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例,講物價要和工資收入一起比較,還要考慮地域,最後要考慮大多數的人口,因為總是有例外的富豪和赤貧,但對統計影響不大,但有時對平均值有影響,那是專業研究的範疇。
70年代,工資和物價非常穩定,所以生活水平略有提高,因為工資收入有小幅度增加,還有50年代出生的孩子陸續工作,大多未婚,家庭收入當然增加不少。
討論此類問題,地域必須確定,下麵數據,如不特別說明,都是指上海市區原10個區,郊縣和市區有較大差別。
當時,40歲以下,在國營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收入在36到42 元之間。當時的口號“36塊萬歲”,但在70年代後期,已經有不少人每月加3到6元工資。當然一些“集體事業”單位的人工資低些,有的還是按天計算發工資,學徒期間收入也少許多。大學畢業生,一直到80年代中,都是大專畢業53元,本科58元。文革前的老大學生和文革期間畢業的“老五屆”工資有過增加,一般也是10%的增幅。順便講一下,70年代困難家庭的標準是每人8元以下,80年代有相應調整,具體數字不清,好像是12元。希望知情者補充。
這些工資能買什麽。
住房,當時沒有買房的需要,交租每月收費極低。低於5元的是一般居民新村,好一點的公寓,大約可以達到15元。交通,月票6元,但大多數人單位有補貼3元。上海許多上班的人用自行車解決通勤,每年付牌照費3元 (?)。吃的方麵是大頭。談起食品價格,難免掛一漏萬,隻談主要的。
米價,國家統購統銷,價格“金槍不倒”。大米,1元6角4分(10斤,下同),秈米,1元4角3分。麵粉,1元7角。
豬肉價,帶骨較多的小排骨,每斤5角6分,肉多骨少的大排骨,9角8分,不帶皮和骨的純精肉,1元零7分。
蔬菜,價格在每斤3分到1角之間。
去飯店吃,記得去紅房子西餐館,70年代中大約每人3到5元,80年代中翻倍。
比較:以吃為例,米價,現在的價格大約每10斤150元。肉價每斤一般不會高於20元。這是民生第一重要的東西。住房,因為條件大為改善,沒有可比性。現在交通坐巴士,冬暖夏涼,收費2元,過去最多是1角5分,特長線路除外,比如48路起點到終點是2角。
數據如有誤,以國家統計局的為準。
現在一般工人工資上下幅度太大,就連大學畢業工資收入也是差距頗大,實難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數字。好在大家都有親朋好友在國內,應該不難知道和當年比,增加的倍數。
網上有不少文章,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研究。還有一點要注意,當時買許多東西還要票子,買米除了鈔票,糧票,還要“購糧證”,缺一不可。買麵條,餛燉皮似乎不需購糧證。
另外,不要太在意“平均值”,每1萬人中加一個馬雲,平均收入就可觀多了。統計學中,對同一個樣本數據組,就有不同的“平均值”計算方法。但我比較喜歡看米價和肉價的不同。70年代,宣傳朝鮮人民的生活水平,講電影票的價格是月工資的70分之一。我上大學前,工資39元,電影票是2角左右,幾乎比他們便宜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