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發明中國第一個口罩 力挽狂瀾拯救萬千生命 (ZT)

來源: 吃與活 2020-02-26 12:41: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93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吃與活 ] 在 2020-02-26 12:42:0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華僑發明中國第一個口罩 力挽狂瀾拯救萬千生命

2017年11月06日 12:01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中國僑網11月6日電 題:他發明了中國第一個口罩,力挽狂瀾拯救萬千生命,這位被尊為“國士”的華僑,如今還有幾人記得?

  霧霾又雙叒叕來了。

  從本月4日開始,中國華北黃淮一帶便濃罩在一片昏黃之中。而在霧霾天出行,口罩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的“武器”。

  提到口罩,你不會覺得稀罕 。但你也許不知道,20世紀初期,一位華僑發明並推廣了中國第一款口罩。也正是他臨危受命,力挽狂瀾,遏製了人類曆史上第三次鼠疫蔓延,拯救了中華大地上無數生靈。

  經此一“役”,他成為國際上備受敬仰的“英雄”,而彼時,他才剛剛30歲出頭。

  他在中國主持興辦了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校。大名鼎鼎的協和醫院,其創建就與他密不可分。1935年,他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1937年,他舉家南下,回到馬來西亞檳榔嶼。這位叱吒風雲的一代英傑,從此默默無聞,救死扶傷,直至病故。而知道他的人,也越來越少。

  他叫伍連德。或許你從沒聽說這個名字,但,曆史不該忘記他。

伍連德雕像
伍連德雕像

  獎學金拿到手軟,24歲成劍橋博士

  伍連德祖籍廣東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英屬檳榔嶼一個華僑家庭。其父伍祺學是檳榔嶼著名金飾商,母親則是第二代馬來亞華僑。

  1886年,7歲的伍連德進入大英義塾就讀。從啟蒙開始,他便展現了刻苦用功的一麵。他常常等家人入睡後,點燃一盞椰油燈,在燈光下苦讀。他的學習成績,也比同齡人高出許多。

  17歲時,伍連德獲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學醫。求學期間,他幾乎囊括了學校所有獎項。1902年,他獲得醫學士學位,先後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修與研究。

  1903年,年僅24歲的他,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開設私人診所,並致力於社會改革。但他覺得“始終不滿足,因為我總想做一點兒較大的醫務事業,同時我也想得個機會為祖國服務。”

  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即副校長職)。3年之後,他如願以償。

  疫區“逆行”,力挽狂瀾拯救萬千生命

  1910年底,時值清王朝的最後一個冬天。一場凶狠的瘟疫在東北陡然爆發。

  10月25日,滿洲裏首次出現客棧暴死患者。11月7日,瘟疫在哈爾濱蔓延開來。

  瘟疫感染者發燒、頭痛、胸悶、幹咳……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後皮膚呈青紫色。死亡陰影高懸於頂,一時間人人自危。

  12月24日,年輕的伍連德領命抵達哈爾濱。隨同伍連德前來的,僅有陸軍醫學堂的一名教員和一個學生。很快,他以“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的身份行使職權。

  抵達的第三天,為弄清疫情來源,伍連德決定冒險解剖屍體——在民智未開的中國,這被認為是大逆不道。

1912年2月間,伍連德在臨時實驗室內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樣本
1912年2月間,伍連德在臨時實驗室內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樣本

  在當地一間貧民窟裏,伍連德進行了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經過分析證實,哈爾濱流行的是肺鼠疫,通過人際呼吸飛沫傳播。這是科學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類。

  當時正值年關,為阻止疫情隨返鄉過年的人流沿鐵路傳播,伍連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製鐵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離疫區;向關內征聘醫生。他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培訓、調動包括郵遞員在內的各行業服務人員一起投入防疫活動。

  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扮演了一個龐大組織總司令的角色,給醫生、警察、軍隊,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伍連德專門設計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用於隔離病患,後來被稱作“伍氏口罩”。

  這種口罩製作簡單,每個隻需國幣二分半,民眾紛紛帶上了口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

  在1911年4月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口罩,受到各國專家的讚賞:“伍連德發明之麵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當防疫進入最後階段時,考慮到腐屍極有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伍連德又說服大家,將染病屍體集中火葬。由於“有違”傳統人倫,此事上報清廷並獲準後才予辦理——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火葬。

  不到4個月的時間,一場數百年不遇的鼠疫災難終於被製服。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控製傳染病的行動,伍連德功不可沒。

  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的記者莫理循給伍連德的信中提到:“由於您在控製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績,您的名字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家喻戶曉。”

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關於伍連德的相關信息
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關於伍連德的相關信息

  因在肺鼠疫方麵的研究和貢獻,伍連德於1935年被提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

  花費16年時間撰寫《中國醫史》

  1913年,美國醫史學家嘉立森出版了《醫學史》一書。這是一部論述世界醫學史的專著,全書近700頁,而有關中國醫學的內容廖廖無幾,不足一頁,並有謬誤。

  伍連德讀後非常不滿,即致函嘉立森質問,但嘉立森卻回函道:中國醫學或有所長,顧未見有以西文述之者,區區半頁之資料,猶屬外人之作,參考無從,遂難立說,簡略而誤,非餘之咎。

  伍連德對此十分震動。他身體力行,和王吉民先後化費了16年的時間用英文撰寫了《中國醫史》一書,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傳統醫學的曆史與成就,維護中國傳統醫學的地位和尊嚴。

  該書於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伍連德專注於中國醫學教育和發展。1914年,伍連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現代化醫學院和醫院的建議被采納——這便是後來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醫院。

  在伍連德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醫院,成為中國人建立的第一所現代醫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1924年,伍連德在沈陽建成了東北陸軍醫院,這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醫院。1926年,他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科學校,為當地培養醫學人才,這個學校就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他前前後後在中國主持興辦了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校,為中國培養了眾多醫學人才。

  1937年,伍連德在上海的房子被日軍炸毀。家事的變故和局勢的動蕩,使得他最終決定攜帶家眷返回馬來亞檳榔嶼。1938年,伍連德在怡保開業行醫,懸壺濟世。

  自此,往事漸漸塵封。當年的事跡,周圍的人知道的並不多。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檳榔嶼逝世,享年81歲。1月27日的《泰晤士報》稱“伍連德的逝世使醫學界失去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畢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無以回報,我們將永遠感激他。”

  在1959年出版的英文版《抗疫鬥士——一個現代華人醫生的自傳》一書的序言中,伍連德寫道:

  “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裏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作者:冉文娟,ID:qiaowangzhongguo)

 
 

 

【責任編輯:韓輝

所有跟帖: 

這個上次爭論口罩屬於中醫還是西醫的時候我貼過 -閑情- 給 閑情 發送悄悄話 閑情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6/2020 postreply 12:50:44

哦,我沒注意到。再貼一次也不多。年輕人真是不簡單,袁世凱了不起,清政府也很值得稱讚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149 bytes) () 02/26/2020 postreply 13:07:59

回不去啦! -閑情- 給 閑情 發送悄悄話 閑情 的博客首頁 (213 bytes) () 02/26/2020 postreply 14:29:20

袁世凱被他兒子袁克定給忽悠了 -米蘭之夜- 給 米蘭之夜 發送悄悄話 米蘭之夜 的博客首頁 (272 bytes) () 02/26/2020 postreply 14:46:31

這也是袁世凱自己的問題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142 bytes) () 02/26/2020 postreply 16:46:02

大英雄 -欲千北- 給 欲千北 發送悄悄話 欲千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6/2020 postreply 14:39:5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