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北京的遊客,總是要到故宮博物院、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地去走一走、看一看;經常到北京的遊客,更願意鑽進北京的胡同裏,體驗獨具特色的胡同文化——那裏,藏著老北京城的回憶。
所謂“胡同”,其中就是一種比較狹窄的街道,往往連接於主要街道之間。這種街道,放在成都,它叫巷子;放在上海、蘇州,它叫裏弄;放在北京,它就叫胡同了。胡同來自於蒙古語gudum的音譯,北京是元大都的所在地,將胡同作為狹窄街道的名稱,便是從元朝時期開始。
老北京人說:“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數不清。”北京的胡同數量多,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在全城的各處。
在明朝時,北京的胡同總數約1200多條。到了清朝,胡同數量增加到1800多條。如今,北京全城有名有姓的胡同,數量大約有4000多條。
要說北京的胡同,從哪兒說起呢?先說說最早的胡同吧。
在元朝李好古的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潮州儒生張羽與東海龍王三女瓊蓮定情後,家童與龍女的侍女梅香調情:“我到哪裏尋你?”侍女回答:“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
磚塔胡同便是北京最早見諸於文字記載的胡同,如今還保存著,位於北京西四牌樓附近,因胡同東口的一座青磚古塔而得名——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師、高僧萬鬆老人的葬骨塔。
1923年,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反目成仇後,從八道灣胡同搬出來,租住在磚塔胡同,並在那裏寫下《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後來,張恨水也曾經居住在轉塔胡同,並在那裏度過他的人生歲月。
上海、廣州、南京等地,喜歡用省份、城市來給街道命名,比如湖南路、廣州路、成都路等,一看上去就很高大上,顯現出寬闊的視野。北京的街道卻充滿生活氣息,胡同的命名很接地氣。
老百姓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於是乎,北京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鹽店胡同、醬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兒胡同,剛好對應了開門七件事。
老百姓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金、銀、銅、鐵、錫,於是乎,北京就有了金絲胡同、銀絲胡同、銅鐵廠胡同、鐵門胡同、錫拉胡同,安排得明明白白。
“水是生命之源。”老北京城水源不多,普通老百姓吃水主要靠水井。水井遍布全城,產生了許多以井命名的胡同。
在明朝、清朝時,直接叫“井兒胡同”的就有十幾條胡同。後來,大部分水井幹涸了、消失了,這些“井兒胡同”也改名了。天橋北粉店胡同、前門外的肉市街二巷、天壇半壁街,南鑼鼓巷的景陽胡同、崇文門的鏡子胡同、新街口的景爾胡同、東華門的景豐胡同,過去都叫“井兒胡同”。
也有一部分以井命名的胡同保留下來。石紅井胡同、大銅井胡同、銅井大院、水井胡同、大甜水井胡同、甘井胡同、金井胡同、東水井胡同、西水井胡同、板井胡同沙井胡同、龍頭井街、井樓胡同、琉璃井胡同、三井胡同、七井胡同、濕井胡同、姚家井一二三巷……當人們走進這些胡同時,有沒有想起當年水桶在井壁哐當作響的畫麵?
胡同裏住著不一般的大家族,人們便以這家人的姓命名胡同:蔡家胡同、朱家胡同、燕家胡同、施家胡同、韓家胡同;
胡同裏長著不一樣的植物,人們便給胡同冠上植物的名字:椿樹胡同、榆錢胡同、菊兒胡同;
胡同裏有著衙署機構,人們就以衙署機構來命名胡同:錢糧胡同、兵馬司胡同;
胡同附近有寺廟,人們又以寺廟來命名胡同:靈境胡同、淨土寺胡同……
北京的街道和胡同,一般都是直來直去,很少拐彎。在宣武區東部有一條胡同,叫九灣胡同。九灣胡同的特點是拐彎處特別多,全長約390米,彎曲之處不下於13處,被稱為北京拐彎最多的胡同。
九灣胡同還有一個特點,是從胡同東口進入往西走,越走路麵越窄,西端最窄的地方隻能容一個人勉強通過。
胡同絕大多數都比較狹窄,可位於西城區東南部的靈境胡同,卻寬闊猶如街道。
靈境胡同始建於明朝,長度為660多米。1985年和1992年,靈境胡同經過兩次擴寬,最寬處達到了32.18米,有雙向4車道,與街道無異,被稱為北京最寬的胡同。
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故事。其實,在紫禁城裏,竹簾是宮殿裏常見的用品。這些竹簾以南方的上等慈竹為原料製成。雖然竹簾可以反複使用,但也有用破、用舊的時候。這時候,就要把破舊竹簾存放到內務府一座存放簾子的庫房裏去。
這座庫房位於一條胡同裏,人們給這條胡同命名為“簾子庫胡同”。
在北京的眾多胡同裏,有一個“八大胡同”,幾乎家喻戶曉。其實,“八大胡同”是8條胡同的總稱,它們分別是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棕樹斜街)、朱家胡同、小李紗帽胡同(現小力胡同)。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八大胡同”是著名的風月場所,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