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囚犯,清朝滅亡後,結局如何?

受一些曆史劇的影響,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古代的皇帝是那種可以為所欲為的角色,其實不然,絕大多數朝代的皇帝都沒有為所欲為的權力,而且也沒有為所欲為的文化習慣。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善待大臣的文化習慣,儒家亞聖孟子曾經這樣來形容君臣關係的相對性: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當然不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胡說了,因為儒家的絕大部分主張都是從周禮當中脫離出來的,所以他們的言論一般也是圍繞周禮展開的。周朝認為大臣是國家的顏麵,雖然他犯罪了應該處罰,但是不能夠侮辱他。所以周禮規定,一般大臣犯了罪,君王是賜予他私下自盡,以保全屍首和朝廷名聲。

而大臣們這時候也比較知道羞恥,他們不會因為害怕死亡就逃跑,因為那會給他的家族帶來恥辱。這種情況到了後期由於君臣鬥爭加劇有所改變,但是尊重臣子的習慣仍然在皇帝們身上流傳——暴君除外。“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成為了皇帝維係大臣與自己親密關係的重要準則,所以很多君臣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

相傳明朝皇帝朱瞻基就跟三朝老臣楊士奇關係非常好,朱瞻基想法很多,經常晚上想找楊士奇聊天。按照我們的想法,他肯定是一紙聖旨就讓楊士奇這個“老家夥”半夜跑過來跪在自己前麵了。然而他不是,他自己跑到楊士奇家來敲門,楊士奇驚訝道:“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朱瞻基卻說:“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

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大臣見皇帝必須下跪——曾經乾隆他叔叔被乾隆“特許”可以不準下跪,他真信了,最後被乾隆撤職查辦。對自己的親叔叔都這樣狠,對其他的大臣就更是如此了,因此清宮劇的演員大約是膝蓋最累的——因為一集之內總有無數個下跪的鏡頭。而明朝、唐朝等其他朝代,不是特別重要的場合,大臣沒必要處處下跪。

但是相對而言,下跪其實不算啥,清朝的流放寧古塔,那才是讓人聞風喪膽的刑罰了。甚至於一些人在聽到自己將要被流放寧古塔時,直接就自殺了——去寧古塔可比死可怕多了!有的膽小的犯人,聽到寧古塔3個字直接就被嚇死了。

而且這個寧古塔一般是給重犯的“特殊待遇”,一般老百姓就是偷雞摸狗啥的,也不至於被拉去寧古塔。所以寧古塔主要針對的就是那些朝廷大臣了!一般的朝廷大臣在朝中都是坐轎子,抱著美女,連太陽都不怎麽曬過的,一聽說要去寧古塔這個“鬼地方”,直接就嚇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希望皇帝賜死自己。

那麽寧古塔是一個什麽樣的地方,讓清朝人如此害怕呢?寧古塔是滿語音譯過來的名字,意為“六個”,名字的來源是因為曾經的努爾哈赤6個兒子都在那裏駐紮過。但是寧古塔離北京城有2000裏-3000裏,當了皇帝的努爾哈赤後代肯定不會去那種“蠻荒之地”了,他們就把那塊地交給一些當地的土著、野人駐紮,也編入八旗的編製,稱為“披甲人”。

所以清宮劇當中經常說“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不要小看這個懲罰,莫說把你交到“披甲人”手上當奴仆活不了幾天,就是去寧古塔的路上,絕大多數人都會死掉,人們這樣記載那個恐怖的寧古塔行程:

“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

被野獸吃掉都算是小事了,還能被人吃掉——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因為當時流放寧古塔要求50天內趕到,所以對體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對於這些罪犯,難道清軍還會給你什麽好的糧食嗎?所以吃不飽是尋常事,實在餓極了,就得想辦法——比如吃人。如果走慢了,過了50天才到,雖然活著到了那裏,但是也得死,失期當斬!

等到了那裏,生活苦寒的披甲人當然不會把罪犯當人看了,女的拿去反複淫樂,男的就當做會說話的畜生去幹活,據說隻要挺過去10年寧古塔生活就可以得到赦免的機會——不過一般十年之後犯人連骨頭都被野狗吃光了。

寧古塔雖然讓人畏懼,但是也阻擋不了人們反抗封建腐朽統治的決心,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清朝200多年,人們關於反清複明的活動沒有一天停止過,直到1911年,宣布繼承朱元璋事業的孫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清朝滅亡,寧古塔這種泯滅人性的刑法也就消失了。

雖然當時還有少數流放在寧古塔的罪人,以自己滄桑的身體訴說著寧古塔的罪惡,但是大多被人遺忘,最後在落寞中死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