也是一員福將,居然能在“8.19事件”中活命,不得不說是造化,並不是西方人救了他。

致蘇聯解體的還有一名幹將戈爾巴喬夫,此時已經退休了,不知道他與葉利欽交接權力時,是否有過對蘇聯的憐憫之情?

通過解密的資料看,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像是一對冤家,外界認為葉利欽是戈爾巴喬夫的反對派。但兩人其實是合作者。那麽兩人對著幹,是做給外界看嗎?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葉戈兩人的關係。

1.戈在前葉在後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誓言要改革蘇聯,當然改革是想法是好的,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最初並無章法,先從禁酒開始,沒想到遇阻,後來又想在工業經濟改革,依然不成功,於是炮製了一個所謂的“新思維”。

在這裏簡要說一下戈氏的“新思維”,戈爾巴喬夫弄的“新思維”並不是什麽創新理論,他也沒那兩下子,隻是一個赫氏改革的翻版。我們都記得赫魯曉夫當年的改革吧,全盤否認前任,甚至在蘇聯思想意識形態上動刀子,釋放政治犯,允許那些被流放的人員他們回到原籍。

並不是說當時流放的手段有多殘忍,但蘇聯當時流放這些人也是出於穩定,就如車臣人,斯大林把他們流放到偏遠地區,這些人就分散而居就沒有獨立的想法了。而赫魯曉夫把車臣人再招回到車臣,這些人就開始在一起商量如何與蘇聯對抗,甚至密謀獨立之事。

不得不說當時蘇聯流放,促進了蘇聯邊疆建設,但赫魯曉夫這樣一搞,邊疆再次成為人少之地,現在俄羅斯人口本身就減少,特別是邊疆地區大塊良田沒人耕種,也讓俄羅斯很無奈。

戈爾巴喬夫是赫魯曉夫執政期間參加工作的,他經曆過那場改革,雖然不成功,但卻打開了一個“缺口”,戈爾巴喬夫很認可赫氏的改革。因此他的“新思維”無非是在赫氏的改革理念進一步體現西方所謂的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不是靠改革就能換來的,而是國家建設一定程度而實現的。當戈氏的改革思路出來後,西方一看這是一個“好同誌”,於是就被西方認可。就如撒切爾夫人所說的那樣:“戈爾巴喬夫上台,我們認可他”。這裏認可包含著戈氏的改革很符合西方的口味。

此後戈爾巴喬夫與美英等西方國家交好,那時從戈爾巴喬夫出訪的照片可以看出,他臉上有著一個大國領導人自信。但西方可不是笑著與你交往,他們不希望強大的蘇聯存在,此後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在其“謀士”下操刀下,居然要改變蘇聯體製。有人說,戈爾巴喬夫後來無法改變了,不是他無法改變了,而是他放任這種“改革”。

西方認可戈爾巴喬夫,並與之建立私人良好關係後,西方也意識到,蘇聯有強大傳統力量,戈爾巴喬夫恐怕無法一時完成他們心目中的改革,也就是無法瓦解蘇聯,還要選擇一個一個激進的人加快戈爾巴喬夫改革,此時西方就選定了葉利欽。

當時葉利欽隻是戈爾巴喬夫提拔上來,後來擔任俄羅斯聯邦一把手,西方選擇葉利欽主要有兩個條件,葉利欽在一些政策有不同意見。西方具體與葉利欽如何接洽,並沒有顯示。來過葉利欽的激進越來越向西方靠攏。比如在薩哈羅夫這樣一個強烈反蘇人員,葉利欽支持他,葉利欽還威脅退D,後來戈爾巴喬夫麵對壓力撤了他的職,不過還保留葉利欽一定職務,這就為葉利欽創造了機會。

所以戈葉倒向西方並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一個演變過程,西方先選擇戈氏,但認為他並不是果斷之人,於是才有了激進的葉利欽。

2.既要權又要錢

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在蘇聯政壇上,我們從當時影像資料看,兩人更多的是對著幹,甚至爭吵不休。但在對葉利欽上,戈爾巴喬夫表現出更為寬容和大度,並沒有把葉利欽清除蘇聯領導層,主要還是戈爾巴喬夫不想得罪西方。

葉利欽沒當總統時出訪美國,老布什給他是以最高元首的待遇。戈爾巴喬夫當然看得很明白,而戈爾巴喬夫需要與西方保持友好姿態,對西方支持葉利欽當然不會打壓太嚴重,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因不同意見爭執,實際上是做給蘇聯傳統力量看的。其實戈爾巴喬夫背後卻向往西方。

戈爾巴喬夫後來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我們都知道這個獎的來曆,而且獲得的獎金據為己有。而戈爾巴喬夫與夫人賴莎還不斷寫書,在國外出版從中獲得大量的美元。說實在話,這些書如今沒人看,充其量就是垃圾。

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在蘇聯解體前夕,在蘇維埃會議上爭執,讓人以為戈爾巴喬夫並不想把蘇聯帶向解體。其實戈爾巴喬夫既想得到西方的認可,而且還不想放棄自己的權力。而戈爾巴喬夫如果一味的支持葉利欽,那他將會得不到其他人員的支持。實際上戈爾巴喬夫既想抓權,又不想得罪西方。

蘇聯改為總統製時,戈爾巴喬夫就任總統,當時他的權力很大。但西方不願看到蘇聯變化太慢,因此葉利欽激進變得更為激烈,甚至不斷要挾俄羅斯要獨立。而戈爾巴喬夫當然不希望俄羅斯獨立,因為蘇聯的主體是俄羅斯,如果俄羅斯獨立,蘇聯政府還留著有什麽用。

3.合作妥協勾結

1991年8月,蘇聯發生“8.19事件”,而此次事件發生後,戈爾巴喬夫正在外地度假,但他實際上被軟禁。此次事件主要阻止蘇聯解體。但事變發起者沒有找準關鍵,並沒有對葉利欽下手,這才使葉利欽抱著一部電台在自己辦公室指揮,也不忘與美國溝通。

最後葉利欽從辦公樓走出,我們會看到他站在坦克上發表演講。此時葉利欽已經不得不走這一步了,否則他也沒命。

但也有資料記載,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已經在事件前後進行過溝通。據說事件發起前,亞納耶夫已經向戈爾巴喬夫透露要進行政變,但戈爾巴喬夫並沒有阻止,甚至把事件也告訴了葉利欽。

而事件發生後,葉利欽才能從容的準備。後來戈爾巴喬夫也安全回到莫斯科。到了1991年12月,葉利欽直接去了白俄羅斯參加俄白烏三國會議,正是這次會議三國達成了建立一種新型聯盟的關係,實際上就是蘇聯解體一次會議。

當戈爾巴喬夫得知後,不得不妥協,但他要求葉利欽保留自己下台後一切權益。我之前在這段文字中說過,葉利欽很不耐煩,答應戈爾巴喬夫的請求。

但這一係列操作來得太快了,是葉利欽等不急了,還是西方等不急了?反正都有因素。

在蘇聯解體這幾個環節上,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既有合作,又有妥協,但更多的還是勾結。

有人說戈葉二人在蘇聯解體上唱了一出“雙簧”,的確這個“雙簧”唱得很好。

 

所有跟帖: 

The biased political article didn't give me a comprehesive evalu -19428182- 給 1942818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20 postreply 15:46: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