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太平公子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成了一句流行語。雖然這句話的“原型”,常被認為來自蘇軾的“萬裏歸來顏愈少”。但我總認為,這句話更是範仲淹一輩子的寫照。

範仲淹像不像個“少年”?如果僅僅讀過他的代表作《漁家傲· 秋思》,可能會認為嚴重不像。這首寫於他征戰西北歲月的經典宋詞,通篇老氣橫秋的意味,左一句“濁酒一杯家萬裏”,右一聲“將軍白發征夫淚”。滿滿曆經潮起潮落後的悲愴詠歎,被後人公認道盡“南朝千古傷心事”。經典是經典,可和意氣風發的少年情懷,真不搭。

但是,放在真實的宋朝曆史上,哪怕在範仲淹相處過的同僚們看來,《漁家傲》裏的範仲淹,絕不是真實的範仲淹。那浮沉大宋宦海的範仲淹,不止是個少年喪父受盡世態炎涼的苦孩子,更是個27歲進入“大宋職場”後,從此幾十年充滿棱角,舉手投足一身孩子氣的“倔孩子”。各種“雞湯文”裏都說,人一輩子“保持孩子式的純真”很難,但看範仲淹這輩子,這似乎都不算個事兒。

一、孩子氣

範仲淹這娃,“孩子氣”有多足。那位“臨朝稱製”十一年,野史裏鬧出“狸貓換太子”鬧劇,正式上把持北宋大權,甚至穿龍袍接受群臣朝賀的大宋太後劉娥,就是深有體會。

北宋天聖八年(1030),正式劉太後權勢最盛的年頭,二十歲的“兒子”宋仁宗依然是傀儡一枚。各位朝中高官對這事兒,也基本是“閉一隻眼”,卻偏偏是四十一歲的“秘閣校理”範仲淹看不下去,直接一封《乞太後還政疏》捅破這層窗戶紙,大聲疾呼太後還政宋仁宗,從此“以享天下之養”。他這一出,等於是直接扔了個炸彈。不止劉太後氣得夠嗆,連一直賞識範仲淹的宰相晏殊,聞訊後都嚇得不輕,大罵範仲淹“且將累及朝薦者”——你小子自己罵痛快了,就沒想到牽連我嘛。

可範仲淹的反應,卻十分坦然:就是因為您舉薦的我,我才要這麽做啊。見到朝中不平事我就要說,這是盡自己的職責,怎麽能說連累您呢?這一番話,叫老於世故的晏殊也無語,顯然彼此思維不在一個頻道,隻能一聲“勿為強辭”了事。

太後很生氣,晏殊很無語,後果當然也很嚴重,範仲淹也被貶出京城,受了不少折騰。三年後劉太後去世,宋仁宗大權在手,不少人有來精神了,紛紛跟過去“狠踩”劉太後。當年受夠委屈的範仲淹呢?卻隻是坦誠一句“太後受先帝遺命調護陛下,曆十餘年,陛下當掩其效過而全其大德。”勸太後還政是他,為此遭來惡治是他,但為太後“正名”還是他。

這樣的坦蕩為人,從此貫穿他一生,哪怕承擔汙名也從未變。又比如對老宰相呂夷簡,由於政見不同,範仲淹幾次遭呂夷簡排擠,“越職言事、勾結朋黨以及離間君臣”等帽子。但1044年呂夷簡去世,範仲淹卻給了呂夷簡比較公正的評價:得公遺書,適在邊土,就哭不逮,追想無窮,心存目斷,千裏悲風——我和他,沒有私怨。

都說北宋多“名相”,可比起其他“名相”來,範仲淹顯然是個異類——“單純如少年”般的異類。

但更叫好些看不慣範仲淹的人無語的是,範仲淹這“少年”,卻辦大事。

二、扛擔子

北宋號稱“文官”的幸福時代,每次科考的“招生名額”極高,官員俸祿也極高。特別是大宋的那些“名相”們,都是“工資基本不動”。可對於大宋文官們來說,一件“很沒幸福感”的事兒,就是“做事”。照範仲淹本人的吐槽說,宋代樞密院等核心衙門,都是三五人擔任一個職務,平日就是互相踢皮球混日子——既然安安穩穩熬時間,閑了懟兩句皇帝刷聲望,到點就能升官,何必非要費勁辦事?

但範仲淹,卻從不這麽看,在“做事”上,他更像個“冒傻氣”的“少年”——別人不願扛不能扛不敢扛的擔子,他扛!

範仲淹親曆的“蘇州治水”事件,就生動說明了“大宋辦點正事兒”有多難。宋代時的蘇州,還並非我們印象裏的魚米之鄉。相反由於毗鄰太湖,每年春夏之交湖水暴漲,蘇州必然成為澤國。鬧到第二年夏天,上一年水沒退完,新一年大水又來,年年惡性循環。以至於“災困之氓,其室十萬”,十萬多戶人家受災。可這事兒,多年來沒幾個官員當事兒:不就是報個災發個賑濟嘛。

但範仲淹到任後,卻決定再也不能這樣活,仔細考察江南水文後,立刻啟動了他的“蘇州挖溝計劃”,即在太湖西北開挖河道,把水直接排入揚子江,直接斷掉蘇州水災的“病根”。這計劃一提出,朝堂上又炸了鍋:這麽大工程,治起來費錢,動用這麽多人,出了民變怎麽辦?治一通水再鬧水災,責任誰來負?範仲淹累死累活在苦幹,後麵各種怪話全跟來了。

直到蘇州治水成功,昔日的“重災區”從此變成聞名天下的魚米之鄉,大批災民也陸續返鄉,感恩範仲淹恩德的蘇州人,好些人都幹脆改姓“範”。所有的反對聲才消停。那些指責範仲淹的嘴臉,都被打了個啪啪。但大宋朝廷這“一人幹活,一群人怪話連篇”的景象,看這一幕就可體會。

後來的杭州賑災也是如此。當時空前災荒席卷江浙大地,唯獨杭州城風景獨好。結果範仲淹祭出奇招,杭州城裏舉行各種大型遊樂活動,甚至鼓勵寺院擴建,外麵餓殍遍野,杭州城裏卻熱熱鬧鬧。各種非議攻擊再次朝著範仲淹撲來,有些“清流”甚至將他與曆代“奸相”類比。但接下來的事實卻再次驗證了範仲淹的苦心:熱鬧的杭州,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火熱的消費,也吸引了周邊米糧湧入。江浙的米價很快降了下來,大批災民也找到了糊口工作。如此成就,堪稱古代“以工代賑”的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野史裏大書特書的“包青天廬州賑災”故事,即正史上的“包拯廬州賑災”,也是一板一眼照著範仲淹的方式辦,等於是“抄範仲淹的作業”。

也直到此時,範仲淹才給好友韓琦寫信說“甚釋憂懼”。可見在這之前,“孩子氣”的他並非沒心沒肺,更知道自己背後扛了多少非議詆毀。可明知如此,他依然會扛下去。

鎮守西北的功業更是如此,當西夏扯旗叛亂時,此時西北的宋軍,平日訓練時都是“望空發箭”,所謂大宋“八十萬禁軍”,不如說“八十萬飯桶”。年過半百的範仲淹來到西北前線,看到的何止是“將軍白發征夫淚”,更有一座座被西夏占據的堅城,西北宋軍士氣低落的慘景。

就是在這樣的慘景下,想著“濁酒一杯家萬裏”的範仲淹,修起了大順城,提拔了狄青張亢等鐵血戰將,幾乎是用滿腔熱血,重建起西北邊防,叫西夏人發出“小範老子胸有十萬甲兵”的驚呼。“白發征夫淚”咽在肚子裏,“濁酒一杯”灑在心裏,蕭蕭西風下,依然是一個用滿身孩子氣扛起千鈞重擔,直麵血戰的範仲淹。

三、改革

好些人讀範仲淹的故事,也曾會納悶:他這一輩子,為什麽要這麽拚?要知道,作為文官,他趕上了“仁宗盛世”這樣的好時候,這是讀書人過得最舒服的時代。他完全可以像同時代“名相”“名臣”們那樣,沒事寫寫詞喝喝酒,有事放放嘴炮刷刷聲望,一輩子完全可以舒舒服服,何必要這麽折騰?

因為在範仲淹看來,這時的大宋,不拚不行了!

北宋發展到宋仁宗年間,已經好像一台外表裝潢華麗,內裏卻朽壞不堪的列車:“冗官”“冗政”“冗兵”就像病魔一樣,侵蝕著大宋全身:宋仁宗年間,北宋禁軍數量突破百萬,明明天下太平,軍費開支卻高達五分之四。官僚數量更是膨脹,以名臣包拯的歎息,宋仁宗慶曆年間的官員數量,比四十年前增加了三倍、關鍵是養這麽多人,卻還不辦事。範仲淹的老友富弼說,宋仁宗年間時,各路賊寇打劫,竟然都變成“白晝公行”。各級官員卻隻是躲貓貓看熱鬧,以至於“每念及此,不寒而戰。”

更危險的是,這樣的大宋,其看上去的繁榮,竟來自橫征暴斂。“抄範仲淹作業”的包拯就說,大宋的繁榮,就來自對農民的各種加稅。於是宋仁宗在位的四十年,北宋的農民起義多達四五十次。這,就是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背後,宋王朝真實的百孔千瘡。

所以,才有了他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有了“一家人哭強過一路百姓哭”的雄心。有了本可挽救大宋的“慶曆新政”舉措。也讓他招來了人生最慘烈的打擊。甚至被反對者偽造信件,汙蔑範仲淹“不忠”。而他,也終於在這樣的汙名下,再度貶官而去。

在範仲淹的人生中,這是最悲慘的一場失敗,目睹嘔心瀝血的新政措施一一被朝廷明令廢止,目睹一起戰鬥的夥伴陸續被貶謫罷免,目睹朝野積弊越發嚴重,直到人生的最後時刻,終老於徐州的範仲淹自知病重不治,給朝廷上的《遺表》裏,依然像個少年一樣,除了道盡埋藏心中的委屈,更道盡了對大宋的期待:“精審號令,而期於必行。尊崇賢良,裁抑僥幸,製治於未亂,納民於大中”。時光這時似乎又回到他年輕時,陽光照在那個胸懷“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之誌也”的意氣風發的少年身上,積攢了一生的光芒。

全國百姓得知範仲淹去世的消息。甚至偏僻山野,邊疆少數民族都為其哭泣哀悼,自發舉辦哀悼儀式,痛哭流涕,如喪家父。朝廷贈範仲淹兵部尚書,諡文正。邠州、慶州等很多範仲淹任職過的州郡都修建了祠堂。可範仲淹要的,僅僅是這個禮遇?當然不是,他的心很單純,人生的最後時刻,他牽掛的,依然是這個王朝的興衰,百姓的命運。

看過這樣的懷念,就可知大宋,曾經有一位怎樣的赤子,更可以理解,為什麽“文正”成為中國文臣的至高榮譽。一個範仲淹,在宋朝曆史上留下了璀璨一頁,更讓人對北宋的衰亡,多了幾分歎息——不是範仲淹不好,而是這大宋,不懂這位赤子。

參考資料:最愛曆史《1052年,一個文武奇才走了,留下舉國皆知的千古名篇》、 澎湃新聞《清平樂:曆史上呂夷簡和範仲淹的交鋒與交誼》 、酈家駒《北宋時期的弊政和改革》、 程應鏐《範仲淹新傳》

所有跟帖: 

範仲淹和先祖是兄弟 -大宗師- 給 大宗師 發送悄悄話 大宗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20 postreply 12:38:06

good to read -Redcheetah- 給 Redcheeta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7/2020 postreply 03:50:38

心懷黎民的北宋清流。 -luck86- 給 luck86 發送悄悄話 luck8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8/2020 postreply 05:37:2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