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日新三國演義》第1回 為共和孫中山矢誌革命 耍詭計袁世凱趁機奪權

縱觀五千年中國曆史,除堯舜禹三代王位主動地禪讓給賢能者外,均為封建的家族獨裁統治,他們把國家視為私有財產,朕即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位采用封建世襲製,父傳子,子傳孫;他們視人民為奴隸,任意剝削責罰,甚至無辜殺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的話,就是法律,所謂“金口玉言”,違者甚至誅連九族。皇帝眷養著一大批軍隊,這些軍隊是鎮壓人民的劊子手,皇帝就靠著這樣殘酷的鎮壓以維護他的統治。皇宮裏則過著驕奢淫逸、三宮六院、腐化靡爛的生活。他們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不顧民族利益,不顧國家安危。

    王朝傳至清朝道光年間,英國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毒害中國人民,清廷林則徐赴廣東厲行禁煙,打了勝仗,燒毀了幾百箱鴉片,當時林則徐曾提出,購買外國先進武器,學習製作先進武器和先進機器設備,以夷製夷,是振興國家的良策。可是腐敗昏庸的清廷,不但沒有采用林則徐的建議,坐失發展的良機;反而聽信接受英人賄賂的奸臣琦善的饞言,將林驅逐流放。林的策略收入《海國圖誌》,日本人將其譯成日文,促成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卻因鴉片戰爭失敗,於1842年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更加喪權辱國的《虎門條約》:第一,賠款二千一百萬兩;第二,割香港;第三,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第四,海關稅則,非經外商同意,不得修改;第五,英國人在中國享有治外法權;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來。

    清鹹豐六年,即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大沽口,並未獲勝,清廷仍與其簽訂《天津條約》,英法要求賠償損失。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大沽炮台,僧格林沁不能支持,天津告急,不得已簽訂了《北京條約》,英法要求在北京設立使館,並開放各口岸通商。

    俄國是侵略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趁我國回民之亂占領了我國新疆伊犁,鹹豐末年,趁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之亂,強占了我國黑龍江以北及烏蘇裏以東的大片土地,共三十萬平方英裏。現在俄國的阿穆爾省及濱海省,包括海參威在內,都是那次搶去的。

    同治皇帝駕崩後,西太後扶三歲的小孩為皇帝,年號光緒,由西太後掌權,垂簾聽政;但西太後卻沉溺於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遊樂之中,全然不顧國家民族的安危,為追求個人享樂,竟把國家興建海軍的錢,移用於修建頤和園,在1894年甲午海戰前七年,中國沒有增添過一艘新船。因而甲午海戰對日作戰中,中國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列島,賠款二萬萬兩,外加贖取遼東費用三千萬兩,承認高麗為中日共管。

    光緒二十三年,德國藉口山東曹州有兩個傳教師被殺,出兵強占了青島,俄國見德國占了便宜,於是調兵占領了旅順、大連,又修了中東鐵路、南滿鐵路,這樣一來,我國花了三千萬兩銀子贖回來的遼東半島,就又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英國要求祖借威海衛和九龍,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及廣東、廣西、雲南的特權,日本要求福建的特權,這種瓜分是由甲午海戰失敗引起的,世界列強瓜分中國。

清王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是封建帝王專製獨裁,隻顧自己貪得無厭地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必然結果,要想人民幸福,安居樂業,必須推翻封建帝製,建立人民共和國。

    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統治下,中國成了被列強瓜分的肥肉,人民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水深火熱之中,時時麵臨著被倂吞、亡國滅種的危險。外國侵略者蔑視中國人,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稱中國人是帶尾巴的支那豬。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不願做奴隸、不願被侮蔑的中華兒女覺醒了,紛紛組織起來反抗,反對帝製,建立共和。在二十世紀初,領頭反對滿清帝製的便是廣東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姓孫名文,字德明,號逸仙,因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故而又號中山。廣東香山縣人氏。在香港雅麗氏醫學院學習期間,即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結交為友,經常在一起痛罵清朝政府,倡言革命,但人們懾於清廷的恐怖鎮壓,唯恐招來殺身之禍,附和者不多。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慘敗,中國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這都是不顧國家安危,隻貪圖個人享樂的慈禧,將籌建海軍的巨款挪用於建頤和園造成的。清朝政府如此腐敗無能,中國成為各國瓜分的肥肉,人民再也無法容忍了,孫中山的主張才逐漸被人們接受。是年孫中山乘機在美洲的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倡導驅逐韃虜,建立共和。

    當時中國去外洋留學的學生大部分都在日本,多時有一萬餘人。孫先生立刻赴日本發展革命運動。這些留學生都是血氣方剛的熱血青年,熟悉中外情況,知道要救國必須推翻清朝,結束帝製,建立共和,所以個個讚同孫中山的主張。日本也就成了孫中山革命的大本營。

    慈禧太後為了防備留學生造反,也想了很多辦法,派了一個叫姚雲甫的佞人擔任日本留學生的督學。這個姚雲甫甘願當慈禧的走狗,密報了孫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動。慈禧大為惶恐,聽說孫中山當時正在英國倫敦,就密令中國駐英會使館設法逮捕孫中山,偷運回國殺害。

    這天孫中山正去看他的英國朋友康德黎博士。康博士住在倫敦波德蘭區。快到康家時,孫中山碰到了兩個在英國留學的青年男女。他一聽他們說的廣東話,不禁動了鄉情,上去和他們攀談起來。那兩個青年學生倒也熱情大方,特別是那位姑娘,秀麗端莊,主動拉起孫中山的手,傾訴對清朝政府的不滿,鶯聲燕語,聲聲入耳。海外逢知己,孫中山滿心喜悅,也忘了警惕。正行走間,突然從旁邊的門裏走出兩個彪形大漢,不容分說,就把孫中山架上樓去,關在一間房裏。

    孫中山不知這是什麽地方,為什麽把他關起來。直到中午,有一個英國仆役來送飯時,孫中山才知道這是中國公使館。這個仆役叫柯爾,他告訴了孫中山,那兩個廣東青年男女根本不是留學生,是中國公使館派出來引誘他的。孫中山一聽急了,問柯爾:"你聽說公使館打算怎麽處置我嗎?"柯爾看看後麵,壓低聲音告訴他:"聽說公使館正在交涉租一條輪船,把你裝在箱子裏運到船上,押解回國。"孫中山一聽就明白了,這是慈禧太後要把他抓回去殺害。現在能救他的隻有康德黎博士了,於是他寫了一張名片,許以重金,要柯爾送給康博士。

    康德黎博士接到孫中山要來拜訪的信後,連忙作了準備,一連等了幾天,卻不見孫中山的蹤影。正疑惑間,接到柯爾送來的孫中山的名片,這才知道孫中山被中國公使館綁架了。他急忙向英外交部和警署報告,又讓《環球報》登了消息。英國輿論大嘩,一致反對公使館的野蠻行徑。市民們包圍了公使館,大家嚷著要衝進去砸爛公使館,救出革命家。慈禧的走狗、公使館館長龔照瑗在樓上看見群情洶洶,嚇得渾身發抖。正當市民們要衝進公使館時,突然警笛長鳴,一大隊警察在探長喬佛斯的帶領下開了過來。他們和康德黎博士及外交部的官員走進公使館,找到孫中山,把他救出使館。

    陳獨秀和鄒容都是留日的愛國青年,鄒容在日本留學期滿,就要回國了,跑來和陳獨秀辭別。陳獨秀拉著他的手問:“你是先回四川老家巴縣呢,還是先在成都住一陣子?”鄒容發愁地說:“我回國後,想先找一個地方把我的《革命軍》印出來。”陳獨秀見他憂愁,忙加勸慰:“不要緊,我的好朋友章士釗正在上海主辦《蘇報》,他是我在日本的摯友。我寫封信,他一定會幫你的。”陳獨秀匆匆寫了封信交給鄒容說:“我也要回安徽老家了,把安徽的革命烈火燒旺些。”這天晚上,兩人煮酒敘懷,不覺大醉,抵足而眠。

    鄒容別離陳獨秀,乘船回國。船抵上海後,他便去蘇報館找章士釗,恰好章太炎、蔡元培都在館中。大家看了鄒容寫的《革命軍》,齊聲讚好,章士釗立即命在報上發表。清廷閱報,非常惱怒,向上海公共租界交涉,封閉《蘇報》,逮捕章太炎、鄒容。會審之後判處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監禁兩年。鄒容死在獄中,章太炎刑滿後,被孫中山接到東京。這時革命形勢異常高漲,孫中山已在東京團結同誌組成了同盟會。章太炎到東京後,孫中山請他擔任《民報》的主編,介紹他和黃興、汪精衛等革命黨人認識,又組織七千人大會歡迎他。孫中山在會上演說:"我們革命,總要有個主義。那麽我們的主義是什麽呢?就是民生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後來有一個黨人叫馮自由的,在香港辦黨報《中國日報》,把這三個主義取其第一個字,簡稱為三民主義,既便當又穩妥。革命黨一致叫好,於是三民主義就這樣叫起來了。

    在日本興中會改組成同盟會,同盟會多次在國內組織起義,但都失敗了。徐錫麟和秋瑾在安徽、浙江舉事,也都失敗了,二人英勇就義。黃興又在廣州組織起義,又失敗了。黃興在女同誌徐宗漢的掩護下,脫逃出來。革命義加同誌情,黃徐兩人遂結為革命夫妻,成為辛亥革命一段佳話。

    孫中山率革命黨人的起義屢舉屢敗,但不屈不撓屢敗屢舉,革命黨人的勇敢行動,喚起了更多人們的覺悟,一個人倒下去,千萬個人站起來,革命的烈火,愈燃愈烈,清廷統治已搖搖欲墜。慈禧太後、光緒皇帝接連死去,宣統繼位。這時的宣統不過是一個三歲的小孩,能懂得什麽?雖有他的生父載澧攝政,也難挽頹勢。清朝政府不思改革,反而變本加厲出賣主權,取悅洋人,竟宣布將川漢鐵路和川粵鐵路收歸"國有",讓洋人去造。原來這川漢、川粵兩條鐵路主權本已由清政府賣給外國,各省商民為了保住主權,集資贖回,清政府方才答應這兩條鐵路由商民籌股自建。於是四川商民籌集大量款項,準備開工。現在清朝政府一宣布"國有",四川無數商民的血汗錢就都入了清朝政府的腰包。川人聞訊十分憤慨,組織保路同誌會,向川督趙爾豐請願,並公推著名士紳蒲殿俊、羅綸、顏楷、張瀾、鄧孝先為代表,往見趙爾豐。這時督署中警備森嚴,五人進了大堂,眼看大兵荷槍實彈排滿大堂,不禁大驚。蒲殿俊大著膽子說:“四川鐵路,是先皇光緒皇帝準歸商辦。製軍為什麽不遵先皇遺命,壓製輿論?”趙爾豐不等他說完,大喝一聲:“你五人名為紳士,膽敢聚眾謀逆。還不快與我拿下!”士兵們聞令一齊上前,把五人綁起來押了下去。

    川民們聞知代表被捕,立即聚集了幾萬人,捧著光緒皇帝的黃紙牌位到督署請願。趙爾豐下令軍隊開槍,頓時數十人倒於血泊之中,其他人扔下了光緒皇帝的牌位,狼狽逃竄。這時隻見滿街子彈亂飛,屍橫遍地。人們逃走後,一街都是光緒皇帝的黃紙牌位。

    川人聞變,紛紛打製刀槍,準備武裝起義。四川江河很多,四通八達,人們把"趙屠戶"拘禁代表,屠殺平民的消息寫在木板上,外麵刷上桐油扔到江裏,任這無數的水電報漂流。於是,四川各地的人民都從水電報上得到了消息,群情洶洶。清朝政府得到趙爾豐的急奏,急派端方率武昌新軍入川鎮壓。武昌警備空虛,革命黨人遂乘機在武漢準備起義。這裏原來已有黨人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他們長期秘密地在新軍中宣傳革命,成績斐然。武昌新軍兩萬人中,近六千人參加了文學社和共進會。武昌新軍主力入川後,武昌革命黨人建立起義指揮機構,推選蔣翊武為革命軍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劉複基、彭楚藩為革命軍副總指揮。不料孫武在漢口配置炸彈時失慎爆炸,鄂督瑞澂當即命令統領張彪、協統黎元洪等人搜捕黨人。劉複基、彭楚藩、楊洪勝等人被捕,當即被瑞澂斬首示眾。彭楚藩等人都是新軍下級軍官,瑞澂遂懷疑新軍中大有黨人活動,下令收繳新軍士兵槍械,大索黨人。協統黎元洪得令,先行搜捕,抓獲二名革命士兵,親手用刀把他們砍死,暴屍軍營。革命士兵群龍無首,形勢非常危急。第八鎮第八營的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龍挺身而出,召集革命士兵代表開會,商議起義事宜。熊秉坤嚴肅地說:“弟兄們,人家已經把刀架在咱們脖子上了,咱們不能等死。隻有起義才能求得一條活路。”金兆龍把手槍掏出來拍在桌子上,大聲地說:“端方帶走了大部新軍,現在正是起義的好機會。熊大哥,你就領頭幹吧!”熊秉坤說:“隻要弟兄們信得過我,我就領這個頭。”正商議間,門被踢開,進來的正是他們的頂頭上司萬排長。他厲聲喝問道:“你們聚眾密議,想造反嗎?”金兆龍大聲說:“我們要造反,你敢怎樣?”萬排長喝令其他士兵:“把他綁起來,斬首示眾。”士兵沒有動。他一看士兵不聽指揮,就拔出槍來。隻聽“砰”的一聲,萬排長倒在血泊中。士兵們回頭一看,隻見熊秉坤手裏握著的手槍還冒著煙,才知是他打死了萬排長。大家正驚愕間,連長、營長聞聲跑來。還未等他們拔出槍,熊秉坤、金兆龍就朝他們開了火。

    營中士兵聞變紛紛跑了出來。熊秉坤大喝一聲:“弟兄們,抄家夥,跟我來!”士兵們拿起槍,跟著熊秉坤衝了出去。熊秉坤吹響哨笛,手一揮:“同誌們,願意起義的,跟我去奪取楚望台!”大家歡呼一聲,紛紛跟著熊秉坤向楚望台衝去。守衛楚望台軍械庫的士兵看到他們衝來,連連喊道:“弟兄們,別誤會,我們也是文學會會員!”說著,打開軍械庫的門。士兵們一擁而入,拿出槍械彈藥。其他各營士兵聽到楚望台的槍聲,知道起義發動,也紛紛奔向楚望台,把自己武裝起來。熊秉坤整理了一下隊伍,便帶著大家猛攻湖廣總督署,督署衛隊憑借高牆大院拚死抵抗。正相搏間,忽然蛇山的大炮響了起來,幾發炮彈落在督署院子裏,炸得督署牆倒屋塌。革命士兵士氣陡長,喊聲連天,槍炮聲響成一片,很快衝進了督署。熊秉坤抓起一個衛兵喝問:“快說,瑞澂躲在哪裏?”士兵戰戰兢兢地說:“報告革命黨老爺,炮聲響起後,瑞澂就逃到江上的軍艦上去了。”熊秉坤一跺腳:“嗨!讓這個家夥跑了。”

    攻克督署後,參加革命的士兵更多了。熊秉坤是個下層軍官,沒有統領大部隊的經驗,指揮不靈。正首急問,忽然想到黎元洪:他是協統,為什麽不讓他指揮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和金兆龍談了,金兆龍一聽就炸了:“讓他指揮我們?昨天夜裏他還殺了我們兩個弟兄呢。”熊秉坤勸道:“兄弟,俗話說各為其主。他當官就不得不聽上峰的命令。現在革命了,就不要記著這件事了,鹹與維新嘛。再說他是漢人,總應該讚同推翻滿清吧?”金兆龍一聽,無話可說,就跟著熊秉坤去找黎元洪。

    黎元洪聽到當夜槍聲響起,情知有變,正想出來彈壓,聞知革命士兵奪了楚望台,知道大勢已去,怕革命士兵找他算帳,趕緊躲到床底下。熊秉坤和金兆龍找了半天,才把他從床底下拖出來。熊秉坤端著手槍說:“你殺了我們的弟兄,本該槍斃。不過現在鹹與維新,我們就不計較了。現在給你一個補過的機會,馬上指揮我們攻占漢陽。”誰知黎元洪坐在那裏一聲不吭,任你勸導威逼,他隻是不說話。氣得金兆龍要揍他,被熊秉坤勸住了,命令士兵看好他,便出去指揮戰鬥去了。

    黎元洪為什麽不說話呢?原來他擔心革命士兵成不了大氣候,不說話,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過了一天,聽到革命士兵占領了武昌城,漢陽、漢口搖動,這才心動,表示願意出來指揮。一些士兵原來就不服氣熊秉坤,一聽協統願意出山,馬上聽從他的指揮。黎元洪一掌軍權,立即處決了幾個革命士兵示威,接著指揮軍隊輕易地拿下了漢陽、漢口,自己做了湖北軍政府都督。

    載灃在京城得知武漢有變,急命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前去鎮壓。北洋新軍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的一支西式軍隊,所用將佐,全是他的親朋故舊,全軍唯袁世凱馬首是瞻。

   “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推行新政,必須從慈禧手中奪權,欲趁慈禧在天津閱兵時發動政變。軍機章京譚嗣同夜見袁世凱,勸他殺掉直隸總督榮祿,囚禁慈禧。袁世凱拍著胸脯說:“你放心,我回去就動手。殺掉榮祿就像殺一條狗那樣容易。”可是回到天津後,他立即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太後立即發動戊戌政變,殺死譚嗣同等六君子,囚禁光緒於瀛台。袁世凱也因告密有功,當上了直隸總督。

    宣統繼位後,載灃欲為光緒帝報仇,本想殺掉袁世凱,因慶王反對,便把他以患足疾的名義開缺回家。袁世凱在河南項城老家避禍,家中設有電報房,遙控北洋新軍。蔭昌受命統領北洋軍南下,協統馮國璋、段祺瑞都按照袁世凱的命令,走到中途按兵不動。蔭昌毫無辦法,隻得告退。這時南方各省紛紛響應武昌,紛紛宣布獨立,載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慶王勸他:“還是趕快起用袁世凱吧,否則大清二百年基業就要完了。”載灃到此也無辦法,隻好電命袁世凱出山。誰知袁世凱答稱足疾未愈,不便率軍。載灃明知他擁兵自重,但為了保住大清江山,於1911年11月1日,擢升袁為總理大臣,擁有實權,袁世凱這才出山,統率北洋軍向武昌撲去。北洋新軍久經訓練,裝備精良,指揮統一;民軍是新組建的軍隊,派係複雜,總司令黃興指揮不動。北洋軍便接連攻下漢口、漢陽,武昌形勢危急,指日可下。袁世凱偏不過江,隻命令在龜山上架起大炮向武昌轟擊。馮國璋等人莫名其妙,不知他葫蘆裏裝的什麽藥,隻得遵守命令,每天向武昌打炮,打得武昌城內火光衝天,煙霧迷漫。

    原來袁世凱另有打算。他眼看全國響應革命,知道清朝大勢已去,並不想為清朝賣命。他打下漢口、漢陽,隻是為了給民軍一點厲害看看,留下武昌不打,是為了壓清朝政府和民軍和談,他好渾水摸魚。

    清軍暫不過江,武昌鬆了一口氣。這時孫中山先生由海外回國抵達上海,起義各省派出代表齊集上海歡迎孫中山回國。嗣後代表舉行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民國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公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正式成立。此日即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臨時政府派出軍隊,護送孫中山去民國首都南京赴任,早有黃興等人在南京迎接。孫中山下車後,禮炮齊鳴,歡呼雷動。十數年革命,十次起義,三度流亡,九死一生,總算結出了碩果,孫中山不禁熱淚盈眶。

    晚10時,臨時大總統受任典禮在江蘇省谘議局舉行。大廳裏燈光如晝,主席台兩邊各掛著一麵鮮豔的五色旗。

    孫中山身著黃色呢質軍服,頭戴軍帽,容光煥發,在熱烈的掌聲中莊嚴宣誓: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孫中山當場啟印,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並發布宣言:盡掃專製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

    內政方針為: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治之統一、財政之統一。

對外方針為:清朝時代辱國之舉措及對外無知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持乎和主義。與我友邦益增睦誼,將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

  隨後,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內閣各部正副部長名單: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鍾瑛、司法總長伍廷芳、財政總長陳錦濤、外交總長王寵惠、內務總長程德全、實業總長張謇、交通總長湯壽潛、教育總長蔡元培;陸軍次長蔣作賓、海軍次長湯薌銘、外交次長魏宸祖、內務次長居正、實業次長馬君武、財政次長王鴻猷、司法次長呂誌伊、教育次長景耀月、交通次長於右任。

  接著,代表會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孫中山任命胡漢民為秘書長、黃興兼參謀總長。

  這樣一來,在臨時國民政府擔任副總統及九名正部長中革命黨人隻有黃興、王寵惠、蔡元培三人,其餘全是舊官僚、前清名流及立憲派分子。

  1月28日,臨時國民政府參議院成立。

  在以後的短短三個月內,孫中山頒布了三十多件有利於民主政府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法令,並在3月11日公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臨時約法》共七章五十六條,其主要內容為: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言論、著作、集會、結社之自由;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幹涉;人民享有請願、陳訴、考試、選舉、被選舉的民主權利;政權機構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製度,即參議院行使立法權,總統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三者互相獨立、牽製、分而治之;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人民享有參政權,國家實行民主管理……

  《臨時約法》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獨裁專製的君權,使統治中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封建製度宣告結束,從此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人人心,使後來任何帝製複辟都隻能是短命的醜劇。

  遠在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對孫中山及其革命活動,給予很高的評價,讚揚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

  然而,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處於極不鞏固的地位。一方麵投機革命圈立憲黨人、官僚、政客鑽進了這個政權的內部進行破壞;另一方麵清政府起用了大野心家袁世凱來絞殺革命,而衰世凱得到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全力支持。

  英國公使朱爾典深懼戰火妨礙和危及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利益,便與袁世凱商定,對革命軍展開“和平”攻勢,誘使革命黨人向袁世凱交出大權。

  11月3日,朱爾典命令英國駐漢口領事出麵,向湖北軍政府轉達了三項議和條件:(一)雙方即日停戰;(二)清帝退位;(三)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這樣一打一拉,革命黨人不得不接受停戰議和的建議。

  談判桌設在上海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廳。12月18日,宣布獨立的革命南方,與代表清王朝的北方,舉行首次南北會談。南方首席代表為滬軍都督府的外交總長伍廷勞,北方首席代表為袁世凱派來的唐紹儀,另外還有武昌自稱“中央大都督”的黎元洪的代表,而表示決不幹涉和談的英、美、法、日、德、俄的駐滬領事,居然也列席了會議。會談期間,六國領事公然以“非正式照會”的形式,向和議代表施加壓力。

  談判討價還價,斷斷續續地進行到年底。

  伍廷芳:“蓋承認共和,則一切辦法皆可商量。”

  唐紹儀:“君須予我以時間,俾我得勸解彼等。”

  爭論的焦點瀝漸集中到在哪裏建都問題上,史稱“民元爭都”。連袁世凱都看清了建立共和不可阻擋,要害是上海、武昌、北京三大勢力集團都想把首都爭奪到自己的懷裏。

  就在這時,孫中山突然從國外歸來,接著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在南京成立了臨時政府。孫中山反對南北議和,於1912年1月11日宣布親自督師北伐,並製訂了六路北伐的計劃。13日,北伐軍前鋒在宿州打敗清軍,徐州的守軍也聞風而逃。

  但是,孫中山的主張卻遭到了革命黨內外和臨時政府上層集團多數人的反對和非難。

  “你不讚成和議,難道是舍不得大總統職位嗎:”

  孫中山哭笑不得。在各方麵的包圍下,他不再堅持己見,並致電伍廷芳,讓伍廷芳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凱接到電文,覺得這個臨時政府是他攫取最高權力的過渡機構,心中竊喜,遂做出一副擁護共和的姿態來,立即調轉矛頭,開始收拾清室了。而不久前,他還對清室信誓旦旦:“決不辜負孤兒寡母!”

  袁世凱授意駐俄公使陸征樣,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室,要求清帝宣統退位。袁世凱親自朝見聽政的隆裕太後,上演了一出逼宮戲。他跪在隆裕太後麵前,裝出一副痛哭流涕的樣子奏道:“海軍盡叛,天險已無,僅靠北洋六鎮,無法防衛京津,雖效局室之播遷,已無相容之地。除非皇帝自行退位,實行共和,以換取優待條件外,別無出路。如若遲疑不決,難免不了外國幹涉,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陳了遺也……”

  隆裕太後聞奏,早嚇得掠恐萬狀。

  此後,袁世凱即稱病不朝,暗中操縱。

  以良粥、鐵良、毓朗為首的三十多個皇親國戚,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表宣言,宣告成立宗社黨,維護滿族皇權,反對清帝退位,反對共和。

  袁世凱指使他的心腹段棋瑞等五十名將領,從前線紛紛發來電報,要求清帝退位。他們異口同聲地明確要求清室:“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隆裕太後召開了幾次禦前會議,但隻是吵來吵去,議而不決。她左右為難,隻能伏案痛哭。而這時,宗社黨首領良粥被革命黨人炸死,宗室親貴們見大勢已去,樹倒猢猻散,有的逃亡青島、旅順,有的躲進了天津的外國租界裏。到了這個時候,清政府再召集會議,早已無人入朝了。

  這時的袁世凱卻越來越愜意。他在外交大樓的寓所裏吃著熱氣騰騰的什錦火鍋,時而與姨太太打情罵俏,時而哼幾句河南梆子。在他的授意下。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治等人,不時入朝恐嚇隆裕太後。隆裕太後嚇得魂不附體。隻好讓胡惟德等人轉告衰世凱,授權他與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並哀告:“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袁世凱立即與南方代表伍廷勞電文交馳。往返磋切。最後,由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通過了優待皇室八條。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後帶著六歲的小皇帝博儀,在養心殿舉行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隆裕太後悲痛欲絕地發布了《清帝退位詔書》。詔書曰: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方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將領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人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

  這個詔書是由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張謇起草的,而其中的“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一句,是袁世凱親筆加進去的。這樣一來,共和政府就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而是由清政府任命產生了。為此,孫中山致電袁世凱,表示抗議:“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

  此刻,是袁世凱有生以來最得意的時刻。他當著前來宣讀沼書的胡惟德等大臣的麵,假惺惺地口稱“德鮮力薄,實難堪此重任,隻好勉強從命”。一回到臥室,便對著兒子袁克定哈哈大笑起來,直笑得五官在肥碩的腦袋上挪了位置,渾濁的眼淚湧到腮邊。

  當天晚上。袁世凱便剪掉了那條花白頭發結成的辮子。以示擁護共和,與清王朝一刀兩斷。第二天,衰世凱即將《清帝退位詔書》送各國公使及南京臨時政府,並發表政見曰: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公認,今由弊政一躍而臍及之,實話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告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言詞動聽,信誓旦旦。袁世凱的一番花言巧語,不僅迷惑了一般革命黨人,南京臨時政府的一些首腦人物也墮入了雲裏霧中。

  孫中山接到袁世凱宣布政見電文的當天,心情頗有幾分沉鬱。但他想到自己出生人死、奔走呼號幾十年為的就是推翻專製,實現共和,今目的既已達到,自己當不當大總統本無什麽要緊,故而毫不遲疑地向參議院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並推薦袁世凱為下屆臨時總統候選人。他在致參議院的谘文中說:“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讚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薦於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

  2月15日、參議院根據孫中山的提議,在南京召開大總統選舉會。十七省議員每人各投一票,袁世凱以全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英、美、德、法等國公使立即向袁世凱表示祝賀,並答應在經濟上給予支持。

  孫中山在辭退大總統時,想到了如何約束袁世凱。為此,他提出了自己覺得很有效的三條辦法:(一)臨時政府地方設於南京;(二)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製定,新總統必須遵守。

  孫中山想,這樣可以使袁世凱離開北京的巢災,失去基地,使他隻能按《臨時約法》來為民國辦事。

  袁世凱看完電報,心裏明白,這是孫中山在往他的腦袋上套“緊箍”,要他南下就職,是剪他的羽翼,削弱他的力量,他豈能就範?因此,他口口聲聲說“極願早日南行”,卻遲遲不肯行動。南方一封又一封電報催其南下就職。催來催去,袁世凱被逼出一條詭計來。他特意邀請南京派專使到京,具體協商。南京臨時政府當即派出蔡元培、宋教仁等人組成專使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

  袁世凱特命打開正陽門隆重歡迎專使團。然後一邊與蔡元培研究著南下路線,一邊授意他的心腹在北京、天津等地發動“兵變”,並與外國公使通氣,讓他們調兵入京,以保護使館為名,故意製造北方的混亂局勢,造成袁世凱不能離開北京的假象。

  專使們受到“兵變”的驚嚇,又目睹了外國出兵的猖狂,一時沒了主意。經再三磋商,蔡元培於3月2日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和參議院,報告北京的局勢,陳述袁世凱不能南下就職的原因,建議:“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要問題,餘盡可遷就,以定大局。”

  南京臨時政府再一次妥協了。

  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了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的議案,參議院議決了六項程序:(一)參議院電知袁大總統,允其在北京就職;(二)總統接電後,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後,即複電承認為授職,並通告全國;(四)袁大總統受職後,即將擬派之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姓名電知參議院,征求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各國務員任定後,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代事宜;(六)孫大總統於交代之日,始行解職。

  袁世凱看到這六條,心滿意足了。他暗笑南方革命黨人果然可欺,我老袁略施小計,他們就乖乖地就範了。如今誰還能限製我?我老袁既有北洋軍。又執掌了民國總統大印,誰還敢說半個不字?什麽“臨時約法”,其奈我何,見鬼去吧!

  3月10日,袁世凱如願以償地在北京就職。一群脫去清朝頂戴花繃的舊官僚,向袁世凱排班謁賀。

  4月1日,孫中山宣布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在參議院行辭職禮。5日,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設北京,並正式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

  經過十六年艱苦鬥爭,以無數烈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民國政權,就這樣被陰險狡詐、兩麵三刀的袁世凱竊篡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