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曆史上,中日曾友好共處,也多次爆發過戰爭。不過,拋開二者之間的恩恩怨怨,日本無疑是東亞文化圈中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個國家,時至今日,他們的很多文化習俗還是延續著古代中國的模樣,如茶道、文字、傳統服飾等等。
因為自古以來就接受中華文化的輸入,日本人對古代的中國懷有很深的敬意,並對很多中國曆史人物頂禮膜拜。舉例來說,隨著《三國演義》在日本收獲巨大人氣,書中的曹操、諸葛亮等人物就都被日本人民所喜愛。
不過,要說日本人最愛戴的,其實還是對他們民族發展有幫助的中國人,而日本人心目中最尊敬的四個中國人裏,有的是大名鼎鼎,有的在本國卻沒什麽名氣,那麽,他們分別是誰呢?
徐福
首先,日本人最尊敬的中國人便是傳說中奉秦始皇旨意出海求取仙藥,結果來到日本的方士徐福。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很多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都是從外界傳來的,而徐福出航的時間,恰好和日本古代史上一次文明的進步時間相符。隋朝時,隋煬帝曾派遣裴世清出使日本,他在日本九州島一帶看到了一個風俗和秦朝人相似的王國,便認為這便是當年徐福渡海後定居的地方。
作為中日交流的橋梁,徐福是否真的到過並定居日本其實並不重要,他象征的是古代無數東渡日本,促進中日兩地文化交流的使者。1975年,日本三笠宮崇仁親王曾經表示:"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而2002年和2007年,日本前首相羽田孜還曾兩度前往徐福故裏祭拜,稱他是"日中友好始祖",這些都是日本人對徐福敬意的體現。
魏源
排在第二位的,是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清代思想家魏源,他曾經受林則徐的囑托編寫《海國圖誌》,將當時西方的科學技術、曆史地理等內容記載於其中,希望能夠帶給國人啟蒙。然而,當時的中國人民在清政府的壓迫和封建統治下被蒙蔽了雙眼,沒能意識到這本書的重要性。
十餘年之後,《海國圖誌》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傳入了日本,這本介紹了西方社會方方麵麵的書籍頓時讓也是剛剛遭受侵略的日本人眼前一亮。
很快,《海國圖誌》在日本被多次再版,成為了進步人士幾乎人手一本的讀物。學者井上靖就表示:"幕府末期日本學者文化人等……例如,橫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傾向開國主義,其契機是讀了中國的《海國圖誌》。"此書幫助日本社會解放了思想,了解到了外麵的世界,也對不久後發生的明治維新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其作者魏源也就被日本人尊為了啟蒙老師。
王陽明
第三位受日本尊敬的中國人也和明治維新有關,他就是著名思想家,心學宗師王陽明。
作為我國明朝著名曆史人物,王陽明堪稱全才,他在哲學方麵提倡"知行合一",也就是鑽研事物的道理並將其付諸實踐。這一思想看似簡單,實際上內涵豐富,在近代對中日兩國政治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代著名哲學家高瀨武次郎就曾經表示:"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據說,因為王陽明學問高深、用兵如神,在日本有著"軍神"之稱的東鄉平八郎在腰牌上刻著"一生低首拜陽明",提醒自己時刻向他學習。
總之,王陽明的學說激勵了一心改革的日本人民,讓他們堅定了維新圖強的信念。
朱之瑜
最後,讓日本人十分敬佩的還有明朝遺民朱之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朱舜水。
清兵南下時,原本淡泊名利,多次拒絕朝廷征召的朱舜水投身於抗清鬥爭,可惜當時的明朝殘餘勢力回天乏術,於是他隻好於永曆十三年(1659)選擇了離開祖國前往東瀛,以保全自己的名節。來到日本後,朱舜水本欲購置一些田地從事耕作,但大將軍德川家綱的叔父德川光聽說有儒學大師來到日本,當即派人聘請朱舜水為國師。
在日本,精通儒學的朱舜水成為了達官顯宦們爭相請教的對象,但他為了牢記心中的國仇家恨,便始終居住在陋室,且保持著明代的衣冠禮數。永曆三十五年(1681),朱舜水在大阪病故,他臨死前仍不忘讓人把墓碑修建成明朝樣式。
後來,人們還發現了他為興複大明積攢的三千餘兩金子。朱舜水擁有高深的學問和高尚的氣節,這也是他被日本人尊敬和愛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