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挑戰大明,底氣來自哪裏?

來源: 地圖帝 2020-07-30 10:11: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050 bytes)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派遣14萬日軍渡海侵入朝鮮半島,在短短一個月內便攻陷王京,緊接著朝鮮八道盡皆淪喪,國王李昖逃往義州並遣使向明朝求援。大明朝廷經過短暫的討論之後得出向朝鮮出兵的結論,在東征提督李如鬆的率領下,四萬明軍跨過鴨綠江向日軍發起攻擊。單從國家體量上看,明朝與日本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而豐臣秀吉的野心根本不止於朝鮮,他甚至打算在攻下朝鮮之後進軍大明,繼而坐鎮寧波府並向印度進攻。那麽豐臣氏何來這麽大的胃口?日本敢於製定這種作戰計劃的底氣來自哪裏呢?

從豐臣秀吉的成長曆程來看,這個人做任何事情都絕非毫無根據的心血來潮。在豐臣氏坐穩日本天下之前,日本正處在戰國時期最為紛亂複雜的時代,織田信長、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等均是割據一方的雄主,任何一個人的實力和才智都不在豐臣秀吉之下。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出身底層的木下藤吉郎完成了日本的統一,隨後這個人為了掩蓋自己不入流的背景而改名豐臣秀吉。從這段粗略的描寫來看,我們盡管不能詳細了解秀吉有多麽精明強幹,但起碼可以推斷出其後來挑戰大明一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並且認為自己有一定的把握。

事實上,如果我們回到明朝萬曆年間,並認真比對當時中日兩國的軍事數據的話,或許就會明白豐臣秀吉做出這項決策的底氣來自哪裏。首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基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數量,而日本進入豐臣時代之後的人口總數為1500萬左右。這個數字不要說在四百多年前,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不可小覷的一支力量,要知道比日本大得多的明朝總人口才不過七八千萬,而威震中亞的奧斯曼帝國即便到了1914年也不過2380萬。日本1500萬的人口基數足夠其征募一支人數可觀的軍隊,自然也就能夠放手賭上一把。

其次就是軍隊質量,客觀地說在這一點上當時的日本有足夠的資本傲視大明。明朝自驅逐大元以來承平日久,由此而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部隊退化和國防廢弛,截止神宗年間除了邊疆少數仍舊處於作戰狀態的軍隊尚可一戰之外,其餘明軍均不堪大用。明倭戰爭打響之後,能夠跟隨李如鬆入朝的基本都是遼東地區久經戰陣的邊防部隊,其總數不過三四萬人。反觀日本在曆經戰國亂世的磨礪之後竟然遺留下三十萬左右的常備兵力,參與遠征朝鮮的僅僅是日本西部一半的武士,但已經達到十五萬,這樣的優勢顯然是大明不具備的。

再者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武器水平,同樣是得益於戰國時代的紛爭,日本各方勢力紛紛從歐洲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火繩槍,以至於火器部隊在日軍中一度占到極大的比重。與之相對應的明軍則極度缺乏火槍,盡管李如鬆部也裝備了一定數量的火銃,但仍然彌補不了單兵火器的缺失。大明應朝鮮之邀參與作戰之初,並未了解到日軍的作戰特點,首批入朝的將士在剛一進入平壤便遭到日軍火槍部隊的埋伏,最後幾近全軍覆沒。

不過從長遠來看,日本憑借一隅之力終究無法與大明長久抗衡,天長日久之下深陷朝鮮泥潭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忍受太閣殿下(豐臣秀吉)的窮兵黷武,於是在1598年豐臣亡故之後,餘下的家老們便快速從朝鮮撤兵。萬曆朝鮮戰爭從根本上影響了東北亞的格局,日本因之元氣大傷,自此龜縮在東瀛列島休養生息;明朝則被這場戰爭掏空了家底,尤其遼東的兵力嚴重銳減,如此一來倒是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撿了便宜,自此女真開始接連挑戰大明的權威。

所有跟帖: 

底氣來源於元朝忽必烈2次征日因台風而失敗。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30/2020 postreply 10:59:29

豐臣秀吉挑戰大明是想超越天皇 -飯盛男- 給 飯盛男 發送悄悄話 飯盛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30/2020 postreply 11:00:30

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並沒有徳川勢力的加入。豊臣秀吉是想拉徳川加入的、要 -飯盛男- 給 飯盛男 發送悄悄話 飯盛男 的博客首頁 (398 bytes) () 07/30/2020 postreply 11:29:05

豐臣政權主要是經濟跟不上了。因為朝鮮太窮了,要啥沒啥,補給都要從日本運。 -largesammy- 給 largesammy 發送悄悄話 (152 bytes) () 07/31/2020 postreply 04:36: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