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一生中最緊張的48小時:德軍進入了萊茵河地區ZT

原文:

 

希特勒一生中最緊張的48小時:德軍進入了萊茵河地區

摘要:對於希特勒而言,這次勝利(出兵萊茵河地區)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他不僅從智謀上勝過西方列強——它們再次暴露出在常規外交手段已無法適應強權政治的情況下沒有能力及時調整策略的弱點——而且再次戰勝了國內保守的軍方和外交部的專業人士。

前情回顧:“怪人”希特勒為何能執掌德國,還讓人民對他“無比忠誠”

1935年底,希特勒在納粹宣傳機器的極力支持下,已經開始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超越純粹黨派利益的國家領導人。他代表著成功,代表著這個政權所取得的成就。即使在那些對民族社會主義持批評意見的人當中,他的聲望依然是居高不下。至於納粹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納粹黨經常因日常生活各個方麵存在的弊端,因期待和現實之間存在的巨大反差而備受指責。人們聽信納粹黨誇大其詞的宣傳,以為第三帝國建立後物質條件立刻會得到改善。納粹黨不得不為這種幻想的破滅承擔責任。

除此之外,納粹黨的形象還因它對天主教會的攻擊受到嚴重損害。納粹激進分子攻擊天主教會造成了這個國家的一部分人情緒低落,而整個納粹政權的聲望也因此受到了嚴重影響。希特勒意識到德國國內政治局勢的惡化,也意識到物質情況糟糕加劇了民眾的不滿情緒。到1935年秋天,因為食品短缺,物價上漲和失業率重新上升導致了民眾,尤其是工人階級的憤怒。

然而,正當國內問題日益嚴重的時候,在國際聯盟引起軒然大波的阿比尼西亞危機卻給希特勒帶來一個可能獲得外交成就的好機會。他敏銳地注意到,利用這個機會,他可以打破國際上對德國的孤立,在斯特雷薩簽字國之間再釘入一個更深的楔子,或許還可以進一步修訂凡爾賽和約。由於國內情況不妙,在外交上取得一個勝利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根據1919年和平條約的安排,德國不得在萊茵河西岸及萊茵河東岸50公裏以內地區構築工事、駐紮軍隊或采取任何軍備措施。1925年的洛迦諾公約明確了萊茵河地區的非軍事化地位,德國也在這項公約上簽了字。德國單方麵改變現狀的任何行為都將嚴重違反戰後的和平安排。

《希特勒傳》,[英]伊恩·克肖著,史鑒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任何一個德國民族主義政府都會把萊茵蘭地區重新軍事化當做一項重點工作。德國軍隊認為這是1933年製定的重整軍備計劃以及西部防禦的核心任務。外交部推測可以在某個時候通過談判來結束萊茵河地區非軍事化狀況。希特勒早在1934年就自信地說道肯定要廢除非軍事區;1935年夏天他又再次提到此事。盡管德國在今後一兩年無論如何都會采取行動,但機會的把握,時機和行動性質的選擇都將由希特勒決定。一切都將打上希特勒的烙印。

墨索裏尼提供了行動的機會。我們已經注意到,他在阿比尼西亞的冒險行為受到國際聯盟成員國的一致譴責。意大利對一個國際聯盟成員國的無端進攻不僅遭到經濟製裁,而且徹底摧毀了原本已十分脆弱的斯特雷薩陣線。麵對不容樂觀的軍事前景和日益顯現作用的經濟製裁,意大利不得不在英法之外尋找新的盟友。因此,它把目光轉向了德國。從1933年以來,阻礙德國和意大利建立友好關係的障礙是奧地利。1934年年中陶爾斐斯被暗殺使兩國關係更為冷淡。這種情況現在發生了迅速的改變。1936年1月,墨索裏尼明確表示他不反對奧地利成為德國實際上的衛星國。通往“軸心國”的道路立即打開了。就在這個月的月底,墨索裏尼公開宣稱,由於英法討論在地中海對意大利展開軍事行動(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洛迦諾平衡已被打破,洛迦諾體係很可能也因此而崩潰。希特勒注意到了墨索裏尼的表態。在會見德國駐意大利大使哈塞爾時,墨索裏尼確定如果德國因法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而采取行動,意大利不會向英法提供支持。目前這項條約正在法國議會接受審議,德國認為它違反了洛迦諾公約。墨索裏尼發出的信息非常清楚:意大利認為德國重返萊茵河地區將不會受到懲罰。

希特勒與墨索裏尼

阿比尼西亞危機還損壞了英法關係,使兩個民主國家之間的分歧進一步加大。法國政府意識到萊茵河地區重新軍事化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數觀察家認為行動的時間是1936年秋天,也就是柏林奧運會結束之後。幾乎沒有人認為,在常規外交手段最終能夠奏效的情況下,希特勒會在萊茵蘭地區采取巨大的冒險行動。部長們拒絕在德國公然違反國際規定的情況下單獨采取軍事行動。嚴重高估德國實力的法國軍方領導人明確表示他們反對進行軍事報複,對既定事實做出的任何反應都應是純政治性的。真實的情況是:法國根本沒興趣為萊茵蘭而戰。從巴黎得到相關情報的希特勒和德國外交部意識到了這一點。希特勒和牛賴特分析形勢後堅定地認為,如果德軍開進萊茵河地區,英國同樣不會采取軍事行動。他們認為英國目前在軍事上很虛弱,政治上又忙於處理國內事務和阿比尼西亞危機,因此不願將維持萊茵河地區非軍事化看做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甚至對德國的要求還持一種同情的態度。因此,迅速采取行動,使萊茵河地區重新軍事化很可能獲得成功,而英國或法國進行軍事報複的可能性則相對較低。當然,這一推論的前提是德國對歐洲各國可能做出的反應的評估是正確的。一切都不確定。希特勒越來越傾向於毫不遲疑地采取行動,而他的顧問們則並非一致同意他冒險。但1933年退出國際聯盟和1935年恢複征兵製已經證明希特勒的大膽行動是正確的。這兩件事增加了他的信心。他在萊茵河危機中顯得比以往更加自信,更加不願聽從軍方和外交官們提出的告誡。

2月初,有關希特勒即將派兵占領萊茵河地區的小道消息在柏林傳得沸沸揚揚。其實這個時候還沒有做出任何決定。2月6日,希特勒在加米施—帕騰基興出席冬奧會開幕式時仍在猶豫不決。他聽到了反對意見,尤其是來自外交部的反對聲音。2月期間,他同牛賴特、布隆伯格、弗立奇、裏賓特洛甫、戈林,隨後還與駐意大利大使哈塞爾討論了有利和不利因素。外交部和軍方相當多的人意識到馬上就要做出決定。弗立奇和貝克持反對意見;布隆伯格一如既往地站在希特勒一邊。外交部長牛賴特表示嚴重懷疑,他認為“加快速度”並不意味著要冒險。雖然德國不會遭到軍事報複,但在國際上進一步被孤立是不可避免的。哈塞爾也認為不必匆忙行事,因為將來有得是廢除非軍事區的機會這兩個部門都認為希特勒至少應等到法國參議院批準法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再采取行動,因為這項條約違反了洛迦諾公約,正好為德國的行動提供了一個借口。希特勒傾向於法國眾議院批準這項條約後就采取行動,不必等到參議院批準。無論職業外交官多麽小心謹慎,希特勒像以往一樣更加願意聽從像裏賓特洛甫這類自以為是的政客的樂觀意見。

希特勒告訴哈塞爾,重新占領萊茵河地區“從軍事角度講是非常必要的”。他最初考慮1937年采取這一行動,但目前的國際局勢比較有利,法蘇條約又意外幫了一個忙(鑒於法國和英國普遍存在反蘇情緒),此外,各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蘇聯的軍事實力都在快速增長,軍事平衡很快就會被打破,因此,綜合各種因素考慮,采取行動越早越好。他不認為這樣做會遭致軍事報複,最糟糕的也不過是經濟製裁。在2月19日的討論中,哈塞爾爭辯說,意大利在阿比尼西亞的處境正在好轉,石油禁運也已經解除,因此意大利向德國提供支持的可能性在減少。希特勒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強調拖延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說,“進攻是更好的戰略。”

但希特勒仍在猶豫不定。他的觀點沒有說服外交官和軍方首腦。他得到的建議都是小心謹慎,而不是大膽行動。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2月底。盡管希特勒早已下定決心盡早行動,但具體的行動時間仍遲遲定不下來。2月29日吃午飯時,希特勒仍然沒有下定決心。

第二天,也就是3月1日,星期天,慕尼黑沐浴在一片春光之中。希特勒突然神采奕奕地出現在戈培爾下榻的飯店,決定已經做出。“這又是一個重要時刻,但現在是采取行動的時候了,”戈培爾寫道,“命運站在勇敢者一邊。膽小鬼將一事無成。”

第二天,3月2日,戈培爾上午11點去總理府出席會議。參加會議的軍方首腦人物有戈林、布隆伯格、弗立奇和裏德爾。裏賓特洛甫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希特勒告訴他們他已經做出了決定。國會將於3月7日星期六開會,萊茵河重新軍事化的決定將在這次會議上宣布。與此同時,他將提出德國請求重新加入國際聯盟,同意簽訂國際防空協議,並與法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尖銳的矛盾因此將得到緩解,德國將避免陷入孤立,德國的主權將永久性地得到恢複。國會將被解散並重新進行選舉,新的外交口號將被提出。弗立奇必須在星期五夜裏將軍隊部署完畢。“一切必須像閃電一樣迅速。”軍隊調動必須被偽裝成衝鋒隊和勞工陣線演習的樣子。軍隊首腦仍然持有疑慮。內閣成員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分別得到通知,弗裏克和赫斯更是到第二天晚上才知道這件事。此時已向國會議員發出會議通知,但為了將騙局維持下去,隻告訴他們是參加啤酒之夜聚會。希特勒星期三一天一直在忙著準備國會講稿,戈培爾則準備開始進行競選活動。外交部直到周四還在發出警告。到星期五晚上,希特勒寫完了他的講稿。內閣第一次被集體通報按計劃將要采取的行動。戈培爾宣布國會將於第二天中午開會,會議議程隻有一項內容,那就是政府聲明。選舉計劃已經製定完成,宣傳部工作人員當晚不得離開辦公大樓,以防發生泄密。“成功來自突然。”戈培爾寫道。“柏林緊張得在顫抖。”第二天他又補充道。

當希特勒在雷鳴般的掌聲中站起身來準備講話時,國會也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全部身著納粹製服的國會議員們根本不知會聽到些什麽。講話並不隻是針對在場的人,它還講給千百萬收音機前的聽眾。在講話冗長的開頭部分,希特勒指責了凡爾賽和約,重申了德國的和平和安全要求,宣布了他的和平目標,聲嘶力竭地攻擊了布爾什維克主義。在狂熱的掌聲中,希特勒推出了這篇講話的主題:法蘇條約已經使洛迦諾公約失效。他宣讀了外交部長馮·牛賴特當天早上給洛迦諾公約締約國駐德國大使的一份備忘錄,指出洛迦諾公約已經沒有意義。他短暫停頓了一下,隨後接著說道:“因此,德國認為自己不應再受這一失效條約的約束……為了捍衛每個民族都應享有的保證邊境安全、維護國防能力這一基本權利,德國已經決定從今天起恢複帝國在萊茵河非軍事區完全和不受限製的主權。”親眼目睹這一場麵的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寫道,600名國會議員,“那些人高馬大、脖子短粗、剃著平頭、腆著肚子、腰紮武裝帶、身穿褐色製服、腳蹬長筒皮靴的小人物,那些被希特勒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小人物,像機器人一樣踮著腳尖,一邊伸直右臂行納粹禮,一邊齊聲尖叫:‘萬歲’”。當喧囂聲終於停歇下來的時候,希特勒提出了他的歐洲“和平建議”:與比利時和法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德國與兩國接壤的地邊境地區,雙方各設立非軍事區;簽署國際防空協議;與波蘭和其他東歐鄰國簽訂類似的互不侵犯條約;德國重新加入國際聯盟。有些人認為希特勒的承諾過分慷慨了,其實他們根本無需擔心。希特勒心裏明白,他的這些“報價”根本不可能被接受。講話到了高潮部分:“先生們,德國國會的議員們,在這個曆史性時刻,德國軍隊正在進入帝國西北地區未來的和平堡壘之中,讓我們團結起來實現我們的神聖誓言!”他的講話被站立起來的議員們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打斷。“他們跳躍著,呼喊著,有點還蹲在地上哭泣著,”威廉·夏伊勒報道說,“除了少數外交官和我們50名記者之外,走廊上的聽眾也和他們一樣瘋狂。他們高舉著手臂拚命敬禮,他們的麵孔因歇斯底裏而扭曲,他們的嘴張得大大的,喊啊,喊啊,他們的眼睛裏燃燒著狂熱的火焰,兩眼緊盯著新的上帝,他們的救世主。這位救世主的演技真是無與倫比。

下午1點左右,就在希特勒的講話到達尾聲的高潮部分時,德軍已經接近了科隆的霍亨索倫大橋。乘兩架飛機趕來的一批經戈培爾親自挑選的記者此時已等候在那裏,準備記錄這一曆史性時刻。消息在那天早晨已經傳遍了整個科隆。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在萊茵河兩岸,通向大橋的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士兵們在通過大橋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婦女把鮮花扔在道路上,天主教神父為士兵祈禱,紅衣主教讚頌希特勒“派回了我們的軍隊”。“教會鬥爭”被暫時忘卻了。

德軍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下,順利進軍萊茵河地區

進入萊茵河地區的正規軍隻有不到3萬人,另外還有一些地方警察部隊作為補充。隻有3000名士兵深入了該地區腹地,其餘大部分人都留在萊茵河東岸構築工事。如果可能與法國軍隊發生對抗,先頭部隊準備在一小時內撤回。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我們已經看到,法軍領導人事先已經排除了這種可能性。法國情報部門將衝鋒隊、黨衛隊和其他納粹組織的人員都算作正規軍士兵,因此他們統計德國在萊茵河地區的軍隊人數竟然達到29.5萬這個驚人的數字。事實上,一個法國師就足以阻止希特勒的冒險行動。“如果法國人當時向萊茵河開進,”據說希特勒後來不止一次地評論說,“我們就得再次夾著尾巴灰溜溜地跑回來。我們手頭掌握的軍事力量甚至無法進行有限的抵抗。”他說,德軍進入萊茵河地區後的48小時是他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

事實上希特勒這次冒的險並不算大。西方民主國家既沒有幹涉的意願,也缺乏進行幹涉所需要的團結。但對於希特勒而言,這次勝利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他不僅從智謀上勝過西方列強——它們再次暴露出在常規外交手段已無法適應強權政治的情況下沒有能力及時調整策略的弱點——而且再次戰勝了國內保守的軍方和外交部的專業人士。像1935年3月一樣,軍隊領導人和職業外交官的小心謹慎再次放錯了地方。萊茵河行動的成功是對大膽冒險的又一次最高獎賞,同時也加深了希特勒對軍隊和外交部的“職業人士”的蔑視。他的極端自我主義變得更加膨脹。

重新占領萊茵河地區引發了全民歡騰,其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1933年和1935年獲得勝利時的歡樂感覺。民眾興奮得幾乎難以自製,最初對希特勒的行動可能引發全麵戰爭的擔心現在已蕩然無存。不僅是納粹的支持者,幾乎所有的人都被這種歡樂的情緒所感染。反對者的士氣則是一落千丈,他們看到了民眾對希特勒的崇拜,看到了民眾對他蔑視西方列強、攻擊凡爾賽和約、恢複德國領土主權以及允諾和平的支持。

新一輪選舉定於3月29日舉行。在萊茵河奇跡實現後展開的“競選”活動隻不過再次展現希特勒勝利的又一個過程。當希特勒到德國各地開展競選活動時,對他崇拜得發狂的民眾紛紛對他致以問候。戈培爾超額完成了他的飽和宣傳任務,他甚至把黨的積極分子派到偏遠的鄉村地區去宣傳希特勒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選舉結果顯示,98.9%的選民“支持名單上的候選人,因而也就是支持元首”。希特勒終於如願以償:絕大多數德國人團結在他的身後,他的國內外政策得到了多數人的擁護。盡管官方數字可能因為選票統計上的“不規則”以及選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威脅恐嚇而存在水分,但希特勒的聲望因萊茵河事件而獲得進一步加強、他在選舉中獲得壓倒性支持卻是不爭的事實。

萊茵河勝利對希特勒產生了重大影響。迪特裏希、魏德曼等人注意到希特勒這個時候產生的一些變化。從這個時候開始,希特勒比以前更加相信自己是不會犯錯誤的。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希特勒的崇拜者一直給他注入一種唯我獨尊的意識。他一直樂於接受投在他身上的各種光環,他的自大狂心態從中獲取了不少養分。從那時開始,內政上的成就,特別是自1933年之後外交上獲得的成功使他更加驕傲自大,數百萬德國人將這些成就歸功於元首的天才。希特勒對阿諛奉承來者不拒,他已經成為元首神話的最大信徒。狂妄自大已是難以避免,但過分的傲慢必將招致毀滅。到1936年,這種狂妄自大已經達到頂點。

希特勒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

德國已經被希特勒征服,但這還不夠,他已經在為擴張做準備。世界和平即刻將受到威脅。希特勒覺得,整個世界將會按照他的設想運轉。他認為自己的命運已由上天注定。3月14日,他在慕尼黑的一次大型集會上講到:“我像一個夢遊者一樣堅定不移地沿著上帝為我指明的道路前進。”他對政權內部其他黨派的控製已基本完成;他的地位已不可動搖;他的聲名已無人可及。在這個時候,沒人能夠預見到上帝鋪就的這條路會讓他走向深淵。

(本文摘選自《希特勒傳》,[英]伊恩·克肖著,史鑒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簡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