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街憶昔(下)
禦街的繕修是由朝廷發布命令,臨安府尹親自主持的大政。它不同於一般道路的維修。禦街的平時管理由朝廷都水監與臨安府共同負責。《鹹淳臨安誌》所記錄的維修,是南宋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也是最後一次維修。因為再過五年即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進入臨安城,南宋朝廷投降了,從此禦街的功能消失了,道路也開始漸廢了。
禦街專為皇帝乘輿並率文武大臣、皇帝貴戚到景靈宮等祭拜先祖專用的大道。有人說;“在平時,是不允許文武官員與京城百姓通行的,因此稱這條十裏之長的天街,又名禁街。”其依據主要是《東京夢華錄》卷二“禦街”一節所記錄的:“禦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寬200步,兩邊及禦廊,舊許市人買賣於期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立紅漆杈子兩行,不得人馬行道,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裏有磚石麓禦街溝水兩道,宣和間,參植荷蓮,迎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同,春夏之間,望之如繡。”另外,可能是到北京故宮參觀,看到一些隻供皇帝行走或通過的路段,想當然耳。
《東京夢華錄》中說的是汴梁本來是允許市民在禦街中心禦道的兩邊及禦廊擺攤做小生意,宋徽宗政和年間發禁令不許擺攤了。中心禦道立紅漆杈子兩行作標誌,不得人馬行道,也隻說不許人馬沿兩行紅漆杈子中間的中心禦道上行進,並沒有說中心禦道的兩邊不得人馬行道,更沒有說橫穿禦道也不允許。汴梁城市寬闊,禦街較短,隻是從宣德樓到州橋一小段,即使全封閉,對市民生活影響也不大。況且宋徽宗雖然昏庸但不昏暴(兩宋似無昏暴的皇帝),一直在努力塑造愛民形象,這方麵執法不會太嚴。
臨安禦街貫穿全城,橫隔熱鬧街區,老百姓穿過禦街應該很普遍,很頻繁,即使在皇帝出行的時候,可能也會有人要過禦街。因此禦街上應該有一些像今天人行橫道線那樣的標誌讓人們穿行,隻是在皇帝要經過的時間段裏,必須回避一下。和冷冷清清的明清皇宮不同,禦街兩側有許多商店、酒樓和娛樂場所,到路對麵商店購物或酒樓吃飯,不可能必須要繞一個大圈子。所以說禦街又名禁街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平時禦街是很熱鬧的,隻不過不能沿著中心禦道行走而已。不過對照今天的情況,也許會有一支城管隊伍在禦道兩側巡邏,兼管兩邊的商店、酒樓、娛樂場所以及周邊市場的攤位,畢竟臨安已有幾分接近現代城市狀況。
據南宋遺民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記載,禦街兩旁的店鋪“不下萬計”,肯定有數萬家之多,商業區大致可分南、中、北三段。
禦街商業區南段:是從皇城和寧門外為起點至朝天門清河坊止。南段因靠近皇宮、朝廷中樞機關三省六部、樞密院與皇親國戚、文武大官等集中的子區域,消費與購買力最強。因此,南段多是高端商品為主,店鋪多經營金銀珍寶等高檔奢侈品。如耐得翁《都城紀勝》說:“珠寶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品、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自融合坊北至市南坊,謂之‘珠子市頭’,如遇買賣,動因萬數。”也有娛樂場所南瓦子,下麵將詳細說明什麽是瓦子。
禦街商業區中段:即今中山路羊壩頭到官巷口一帶,是京城中“大而全”的綜合市場。此處早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已是杭城唯一的市場,南宋定都之後,諸行百市,樣樣齊全;大小店鋪,處處密布。凡是都城裏衣食住行與日常生活品,在這裏都能滿足都市的需求。據《夢梁錄》載,這裏名店、老店雲集,有名可查的多達120多家。有幾家大酒樓:三元樓、五間樓、中和樓,以及娛樂場所中瓦子。
禦街商業北段:大致是今天中山路跨慶春路南北一段,形成了商貿與文化娛樂相結合為特色的街段。因為此段有京城最大的娛樂中心——北瓦,每日有數千市民在北瓦遊樂與休閑。附近又有朝廷禮部的貢院,是舉行科舉考試的中心場所。每逢科考,都有數千上萬的舉士在此參加最高的考試。此外,這一段有溝通清湖河和市河的河道穿過禦街,上有眾安橋、棚橋、觀橋三座橋梁,棚橋一帶又是京師書籍店鋪最集中的地方,附近的酒樓飯館、茶肆點心遍布,夜市十分熱鬧。
總之,十裏天街,“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室”。“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麵店、果子、繡帛、絨品、香燭、食米、下飯魚肉、鯗鋪等”。因此,南宋杭州文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大抵杭城是行都之處,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
1276年,元軍進入杭州,南宋投降,降都城為杭州路,從此之後,禦街的功能就消失了,巨石鋪設的路麵也日益毀壞,禦街的隔離杈子也不見,禦街的威嚴也沒有了。於是兩邊的店鋪或民居開始侵蝕,街麵漸漸變狹,到了明清,已完全沒有禦街的味道了,禦街的名稱也消失了,僅是一條貫穿舊城南北的大路。
民國十六年(1927年),剛剛建立的杭州市民國政府,考慮交通工具的進步,汽車的出現,原來的道路有些不適應了,決定建設一條從江幹到湖墅的汽車大道,取名江墅路,貫穿舊市區之南北。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製,這個願望沒有實現,隻完成了鳳山門至觀橋一段的街麵改造,可通行汽車,僅為原計劃的一半。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了,為了紀念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先生,這條路就改為中山路。因為中山路較長,後又分三段:即中山南路、中山中路與中山北路。
中山路是杭州第一條現代大馬路,近代,這裏也是杭城“老字號”的集聚地,這條路上,今天依然保留綢布鞋帽、煙茶火腿、國藥號、南北貨、筆墨莊等百年老店;銀行、報社、書局、百貨鄰裏相望;除佛寺、尼庵、道觀外,還有天主教堂,中西文化在這條老街上交融。同時,中山路集聚了一大批不同時期的特色建築,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也有民國初年的西洋建築,中山北路上還有許多現代化建築,完全可以稱為“建築曆史博物館”。中山路又是杭州老城廂最為集中的區域,成為從南宋發展延續至今的杭州市井生活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兩側坊巷、裏弄連綿不絕,保留了帶有濃厚地方特征的鄰裏空間格局。因此杭州市政府2007年決定把中山路西湖大道往南的路段改建為步行街,重新命名為南宋禦街,現已建成開放。外地遊客到杭州,西湖賞景、鹽官觀潮、靈隱進香,看遍杭州秀麗風光,而今南宋禦街又為遊客們展現杭州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