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軍授銜時,他沒有軍銜,但級別卻跟元帥同級
1955年,我軍第一次大授銜,並規定了公務人員的行政級別,元帥屬於行政三級,大將是行政四級,依次類推。
另外,還有一些人因為離開了軍隊,沒有授銜,但是卻被定為行政三級,跟元帥同級,比如鄭位三。
鄭位三是湖北紅安人,原名叫鄭植槐,從小就勤奮好學,16歲時以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湖北甲種工業學校,因此改名為鄭位三。
1922年,鄭位三畢業後回到老家,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十多年裏,一直都戰鬥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1932年10月,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了大“圍剿”,千鈞一發之際,鄭位三臨危受命,擔任鄂東北道委書記和遊擊總司令,挑起了領導鄂東北革命鬥爭的重任。
鄭位三積極恢複和建立地方武裝,在短短的時間裏,就組建起了6個獨立遊擊隊,總計5000多人。
1935年7月,紅25軍配合主力紅軍北上,西出甘肅,北上陝西,鄭位三再次臨危受命,擔任鄂豫陝特委書記。
麵對敵軍20多個團的掃蕩,鄭位三絲毫沒有慌亂,他冷靜地分析當下的形勢,最後采取“兜大圈子”的遊擊戰術,先後3次粉碎了敵軍的進攻。
後來,賀老總這樣評價鄭位三:“紅74師能在陝南堅持近兩年的遊擊戰爭,位三同誌的正確領導起了重要作用。”
但可惜的是,長期超負荷的工作,也拖垮了鄭位三的身體,特別是中原突圍之後,鄭位三的身體情況已經不允許他繼續在一線工作了。1948年,在組織的安排下,鄭位三離開了部隊,長期在醫院休養。
到了1955年,評定公務人員級別時,因為鄭位三沒有擔任具體的職務,所以大家不知道應該給他定什麽級別,就把情況反映到了主席那裏,最後主席說:“位三同誌勞苦功高,應該定為行政三級,享受副總理待遇。”
不過,鄭位三的級別雖然很高,但他們家的生活卻非常艱難,他的女兒曾經回憶說:“父親每月400元的工資,全部拿去捐給了紅安老區,全家上下七口人,再加上需要救濟的親戚戰友、烈士的孩子,總共十幾個人,全都靠母親一個人的工資支撐,生活非常艱苦。”
而且,鄭家的孩子們小時候都不知道父親是幹什麽的,父親在家裏也從來不說自己那些光輝的經曆,孩子們直到長大後,才從別人的口中得知,原來父親的地位那麽高。
鄭位三在和妻子蒲雲結婚的時候,還跟妻子“約法三章”,說:“從此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作為丈夫我應該關心你、愛護你,但作為黨的幹部,我要向你提出三個要求,你必須要遵守。第一:公家給我的東西,若有你一份你就要,沒有你的你絕不能伸手向組織要;第二:若有領導、同事或者下級找我談工作,你不要在場,更不要幹預我的工作;第三:不要以我的名義向國家要更多的東西。”
鄭位三和妻子蒲雲攜手的幾十年間,夫妻二人一直堅守著這三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