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蓬萊比煙台和威海地位都高,為何?

最近這幾天,受疫情影響,很多韓國人坐飛機來到我國山東各城市“躲避疫情”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山東省是我國距離韓國最近的省份,地理上的便利,讓山東成了很多韓國人的“第二故鄉”。尤其是山東沿海的幾個經濟發達城市,如青島、煙台、威海。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城市在明朝時期還都不是城市,青島在明朝時隸屬萊州府(府治在掖縣),煙台和威海則隸屬於登州府。登州府有多大?基本上包括現在的煙台市和威海市,幾乎占全了山東半島。

登州府的治所在蓬萊。蓬萊在神話小說中大名鼎鼎,古代傳說蓬萊有三座神山,這裏居住著神通廣大的仙人。完成“六王畢、四海一”大業的秦始皇嬴政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永霸天下,據說曾派徐福去蓬萊求仙。

另一位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也想長生不老,前後派了八批人馬去求仙藥。後世有學者認為所謂的蓬萊仙山,其實就是自然景象海市蜃樓。蓬萊位於海濱,是很容易出現海市蜃樓的,古人的科學知識匱乏,誤以為是仙山。

現實中的蓬萊則位於山東半島的北部,現在隸屬於煙台市,是個縣級市。渤海是我國的內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膠東半島)之間的廟島列島與黃海相隔。廟島列島南端的陸地上,蓬萊就在這裏。

蓬萊原屬萊州,因為萊州轄區太大,武周皇帝武則天如意年間(692年),朝廷分萊州以東設置登州。登州的治所最早在牟平(今煙台市牟平區),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遷至現在的蓬萊。

如果隻看中原地圖,蓬萊的位置似乎偏了些,可如果你看的是全國地圖,你就會發現蓬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為什麽呢?很簡單啊,蓬萊卡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又東望朝鮮半島。

換個說法,就是從遼東去長江下遊地區的江浙滬,或從江浙滬去遼東,蓬萊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中轉站。

舉個著名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三國魏蜀吳,其實三國之外還有一國,這就是割據遼東的燕國,國主就是那位首鼠兩端的公孫淵。公孫淵臣服於曹魏,但為了撈取更多好的好處,公孫淵和孫權經常有往來。

當時沒有飛機,曹魏又不可能讓東吳借陸地北上,兩地的交流隻能走海路。東吳的船隻北上遼東時往往會經過包括蓬萊在內的登州轄區,隻是這樣會冒很大風險,曹魏會派人守住登州轄區以東的成山(山東半島最東處),發現有東吳船隻立刻截殺。

古人就評價過登州的戰略地位,說:“登州扼遼東之咽喉,守山東之門戶,南可通達江淮,北可直指(東北)諸部,實險勝之地。”

南北朝對峙時,中原為北魏所據,南朝和朝鮮半島的往來聯係依然要經登州轄區,北魏學習曹魏好榜樣,經常派兵守住這裏,發現南朝或半島使者立刻截留,押到洛陽問罪。

在隋朝和唐初,高句麗問題成了兩朝的心腹大患,隋唐皇帝多次親征。高句麗極盛時包括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蓬萊正好位於遼東半島的對麵,距離朝鮮半島也不遠。在這種情況下,蓬萊就成了中原軍隊跨海征東的戰略跳板。著名小說《薛仁貴征東》裏,唐皇李世民親征東遼,就是率船隊經登州出海的。

蓬萊不但是山東的門戶,更是中原門戶,東北的一些王國會不時出兵進攻蓬萊。比如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渤海國就派大將張文休就從海路進攻蓬萊,殺了唐朝的登州刺史韋俊。唐玄宗派右領軍將軍葛福順出兵討伐渤海兵。

到了宋朝,蓬萊又出了大名。咱們經常看《水滸傳》,裏麵經常出現這麽一個情節:某人犯了法,被判刺配沙門島。沙門島在哪?就在蓬萊縣治西北六十裏的大海上。宋朝確實有把犯人刺配沙門島的法律,這是在宋初建隆三年(962年),趙匡胤下的令。

到了明清兩朝,由於國都在北京,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就成了捍衛京師的銅牆鐵壁,治所在蓬萊的登州就成了京師的海陸門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至今依然如此。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